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助力非遗传承,大师手把手传授“国宝”云锦秘笈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非遗文化,助力非遗“活态”延续,许多濒临消失的非遗技艺重新走入大众生活。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南京云锦家喻户晓。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有“寸锦寸金”之誉,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

  一件云锦作品上,有色彩的展现,作品质地的呈现,更有织造工艺的体现。为了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云锦技艺,江宁织造博物馆从2018年起开办云锦研习班,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指导老师,以公益化、专业化的形式免费向社会招收学员。从此,云锦传承有了“专业课堂”。

  8月1日上午,伴随着成果分享讨论会的结束,江宁织造博物馆举办的2020年度“溯源·实践·畅想——南京云锦研习班”圆满落幕。通过四天的研习,10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们不仅在云锦非遗传承人的引领下追溯了南京云锦的发展历程,实践了颇为神秘的云锦织造各流程,更结合各自不同的专业和特长对南京云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种种畅想,可以说是收获满满。

  本次研习班以南京云锦的历史为背景、南京云锦的织造流程为主线,通过“微讲座”、“文化行走”、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对南京云锦工艺的纹样设计、意匠设计、挑花结本、上机织造等主要环节展开全面教学。其中,上机实践成为一大亮点,学员在感知南京云锦文化的同时,更深刻地体会了传统工匠精神,感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为了让学员更能够了解南京云锦的历史,感知这座古都的文化内涵,馆方特地安排了一次文化行走。工作人员带领学员们来到南京云锦博物馆,观赏了云锦织造工艺、明清云锦精品实物以及中国古代丝织文物复制品等。1500多年手工织造历史的南京云锦,融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只是看一眼,都能深深感受到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

  4天的短暂学习,10名学员像回到课堂的小学生,如饥似渴,认真请教每一个细节,没有一人迟到早退。本次研习以实践操作为主,研习第三天,在学习了小团龙纹样设计之后,学员在杨大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绘制意匠图。意匠图绘制是云锦织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将设计好的纹样通过计算排列在意匠稿上。接下来的挑花结本更具有挑战性。挑花结本又称通经断纬,是将云锦纹样在锦面上体现出来的关键工序。

  在杨大师和陶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亲身操作,按照意匠图对应木机上的标尺,用挑花钩子钩起明线和脚子线,以绳结记事的古老方式编制纹样的位置与色彩。虽然工序复杂难掌握,但是学员们还是凭借对云锦的一腔热爱,一丝不苟地完成了。

  杨大师说,挑花结本对于其后的织造环节来说至关重要,花本挑的好,织造才有可能顺利进行。花本挑制成功后,上机织造时,用脚子线与织机大纤相连接,拽花时,有规律地提起脚子线,带动纤线,从而带动织造面的丝线提升,织梭过彩就织出了富丽堂皇的花纹。

  理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方见功夫。挑花工作繁杂,不仅要细心谨慎、聚精会神,还要通观全局,一旦挑错一根丝,便要返工。难怪宋应星会在《天工开物》中感慨“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机巧”!

  最后一天,学员们在大师们的带领下走近大花楼提花木织机,大师与学员一同登上织机,手把手指导学员学习织机的运用。过程中,周大师传授学员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十字口诀”,帮助大家快速更好地理解云锦织造里的门道。据大师说,一位熟练的“拽花工”与一位熟练的“织手”,一天工作7到8个小时也只能织出5-6cm云锦,可谓是精益求精。

  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学习最大收获就是实践出真知。四天半的时间里,10位学员轮流上机体验了“拽花工”与“织手”的角色,学习了南京云锦通经断纬、挖花盘织、妆金敷彩的高超技艺。大家都被云锦环环相扣的复杂工艺、技法和华美质感所折服,同时也深感云锦织造的不易。

  令两位南京云锦传承人欣慰的是,全过程10名学员的学习态度都非常认真。杨玉柱说,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却因为对云锦的热爱相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同时,希望云锦研习班可以一直办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云锦,将这门古老的织造技艺传承下去,助燃非遗“传承之火”!(陈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52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