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银发巡逻的“红色小管家”,是乡村振兴的“产业木兰”,是巧解千千结的“调解能手”,更是文化传承的“非遗使者”……从合肥天鹅花园的邻里温情网,到黄山祁门县的粉丝产业振兴路;从滨湖世纪社区的“共享妈妈”到莲花中心的“小巷管家”,基层治理的经纬线上,正因“她力量”的深度参与而愈发温暖坚韧。这些平凡女性以智慧与担当,织就基层治理的幸福图景,诠释着新时代巾帼风采。
银发先锋:
用时光沉淀的温度
织就养老幸福网
在老龄化率已达21%的安徽,一群“初老”老人正成为社区养老的中坚力量。合肥市蜀山区西园街道美虹社区天鹅花园小区的周惠瑜,17年如一日手持记录本,为小区编织“三本账”:安全隐患排查账、特殊群体关爱账、邻里矛盾调解账。2023年冬,她发现小区一斜坡存在老人滑倒风险,立即推动加装安全扶手;2024年寒冬,她将亲手编织的毛衣送给独居老人黄其芬,自掏腰包送医送药的身影温暖了整个社区。
据了解,美虹社区退休人员3014人,80岁以上老人748人。美虹社区根据就近原则,动员一些刚退休且有心发挥余热的“初老”老人照顾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特殊”老人。如今,周惠瑜带领的“志愿周三服务队”已从3人壮大至12人,志愿者的悉心付出,让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旧小区焕发新生。
这种“时间银行”式的互助养老模式,在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街道曙光社区发展为81人的“小棉袄”服务队。隔三岔五,志愿者为老人测量血压、理发,定期为行动不便者上门服务。服务队队员刘智慧坦言:“我们量血压时总会多聊几句,老人需要的不仅是健康监测,更是情感慰藉。”
而在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龙居社区,“红色小管家”孙晓虹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独居老人床头。居民身边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龙居社区妇联主席徐燕放在心上的“大事”。她带领热心居民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普法宣传、“最美楼道”评选、婚姻家庭矛盾调解、走访慰问困难妇女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婆婆嘴”化解邻里纠纷36起。
产业木兰:
以柔肩扛起振兴旗
激活乡村新动能
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女性带头人正书写着“巾帼不让须眉”的篇章。铜陵市枞阳县青龙村党支部书记许花云,将“三无”山村变为集体经济破百万元的样板村。她带领村民在钾元素丰富的荒山种植1684亩香榧,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8万余元,更让村民王九龙实现“家门口就业,日薪超百元”。2024年,她推动建设的青龙驿生态农场,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农户销售茶叶、板栗、土鸡蛋等农产品。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0多万元。
在黄山市祁门县凫峰镇峰联村,“90后”村官方丽娟的“粉丝振兴路”同样令人瞩目。面对红薯存放易糖化的难题,她带领村“两委”昼夜调试设备,最终让白花花的红薯粉从机器中流淌而出。2023年投产的首批3000斤粉丝供不应求。“2025年我们要打造特色品牌,让峰联村彻底摘掉偏远落后的帽子!”方丽娟的誓言铿锵有力。
而在长丰县水湖镇拐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丽带领群众修建2200米产业道路,疏浚2000米排水渠,推动草莓安全生产。为确保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拐王村探索构建以农业为主,资产租赁、草莓收购、光伏发电、项目分红为辅的多类型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村集体收入连续两年稳定在百万元以上。
创新智囊:
用细腻智慧破难题
构建治理新范式
基层治理的复杂课题,催生着女性独有的解题智慧。
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振徽苑小区妇联主席张德梅设计的“三维信息档案”系统,精准服务小区“老漂族”。振徽苑小区是一个多元化的社区,居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3451户家庭。其中,许多老人为了照顾子女和孙辈,背井离乡来到合肥,成为“老漂族”。张德梅等16名女性组建了一支名为“孝满振杰”的服务队,策划“楼栋晓剧场”“乡音茶话会”“方言故事汇”等活动,让老人们找到归属感。同时还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义诊和健康讲座,为老人健康保驾护航。三年来,“漂有所属”计划累计开展了336场服务活动,其“六心敲门”行动成为小区温暖的风景线。
而在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昌贵居委会,一支由50余名“共享妈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正成为解决家庭教育难题的“主力军”。她们既是社区服务的参与者,更是基层治理的“智囊团”,通过“双向赋能”的模式,让专业社工与志愿者携手,为300余户家庭提供亲子教育支持,打造出基层治理的“巾帼样本”。
合肥经开区芙蓉社区海心居委会党委书记孙永凤的“12345”工作法则更显系统性:一本记满群众和商户需求的民情日记,二级问题响应机制,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四色问题分类标签,五步闭环处理流程,使街区治理周期从7天缩短至48小时。她带领的“小巷管家”累计巡街50余次,解决出店经营、噪音扰民等问题50余个。
文化纽带:
以非遗技艺传匠心
编织社区认同网
当传统文化遇见基层治理,女性力量绽放出独特光彩。合肥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金翰网格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阳在社区开设200余场剪纸刺绣班,将反诈标语绣成香囊,组织青少年创作廉政主题窗花。她发起成立“非遗少年先锋队”,带领孩子们探访老匠人,记录口述史,10名小队员已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刘阳通过“非遗+治理”模式,用一针一线绣出基层治理的文化底色。
在合肥市包河区同安街道小葛郢社区,党委书记许萍的身影总是穿梭于楼栋街巷之间。这位扎根基层的巾帼干部,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果敢,将老旧小区“老破小”的治理难题转化为居民的“小确幸”,用精细化服务托起万家灯火的温暖。许萍近一年来筹备100余场睦邻文化节等活动,让街巷阡陌在舞影弦歌中浸润民生关切。此外,她还牵头破解诸如加装电梯、停车难、房屋漏水等民生难题30余件。她把办公室“搬”到树荫下、楼道口,以“5分钟响应”赢得居民信赖,街角空地成了“流动议事厅”。居民称赞她眼里有 “芝麻小事”,心里装着民生大事。
新兴力量:
青春图谱绘新篇
多元共治显活力
随着新业态蓬勃发展,女性正成为链接新兴群体与社区治理的关键纽带。合肥经开区莲花中心朝霞居委会成立全省首个“快递姐妹”妇女小组,开发“新锋存折”积分系统,健全“注册志愿者—发现问题—反馈社区—获得积分—积分兑换”闭环流程,鼓励新就业群体积极通过随手拍、参加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累积积分,线下通过社区“爱心银行”兑换相应的服务和礼品,建立服务积分兑换制度,以服务换积分、以积分领奖励,将辖区女骑手转化为社区治理的移动宣传站。
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的“85后”宣讲员李婷婷则以青年话语重构治理逻辑,在“好家风”主题课上,她以辖区张惠大姐照顾瘫痪丈夫十余年的事迹为引,讲述“孝老爱亲”的当代价值;结合非遗剪纸活动,解读“文化自信”的基层实践。近7年来,志愿服务2000小时,协商解决20余件民生难题。
江淮女性用温柔而坚韧的力量,重新定义着基层治理的维度。正如合肥市庐阳区三孝口街道妇联执委汪茜茜所言:“当治理精度遇上女性温度,社区就成为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这份用初心与担当写就的答卷,正是对“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