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葛星星
“3D相机给青蟹做‘体检’、水稻也有24小时‘桑拿房’……”前段时间,路桥金清镇举行“浙青年·爱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宣讲比赛,青年宣讲员杨胜杰讲述了智慧农业的故事,拔得头筹,并被选为金清镇委党校讲师。“青年更了解青年,我们知道怎样让年轻人更爱听,把党的好声音传播给更多人。”杨胜杰说。
让新时代正能量“声”入人心。金清镇全面推进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工作,打造“耕海青读”“垦荒青年说”“理响创客”等宣讲品牌,在生活味的演说、烟火气的分享、零距离的倾听中,把党的好声音带进千家万户。
青年站“C位”,有料有趣
“我主要负责高升人文乡村建设、文艺轻骑兵等工作,希望通过接地气的宣讲,把理论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让高升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金清镇青年宣讲员孙雨晗说,自己与同事罗晶、沈裕晴打磨的《乡识一场——高升村的兴农记》已经6次登上宣讲舞台,主打“有料有趣”,“抬头率”极高。
在金清镇,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80后、90后和00后组成的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为了传播党的声音、弘扬时代精神的主力军。
为了让更多青年站上“C位”,金清镇启动了理论宣讲新苗培育计划,邀请省郑岩滨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郑岩滨、金清镇“非遗”道情名师梁智、呵呵喜剧专业编导方朗宇等作为宣讲导师,从语言表达、肢体动作到内容组织、情感传递,量身定制培训计划,聚力打造一支能讲、会讲、善讲的青年宣讲队伍。
“我们将在队伍体系、梯队建设、宣讲方法上开拓创新,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其中,推动青年理论宣讲队伍规模不断壮大,让理论宣讲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金清镇党委宣传委员李羿男说。
形式更多样,入耳入心
理论宣讲的本质,在于让更多的人明事理、懂道理。循着这一思路,金清镇理论宣讲革新向前,与青年群体碰撞出一次次“化学反应”,形式更为丰富多样。
在2025年“台州味过大年暨金清高升奇妙游”活动中,捣麻糍、做高升糕、绘漆扇等非遗文化体验活动依次展开。这些传统技艺不仅是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情景式宣讲的生动素材。
捣麻糍摊位前,游客们体验糯米粉在石臼中变成饭泥的过程,宣讲员借此讲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意义、乡村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这般场景,交织出金清“宣讲热”的日常画卷,更展现该镇对传统宣讲的革新突破:把创客宣讲融入到集市中,由此创立“理响创客”宣讲品牌——
村播达人王敏探索直播带“货”,通过镜头分享高升糕制作过程,讲述农产品和非遗文化如何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满满的宣讲干货,结合答题送纪念品、农产品等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青年创客陈昊翔、周丹彬等人,结合自身实际经历,讲述政策支持下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故事,把对乡村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金清还推动传统宣讲和文艺宣讲相结合。文艺轻骑兵是该镇宣讲团的一支“劲旅”,他们利用道情、三句半等金清当地特色非遗民俗文化,将党的理论知识巧妙融入到精彩的文艺节目中,创作出“消防三句半”“反诈一家人”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宣讲作品。
内容有温度,“声声”不息
“金清借助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对传统乡村产业进行再造、升级与创新,涌现了包括乡土特色产业、现代种养业、休闲旅游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围绕“乡村振兴”“营商环境”“一老一小”等主题,青年宣讲团成员们把中国式现代化的金清实践讲得有声有色。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搭配“好吸收”的“理论餐”,用事实来说话、用故事来说理,多讲身边榜样、典型案例,引发群众共鸣。这是金清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的生动实践。
一年多来,青年宣讲团利用渔船进港避风、休憩时机,将讲坛搬到码头、渔船上,向船老大们宣讲时事政治和大政方针;聚焦金清产业立镇、改革强镇等话题,青年宣讲团走进民营企业,畅想未来图景;广大党员青年还深入农村,采用调查研究等方式,与村民探讨乡村全面振兴……
金清镇将在宣讲员职业化道路上进行探索,力争培育、打造更多“专精尖”的青年理论宣讲人才和队伍,推动理论宣讲走深走实,让宣讲更有“台州味”“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