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暖阳洒在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办公室里,“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全省国有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安徽省第四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奖牌熠熠生辉。一旁整齐码放的演出道具,无声诉说着这里的忙碌日常,见证了剧团的坚守与传承。
“我们剧团能在市场浪潮中生存并发展起来,真的不容易。”公司负责人吴怀西感慨道。他在剧团度过了40多个春秋,唱了大半辈子黄梅戏。对他而言,满墙的荣誉固然耀眼,但那个墨绿色帆布行军包更加珍贵。长一米八、宽半米,正面“石台剧团23”的标记清晰可见,背面是一条
1976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石台县黄梅戏剧团应运而生。凭借精湛的表演,剧团在石台县内以及周边地区声名鹊起。“那时候我们有70多名演员,无论是传统经典剧目还是创新编排的作品,都深受观众喜爱。”吴怀西回忆道,每逢演出,舞台下面都是人山人海,甚至有人从邻县赶来观看。
然而,随着电视、歌舞厅等娱乐方式兴起,传统戏曲市场受到巨大冲击,石台县黄梅戏剧团也未能幸免陷入发展低谷,一度停摆。“当时每月仅能领到150元的生活费,许多人只能无奈脱下戏服,另谋出路。”谈及往昔,吴怀西颇为感伤。他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生存和发展,剧团集结演职人员,前往江西、广东等地开拓演出市场。
“当时广东一带的民俗活动需要黄梅戏演员参与‘打八仙’巡演,这给我们带来了生机。”为了重返舞台,吴怀西和同事们踏上了如行军般的巡演之路。由于经费有限、演出日程不定,演员们需要背着打包袋,乘坐长途班车辗转各地村庄。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就住在祠堂和庙宇,由跟团的炊事员解决饮食问题。“我们女演员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多,广东天气湿热、蚊虫多,我有次睡觉,床边竟趴着一条蛇。”演员郑娟回忆道。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剧团不仅在江西站稳了脚跟,还到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多地巡回演出,受到当地戏迷的一致好评。进入21世纪初,积累了足够的商业演出经验后,剧团迎来了改制契机。“我们在原有16名演职人员的基础上,与安庆黄梅戏学校合作,选拔优秀人才,同时招募社会上热爱黄梅戏表演的非专业演员加以培养,逐步将团队规模扩大至50余人,重现昔日辉煌阵容。”吴怀西说。
2011年,剧团决定兵分两路:一团留守石台,负责本地日常演出并积极拓展商演渠道;二团南下江西、广东等地,参与当地民俗活动和商业演出。通过灵活调配人力,一团适时支援二团,形成“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运营模式,顺利完成多场大型演出任务。当年,一团收入达40万元,而二团更是创造近百万元收入,成功摆脱经营困境。
从那之后,剧团通过一次次深入乡村、社区的演出,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独具魅力的黄梅戏艺术,还逐步培育了一群热爱黄梅戏的新观众。2018年,剧团成功中标广东省惠州市“戏曲进校园进农村”演出服务项目,仅这一个项目就带来48万元的收益。而在本土市场,剧团连续11年中标青阳县“送戏进万村”演出服务项目,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戏曲演出。
2022年,二团正式脱离剧团,转变为私营企业。如今的石台县黄梅戏剧团由原一团人员组成,而最初的16名演职人员也在2022年陆续退休。“目前,我们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戏校培养的年轻演员以及从社会上聘请的非专业黄梅戏演员,公司给他们发工资、买保险,待遇还不错。”吴怀西骄傲地说,当年一路远走的艰辛,现在看来非常值得。
市场开拓,内容为王。刚刚忙完春节民俗演出的吴怀西便与公司副总经理葛彩虹谋划新戏《嫩蕊茶的传说》演出事项。葛彩虹表示:“几十年来,我们坚守初心,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剧目创作和演出水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剧团先后创作了《清风颂》(纪委主题)、《春“枫”化雨》(国税主题)等多部正能量作品,并推出反映地方人文特色的《鱼龙洞情缘》和石台目连戏《嫩蕊茶的传说》,助力文旅事业发展。尤其是剧团一直致力于推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台目连戏,让这一传统戏曲剧种焕发新的生机。
“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我们‘打包’的传统还没丢。”葛彩虹微笑着向记者展示自己的“行军包”,一只泛黄的大帆布袋里,演出服、道具、化妆工具、洗脸盆等应有尽有。她说,可别小瞧这种独特的“打包”传统,无论是前往乡村巡演,还是参与大型活动,背着大帆布袋,随身携带必需品,能适应各种演出场景需求。
从跌落低谷到主动开拓市场,再到客户找上门,吴怀西和他的“战友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不仅保住了剧团招牌,成功养活了自己,更实现了自我发展。2024年,公司收益达90余万元。
新的一年,吴怀西盘算着要重新“走出去”。“这一次的出发不再是找市场,而是希望能带着我们县里的目连戏,走向更大的舞台,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演出品牌。”吴怀西边说边轻抚行军包上的字迹,眼中满是希望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