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

首页>地方频道>芜湖>要闻

布局航空产业 芜湖如何起飞

□解放日报记者 朱凌君

“我感觉芜湖可能被低估了。”谈到低空经济热潮,安徽华明航空电子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良勇接过记者的话茬。他注意到,在前不久结束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芜湖航空产业园的展区,从往年的主场馆移到了偏一些的12号馆。

不过,这个插曲并未影响芜湖“出风头”。航展期间,多款芜湖生产的无人机产品备受关注。一个佐证是,航展结束一周有余,芜湖不少航空企业的办公室和产品展示区却仍空空如也,挂着“外出参展”的标识。留守的工作人员挠着头跟记者解释:“本来已在返程途中,但负责人被拉到各地考察洽谈,只能临时改变行程。”

对芜湖来说,这样的局面可以预期。芜湖是国内最早布局低空经济的城市之一。2013年,芜湖落地第一家通用航空生产企业,此后便逐步谋划以整机制造为牵引,带动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厂商聚集。目前,芜湖已初步形成一条完整的航空产业链,号称“不出园区便能生产一架国产通航飞机”。

自今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几乎每座城市都想乘风起飞。在这个当口,不妨回头看看来时的路。了解一下这座造就了“芜湖起飞”热梗的城市,如何通过提前布局、产业集聚等,在低空经济的赛道上,占据先发优势。

集聚不是一蹴而就

芜湖对低空经济的布局,起步于2012年。那一年,芜湖、宣城两市提出合作共建芜宣机场。“当时市里的想法,是不能只建一个机场,还要以机场为平台发展临空经济。”芜湖市湾沚区航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招商中心主任刘超说,选址湾沚区的申报提交后,芜湖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找项目。

芜湖找到的第一个项目是钻石飞机。彼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主要业务是航空电子产品,但此前缺乏相应平台做试飞和产品推广,重点关注DA42型飞机等搭载平台。于是,芜湖率先与DA42型飞机的生产商奥地利钻石飞机工业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并携手中电科成立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以技术许可的方式引进奥地利钻石飞机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线。

这家整机制造企业,后来成为芜湖航空产业链的发端。

“整机企业对产业链的带动力很强。”电科飞机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成立整机公司的同时,芜湖和中电科共同组建了芜湖钻石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主营民用航空发动机研发与制造。为了给造好的飞机做配套,当地还在电科飞机厂房旁,修建了一座通用机场。以电科飞机为核心,芜湖想方设法招引来一批合作方企业,开发航电系统的华明航电、生产螺旋桨的安徽劲旋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相继落地芜湖。

2017年,芜湖航空产业园规划获批并开始建设,布局整机制造、航空装备、航空维修等功能板块。同年,芜湖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院地合作,引入北航科技园作为产业园的运营方,提升招商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到2019年,借助机构改革的契机,芜湖市湾沚区航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专门负责航空产业园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安商服务等工作。 

刘超概括芜湖的招商思路,是以知名企业为抓手,再去寻找它们的上下游企业。从这个角度看,芜湖的先发优势明显。“那时候,明确提出重点打造通航产业的地方政府很少,把发展通航产业作为主要定位的园区就更少,芜湖是很特殊的存在。”

即便如此,招商仍然不易。航产中心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相比汽车产业,航空产线的可移动性较低。“一般来说,老牌航空基地的配套商就在身边,例如上海有商飞,陕西有西飞,依托大厂的小厂很难招引。我们招商的重点,只能放在自主研发、完全民用的企业上。”另外,每架飞机生产出来之后都要取证,换一个地方生产要重新申报取证、现场复核,同样导致飞机产线不愿轻易搬迁。

产业集聚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耐心和持续投入。记者曾在2019年时采访电科飞机,彼时芜湖航空产业园初见雏形,但周边配套设施很少,放眼望去都是农田和未修完的断头路。采访结束返程时打不到车,记者只能等到公司员工下班时顺路捎回市区。劲旋风副总经理潘新旗对这些年的变化印象深刻:“第一次来的时候,路还在修,都是泥土路。等到正式搬过来,上下班通勤大概10分钟,路上还没什么红绿灯。到现在,其实不过两三年的时间,但早晚高峰都开始堵车了。”

潘新旗记得,劲旋风刚搬过来时,一开始还在用原先郑州周边的供应商,通过出差或快递等方式解决采购问题。芜湖的汽车零配件产业相对成熟,他们便想着,能否通过合作研发等方式解决供应链问题,但接连碰壁。毕竟,和汽车产业相比,航空产业要求高、规模小,很多企业不愿做。近几年,随着集聚度提升,产业生态逐渐建立并完善,小到螺栓、螺钉都有做航空的企业入驻,还有汽车零配件企业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航空和汽车其实有很多交集的地方,例如加工设备、工艺办法包括新材料等,只是大家需要去找到合适的点去切入和整合。”潘新旗说。

挖不走的产业链

今年以来,低空经济俨然成为新风口,很多城市都想起飞。紧接着出现的问题是,各地都在发展低空经济,项目有限,对于优质企业的招商尤为激烈。合肥的一个招商人员曾向记者坦言:“头部企业就这么几家,谁都不想错过。”与此同时,已经落在一地的项目也可能被其他城市通过政府投资“重金挖角”。

整个低空经济赛道越来越“卷”,但芜湖的气氛却相对平和。航产中心一个工作人员信心满满,“我们这边企业的黏性比较高,不担心留不住”。园区很多企业都表示,暂时没有拓展布局的计划。

华明航电是国内首家完全满足适航认证要求的通用航空综合航电系统企业,其研发生产的“CR9”是国内目前唯一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25项CTSOA证书的综合航电系统。近期,杨良勇接连参加了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珠海航展,认识了不少国内外客户,也是各地招商人员眼中的“香饽饽”:“有几个城市在跟我们接触,开出的条件也很好,但我们还在犹豫,至少不会离开芜湖。”

杨良勇透露,他曾跟西部某城市谈到对该城市提供的基金有顾虑。“第二天早上8点多,市长专程跑到我住的酒店跟我谈,说要是觉得外资有问题,还有其他的基金,反正只要能落地,其他所有条件都可以谈。珠海航展期间,他们又来联系,说市长想跟我见一面。我以为市长也来参观航展了,结果说是准备第二天早上直接坐飞机过来见我。这种诚意,挺少见的。”

在杨良勇看来,地方领导懂产业,对企业落地来说很加分,但他仍对政策的延续性有所顾虑。“航空产业周期长、投入大,没有政府支持,很难进行下去。”杨良勇说。安徽鸠兹航空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孙世萍认为,相比很多城市,芜湖提供的政策落地性更强,规划也更加长远。潘新旗开玩笑称:“感觉芜湖比企业更了解企业。”当时,劲旋风落地前,芜湖不仅提供了思路清晰的产业园规划,还为企业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和有效建议。

早在2014年,芜湖市首次出台《关于加快航空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2017年,又出台扶持产业发展“1+5+6”政策体系,将航空产业纳入该政策体系之一,每年进行修订。2019年,《芜湖市航空产业集聚发展政策规定》出台,对以往航空产业政策进一步优化,以此加快建设芜湖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和安徽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发展试验基地,培育发展以通用航空、临空产业、空港保税物流为主导的空港经济。去年,《芜湖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出炉,在延续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奖励范围,为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坚实支撑。

在某种程度上,完善的配套服务正在成为芜湖航空产业的“护城河”。比如,今年珠海航展上大获好评的无人机企业生产的芜湖联合飞机曾多次受益。此前,联合飞机需要寻找合适的试飞场空域。2023年夏天,在寻找数周之后,终于在军用航空和民用航空空域之间的夹角中寻找到一块可以试飞的空域,并很快建好了起降点。试飞还需要申请航线。得益于空域改革等外部条件优化,航产中心协助联合飞机申请航线,新增航线只要5—7天就能获得审批,每次飞行只需提前一天报备即可。

芜湖如何“起飞”?

在芜湖,一直有个说法,“大飞机看上海,小飞机看芜湖”。这个目标,也被刻在了芜湖航空产业园门口的大石头上。数据显示,2023年,芜湖市低空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同比增长26.58%。芜湖还有更大的计划,是要将“芜湖起飞”的网络热梗变成现实,打造低空经济核心城市。

芜湖怎么“起飞”?2019年,湾沚区主要领导在《芜湖日报》上刊登文章,分析芜湖通航产业集聚发展问题,聚焦航空产业园发展问题与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案。其中着重提到,当前通航产业普遍面临“市场有限”的瓶颈制约,以至于大部分项目资金困难,而对园区而言,金融政策扶持缺失,基金存而不投,且体量较小,金融服务发展不足。文章提出,未来应聚焦多元筹融资金,增加产业集聚保障,例如加快构建覆盖航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体系,打造市县共建的航空基金运营平台等。

类似的想法,在近年来逐渐成为现实。2022年,芜湖成功举办全国首届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会上宣布,将通过“政府领投+企业跟投”模式,设立首只总规模5亿元的政府投资母基金,吸引20亿元基金投向低空经济产业链重点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布局与深耕,如今的芜湖,已经形成了一条涵盖整机组装、发动机、螺旋桨、航电系统等各方面的完整产业链,“不出园区就能生产一架通航飞机”。

然而,低空经济产业链完整的芜湖还没到“躺平”的时候。有企业家快言快语:“尽管园区内已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基础,但在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产品方面仍有不足,整体还是偏向于中低端。”

一方面,企业技术积累仍显不足。以螺旋桨为例,很多国际品牌的飞行小时数达到百万级别,相比之下,国内产品一般仅有十几万小时,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可靠性。钻石航发项目总监苗红梅无奈地表示:“由于核心数据积累不足,产品市场认可度较低,进而限制了产品的实际应用和飞行小时数的增加。这种局面使得国内发动机难以获得足够的飞行数据来验证和提升性能,又阻碍了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园区企业在高端技术上的匹配度较低,产品间的衔接和整合仍需进一步磨合。实际上,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大部分都专注于自身产品开发,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生产整机的技术适配性较差,影响了整体产业链的运行效率。近期,钻石航发、华明航电和劲旋风3家已经取得适航认证的企业正联手开发合作项目,计划以通航飞机动力总承包的形式打包对外出售,从而生产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潘新旗认为,需要3到5年的时间,芜湖当地的产业链将升级到更高的层次,尤其是在高端产品的制造和出口上。

今年以来,eVTOL热潮也给芜湖带来新的挑战。杨良勇觉得,芜湖在招引eVTOL企业时存在一定滞后性。此前,芜湖曾接触全国多家eVTOL企业,有的企业已经谈了数年,但直到今年10月,才与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后者将在芜湖建设总装制造工厂。相比之下,无锡、合肥等地,从去年开始,就已提前布局完成多家头部eVTOL企业签约落地。“和长三角有些城市相比,芜湖在城市发展和经济体量上并不占据优势,如果没有提前决策,招引难度很大,付出成本也水涨船高。”杨良勇说。此外,与原先通用航空产业链的完整度相比较,芜湖在电机电控等eVTOL产业配套上仍有短板与不足。

从长远看,最早布局低空经济的芜湖,还需突破行业发展的天花板。比如,谁来管理低空经济?如何填补规则空白?从今年1月1日起,《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其中规定,25公斤以下的无人机无需取得适航许可。但是,这一新规还有待落实。有业内人士提到,一些地方政府在对无人机招投标时要求机型已取证,导致25公斤以下的无人机反而无用武之地。还比如,空域和航线审批的问题,目前还无法达到“想飞就飞”的程度。而这光靠芜湖一地的努力,尚且无法解答。

对于近两年大火的低空经济怎么看?记者在芜湖得到的回答多种多样。比如,刘超的回答是“等不得,急不得”;杨良勇希望,这把火能再旺一点:“大家一起去发力,才能把整个市场做起来。”

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让子弹飞一会儿,等到有空间可验证测试、有场景可应用示范、有客户可购买使用,走通了商业化路径,整个行业自会稳步向前发展。

转载自11月27日《解放日报》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6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