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网_长三角新闻资讯共享平台

南京

长三角城市网新媒体技术开发中心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要闻

南京江宁:回家书房——从大地里生长出来的故土精神灯盏

  坐落于江宁区禄口街道石埝村的水荆墅村,是一座美丽且历史文化悠久的村落,这里聚居着大量回族少数民族同胞,是江宁区境内的第二大回民聚居村。

  而“水荆墅”这个地名也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铜山乡志》(原铜山镇乡志办编撰,原手稿现存于江宁区档案馆)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谱载,宋末刘氏由江西省泊水村迁此,取“水”、“荆”、“墅”三字得村名。“水”即故乡泊水,“荆”指湖北荆州刘备后代,“墅”指野土,即在他乡安营扎寨。如今,村落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经过七、八百年时光浸染,水荆墅村现在的面貌可谓是气象一新。村口牌坊顶端中央,镌刻着“水荆墅”三个大字,新颖瞩目,神采奕奕。村内宽阔的水泥路好似一条玉带环绕于沃土之上,道路旁是一排排灰瓦白墙的楼房,古朴典雅。走在其中,村内的壁画、彩绘,处处可见奋进向上的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美丽场景,沿河而建的村史馆、游憩连房及红石榴广场等设施,也让人眼前一亮。

图片1.png

  这是“十三五”期间,石埝村对水荆墅重点打造的成果。2020年以来,石埝村村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实施治理创新,规划建设水荆墅“红石榴”家园,先后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红石榴广场和室内展厅、民族非遗馆,以及新近投入使用的“回家书房”,使这座千年古村洋溢起书香气息。在进入村口后的不远处,就能看见一座土黄色的二层小楼,房顶是一本翻开的大书,门口的墙壁上标有“回家书房”四个字样,旁边还矗立着一盏高高的四方灯。这盏四方灯是特意为书房定制打造的,融入了村庄非遗项目“水荆墅马灯”里的元素。

  四方灯在马灯变阵表演中位于阵法的四角,用来界定活动范围,亦有欢迎四方游子常回家看看之意。因此,当夜幕降临时,书房门口这盏高高亮起的四方灯,如一盏烛火摇曳着村民记忆深处对家的眷恋。“回家书房”之所以取名如此,也寓意着在故乡的土地上永远会有一处心灵归宿在等待着每一位游子能常回家看看,无论你走得多远,这里永远有一盏明灯在为你照亮回家的路。

  说到回家书房,就不得不提到这座书房的管理者李萍,作为江宁区作协主席及政协委员的她常驻并参与到家乡的文化建设中。李萍说,坐拥书城,与书相伴,家乡成全了她的初心,回家书房圆了她少年时的梦。

  李萍曾在采访中表示:“文化是一个村庄的魂,挖掘、保护、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净化民风、凝聚人心。”文化振兴事关乡村振兴大局,她会不遗余力地担任好文化传承人的角色,继续驻足于这片土地尽心尽力,这是一个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使命担当,也是内心的本能。

图片2.png

  回家书房正式开始运行已经一年有余,回家书房是在江宁区政协的支持下打造,是村民家门口的委员工作室。“有事回家商量”“没事回家读书”,书桌上的这两块牌子点出了主题。书房现有公共阅读区、协商议事区、艺术家创作区、文化展示区、茶歇休憩区、儿童游戏区、露台活动区、非遗传习区、园林景观区等9个空间,如今这里不仅是百姓们“家门口的图书馆”,更是大家集学习、交流、议事、休闲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在区政协领导关怀下,在禄口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回家书房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现已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色党史教育阵地,在这里开展的学党史知党情、公益电影放映以及书法绘画等培训活动,都极大丰富了村民们的红色精神文化生活,“没事回家读书,有事回家商量”也渐渐成了村民的口头禅;除了热烈的学习讨论这般热闹的场景之外,安静阅读的氛围也是书房中少不了的状态。回家书房的书架上摆满了根据村民们的阅读需求采购而来的红色经典、文史精品以及儿童读物等方面的书籍,志愿者们持续开展讲好红色故事、朗诵原文美篇、交流阅读心得等活动,让村民们在这里度过充实又丰富的闲暇时光。

图片3.png

  “回家书房”已经成为了石埝村的文化纽带和文化交流空间,有两百余年历史传承的市级非遗民间艺术“水荆墅马灯”,在这里得以继续绵延出崭新的生命力。“水荆墅马灯”是融多种民间文艺为一体的大型舞蹈表演,竹制马架模仿战马造型,外蒙透明彩纸,丝麻作马尾、马棕,配以缰绳、铜铃,饰以贴花、剪纸,前后马腹中燃蜡烛两支,现改为灯泡。舞马者站在马身中间,随着乐曲和节奏,万马奔腾,夜色中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地演绎古战场之场景,让民俗文化再现传统风采和崭新的姿态。

  其最早诞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在近几年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主题背景下,在街道领导关怀下,在群众大力支持配合下,石埝村克服重重困难,保护、恢复和传承乡村记忆,水荆墅马灯重新舞了起来,舞动的欢声笑语间,不仅活跃了乡村文化,也为村民们的生活增添了新趣味。如今,水荆墅马灯走入了省城南京和牛首山、钱家渡等大型景区进行展演,并且和南京金城学院建立了校村合作”,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除了水荆墅马灯,剪纸也是村里走出来的一项民间艺术文化瑰宝。书房大厅里居中摆放的“回家”主题剪纸作品便出自村民周荷英老师之手,她是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剪纸30年,如今周老师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回家书房”的课堂上,本地村民乃至外地游客通过非遗传承人们的讲述得以走近这些古老的文化,然后带着它们“走出去”。

图片4.png

  在水荆墅,民族团结精神独树一帜,村党委先后规划建设了“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水荆墅红石榴家园、水荆墅红石榴广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并在红石榴广场栽植了56棵红石榴树,象征着56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以“红石榴”家园为平台的民族文化和以“水荆墅马灯”为载体的民俗文化,相互碰撞、交相辉映,独树一帜,塑造与传承着时代精神。

图片5.png

图片6.png

  原省委副书记顾浩听说了“回家书房”创建的初衷,欣然题赠了“回家”和“留埝”墨宝。

图片7.png

  诗书画印俱佳的大家尹石先生也欣然题赠墨宝。

  作为回家书房的主要管理者,李萍时常邀请一些乡贤和文友来这里看看,一起共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渐渐地,“回家书房”成为大家伙心头的“精神原乡”,保护、传承、弘扬着这片沃土上的传统文化,让书香氤氲乡村。如今,回家书房在街道党组织带领下,汇聚了政协委员多方面服务资源,依托党员志愿者们开展“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切实为村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难题,同时输出本土文化,为乡村文化生活注入新活力,在家门口打造“为大家,常回家,传家风,一家亲”为内涵的家风文化。

图片8.png

  “回家书房”外还有一面铺满立体雕塑的图,紧靠禄口机场的位置,工人们用竹简镂刻了李萍的四句诗:“每一次起航都飞向了未来/每一次停泊都回归了梦想/整个世界在这里飞来飞去/全人类都是我的亲人。”她的这首《我的村庄建起了国际机场》盛赞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巨变,也寄托着作为从这片乡土走出去的人对家乡美好未来的希冀。

  复苏乡村记忆,赓续乡村文脉。水荆墅村在1981到1985年期间有过中学——五圩中学,后来乡村学校合并,五圩中学从此就永存于记忆中了,李萍当年就曾经在这里读完初中一年级。当年学校由废弃粮管所改建而成,粮库改的教室,水泥砌成的乒乓球桌,邮票般大小的操场……虽然简陋,但是留下多少亲切而珍贵的时光。如今,老校址依然存在,残余的墙壁依然坚固,就像是历经风雨依然坚强不屈的肩膀,曾经,这些墙壁就像当初从泥泞里打拼和坚守的乡村教师一样,托举并扛起了学生的未来。建校短短四五年时间,从这所学校里走出一大批优秀学子,因为回家书房这个文化驿站的召唤,学子们纷纷回来寻访旧迹,今年“五一”期间,王巧珍教授特意前来,她当年就是在这里读了两年初中,从这里出发,考入武汉大学,现就职于清华大学出版社。

图片9.png

  李萍曾在她的一篇文章《大地之书》中这么写道:“回家书房是我们共同的家,风来读,雨来读,你读,我读,大家读。回家书房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仅四公里,希望更多的人来坐一坐,瓦墙纸窗,围炉品艺,浅赏杯中弯弯叶,闲看春风绿新芽。”未来,回家书房还将致力于打造智慧书房,线上线下同步互动,目前,回家书房开设了微信官方平台、视频号,在抖音和快手平台都有注册,及时发布和做好文化宣传。谈及愿景,李萍说到将来渴望有一座马灯博物馆,以及举办红石榴文化艺术节等。

  回家书房是从水荆墅村的土地里扎根生长出来的,怀着乡村振兴的梦想,仰望太阳和星空,还将继续生长,生长着对于家乡对于未来的热爱和向往。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81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