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要闻

南京,完美呈现戏剧“高光时刻”

  原标题:第30届梅花奖、第24届曹禺剧本奖获奖者座谈交流——

  南京,完美呈现戏剧“高光时刻”

  5月的南京,“梅花”绽放。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4届曹禺剧本奖颁奖晚会刚刚结束,5月22日,梅花表演奖、曹禺剧本奖获奖者座谈会举行。座谈会以“感恩人民 服务人民”为主题,获奖演员、获奖编剧及评委专家进行了交流。大家表示,获奖是荣誉,也是新的起点,更是一种鞭策与责任。

  感谢南京,提供这么好的环境

  “我爱金陵,感谢南京!”这是南京市越剧团青年演员李晓旭在获得本届梅花奖后挂在嘴边的话,也是获奖演员、获奖编剧和评委专家的共同心声。

  以秦腔《周仁》成功获得本届梅花奖的演员杨升娟,分享了自己来南京参加梅花奖竞演,从“很忐忑”到“很感动、很感恩”的心路历程。这是有着120多年历史的西安三意社第一次来到古城南京,古老秦腔与古城金陵的“碰撞”,擦出惊艳火花。“我们没来的时候,就很愁,在这么大一个剧院演,1000多个座位,没有观众怎么办?”她的忐忑很快就烟消云散——演出门票售罄,连她的父母都没买到票,南京观众的热情让她感动。“很感谢南京,跟我们西安一样,都是历史古都。能在这里演出我觉得非常感恩,以后我们要经常来。”

  粤剧演员彭庆华以四部折子戏展现了自己的“文武双全”,成功“摘梅”,他对南京的文艺氛围和环境赞不绝口,“感谢中国剧协,感谢南京,感谢各位老师,在整个活动里一直在辅助着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环境。”

  作为南京演员,李晓旭以展现南京历史文化的越剧《凤凰台》获得本届梅花奖,她的感触格外深。《凤凰台》是南京市越剧团继《乌衣巷》后打造的“金陵三部曲”第二部,也是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对“诗仙”李白的浪漫演绎,这样一部讲述南京故事的舞台艺术作品,在建党百年之际为南京再摘一朵“梅花”,对南京来说意义非凡。“我12岁到南京,然后进了南京市越剧团,南京和剧团对我的培育和浇灌一直在我的心中,荣誉属于大家。”李晓旭说。

  “点点滴滴,周到备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用这8个字形容自己的感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是南京首次承办国内最高水平的戏剧评奖活动,进行了精心筹备。“梅绽金陵”戏剧精品演出季、“遇见夜金陵”戏曲专场演出、“梅花戏剧课堂”、票友交流活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戏曲文化特展”等一系列活动渐次展开,还创新实施“戏曲进校园”以及文创产品开发等,全面加强民间院团和公益性小剧场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陈彦说,为了各位获奖者的“高光时刻”得到完美呈现,为了传承弘扬戏剧文化,南京精心组织策划,做了非常细致的工作,“非常感谢南京。”

  扎根人民,从生活中找到艺术的源泉

  “感恩人民,服务人民。”凭借话剧《人间烟火》摘得本届梅花奖的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涂松岩对座谈会的主题感同身受。“作为一名党员,在建党百年之际,能得到这样一个重要的奖项,我觉得既是荣誉,也是激励,是让我继续往前努力走的动力。”他的参评作品《人间烟火》讲的就是一位基层党员干部,如何来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在接到剧本后,国家话剧院组织集体前往北京一片改造的棚户区采风,涂松岩看到了基层党员干部的不容易,炎炎烈日,挨家挨户帮助棚户改造区居民解决问题,做搬迁工作。“那一刻,角色的形象在我心中出现了,没有多余的话,就是沉到人民身边,与人民在一起。”涂松岩说,作为演员,要从生活中找到特别鲜活的原型,把其精髓抓到角色当中去展现,“扎根人民、扎根基层,找到艺术的根源,把力量传递给观众。”

  “我们为人民服务,拿什么服务?就拿戏。什么戏?好看的戏、有意思的戏。”一级编剧吴傲君,凭借花鼓戏《蔡坤山耕田》获得本届曹禺剧本奖。他在座谈会上坦言,剧本的灵感源于小时候看过的与蔡坤山有关的戏,“我想写戏就是把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心里话编到我们的戏里,再拿给老百姓看,这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

  李晓旭在排演现代越剧《上邻下舍》时,到社区体验生活,“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四条腿的两条腿的,社区工作者无一不管,真的很辛苦,但是他们很快乐。”她也由此体验到了人在做自己喜爱的事业时的状态与表现。“人为人付出的时候,是有大爱的、有光芒的,影响到我在舞台上展现人物角色。”

  守正创新,建构属于中国戏剧的艺术天堂

  戏剧文化源远流长,守正创新,是文艺创作者的重要课题。

  “守正创新,正是什么?新是什么?要深刻思考这个问题。‘正’,我们很多正的东西,但是‘新’是模糊的,很多‘新’甚至是很危险的。”陈彦认为,艺术最后的创新,必须是登上巨人肩膀后的最后一搏、是华丽的转身、是一次蝶变,而不是一些花里胡哨新奇的东西。

  中国剧协副主席、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谢涛向年轻演员建议,“演员要有独立的思考,要有自己审美的认知,要知道自己剧种的特点和特色,有独到之处。我们要了解并继承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摘得曹禺剧本奖的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便是抓住剧种特点的创新之作。该剧编剧、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表示:“这证明我们昆曲不但能反映古典题材,在现当代的题材中也是大有可为的。如果没有《梅兰芳·当年梅郎》,也不会有接下来的抗疫题材作品《眷江城》,也不会有即将面世的红色革命题材作品《瞿秋白》。”这次获奖,也是对昆剧创新的一种鼓励。

  黄齐峰凭借京剧《狄青》获得本届梅花奖,他表示,创新是新时代演员的责任与担当,如何实现创新,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我和我们事业所有同行要做的就是,如何做好巧妙地嫁接兄弟剧种、兄弟艺术门类的优良部分。京剧是综合型艺术,在嫁接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千万不要‘转基因’。”

  座谈会上,陈彦还向戏剧工作者提出几点建议:闹中取静、加强定力、形成引力、涵养魅力、擦亮品牌。“希望在座的艺术家不要追赶风潮,不要陷入一时的热闹。真正的艺术家要保持艺术创造的独到的个性,找到自己生命的突破口,从而建构起属于你的、属于中国戏剧的艺术天堂。”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邢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95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