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要闻

记了60多年的“柴米油盐”账见证南京发展

  “自从得到了党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了我的政治思想觉悟,已深深认识到党的伟大,党的光荣……”左手扶着账本,右手持着放大镜,随着缓慢移动,67年前的《入党志愿书》初稿一字一句映入眼帘。泛黄的纸张里流淌着1954年11月8日的时光,那一天,时年24岁的佘永清饱含深情地向党组织递上了誊抄后的《入党志愿书》。

  近日,已经91岁的长芦街道玉带村居民佘永清向记者展示了这份保存至今的《入党志愿书》初稿,和6本他坚持记录了61年的账本。佘永清的卧室面积不大,但足足装下了四张书桌,其中三张靠墙,上面整齐垛满了书籍和账本;一张方形书桌摆在房间正中央,这便是佘永清日常伏案的“工作台”。在佘永清大大小小的账本里,有些账本的纸张已经明显发黄,字迹也有微微的晕染。

  在《个人历史资料原件》账本中,佘永清留存着小学毕业证书、工作时的报名登记表、入党志愿书初稿、先进工作者事迹表等。《家庭生活收支》账本跨度60多年,足足记录了厚厚的5本,每一本的封面上,佘永清都细心标上了起止时间,账本里的内容极其细致,按照“时间、摘要、支出、支出明细”这4大项来记录,支出明细大类里还列出了“生活补助、春节费、护理费、社交、党费、手机话费、衣物、保健、医疗”等15小类,纸张大小不够时,佘永清还会在页面最后一行仔细标注上“移后页”三个大字。

  “1960年6月20日,粗麦粮50斤,支出1.15元;1981年8月11日,大米60斤,支出9元;2001年1月21日,牛肉8斤,支出50元;2020年5月10日,网络电视费,支出350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流水账,佘永清一记就是60多年。

  “我有时候翻翻账本,再想想过去的经历,真的是很满足现在的生活,是共产党让我们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佘永清思路清楚,声音洪亮,他指着账本向记者介绍,1960年的时候,家里连白面都吃不上,只能买到粗粮,还吃不饱;到了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已经能吃到大米;进入到新世纪,生活水平大幅改善,肉类、水果几乎天天都能上餐桌;现在更是吃穿不愁,家里还通了网络电视,不出门就能知天下事。

  谈起记账的习惯,佘永清说:“1951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当过互助组记工员,也在村粮委干过,但干得最久的岗位还是会计。”1955年至1974年之间,一直从事财务相关工作的佘永清,养成了记账的习惯。“我始终就记着一句话,勤脑袋赶不上拙笔头,多记多写,老年回忆起来也是一种幸福。”

  翻开另一本账本,一枚卷着毛边的红布条掉落下来,捡起一看,正是一枚1987年的代表证,底色鲜红,“中国共产党六合县玉带乡第七届代表”的字迹清晰可见,一如34年前。佘永清停下了交谈,颤巍巍地将“红布条”贴在了当时的开会通知上,用力抹平后,才小心翼翼地将账本合上。(通讯员 王婷婷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李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12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