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新农人朱裕菊:点亮文俊村的产业振兴之光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魏静 □ 许金栋)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新农人正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崭新力量。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门街道文俊村党总支书记、海门俊谊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裕菊,便是其中一位熠熠生辉的典型代表,她以敢闯敢干的精神,为文俊村蹚出了一条产业致富的康庄大道。

  曾经的文俊村,是个“老大难”,无产业支撑,经济薄弱,村营收入常年垫底。朱裕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老一辈人年纪渐大,干不动农活,年轻人纷纷进城务工,种地收入微薄,致使种地的人越来越少,闲置田地渐多,她不忍心土地资源就此荒废。2019年,朱裕菊挺身而出,依据当地实际与上级文件精神,果敢行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146 户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海门俊谊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这一创举,犹如在沉寂的土地上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创业之路,从来都是荆棘满布。新型合作农场起步时,经营面积 405.06 亩,核心种植区位于常久路两侧。采用稻麦轮作模式,朱裕菊带着村干部们分片管理。第一年,由于种植时间偏晚、经验匮乏,农场陷入亏损困境。但朱裕菊没有丝毫退缩,她每日起早贪黑,全身心扑在农场。为弥补短板,她频繁往返于江心沙农场,虚心求教种植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农场便扭亏为盈。

  这份坚持与执着,如同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悄然改变着文俊村的风气。往昔“干部带头干、群众站着看”的僵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跟着干、一起干”的火热场景。村民们从观望转为行动,一支不怕苦、不怕累、特别能战斗的村干部队伍也在磨砺中茁壮成长。

  朱裕菊深知,仅靠埋头苦干还不够,必须依托专业力量。她积极推动文俊村以党建引领,与江苏省江心沙农场有限公司分公司党支部共建共享。一方面,整合双方党组织优势,优化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形成互补互促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充分借助江心沙农场的农业技术专长,定期开展水稻、小麦种植培训。如此一来,农场的种植技术与管理能力大幅提升,逐步从基础农业迈向产业化农业。

  村民们是这场变革的直接受益者。土地流转带来稳定租金,解放出的劳动力或外出务工、经商,或投身农场打工,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近 300 人次踊跃参与稻麦轮作,种田能手年收入能增加两万左右。如今,新型合作农场规模持续扩大,已从最初的 400 亩跃升至 1000 余亩。

  朱裕菊并未满足于此,展望未来,她目光坚定,计划持续拓展农场种植面积,狠抓正规化运营,将机械化生产、减量化施肥、科学化种植的模式推向深入。同时,在服务专业化、农业网络化、农产品品牌打造上多点发力,全方位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为新型农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势能。

  时下,走进文俊村,晚稻成熟之际,金黄稻浪翻涌,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一片丰收盛景。党员干部们值守田头,既保障收割安全,又满怀喜悦见证劳动硕果。这背后,是朱裕菊数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作为新农人的杰出代表,朱裕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她扎根乡土,以无畏的勇气、创新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让文俊村告别贫困与落后,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大步迈进。相信在她的引领下,文俊村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也为更多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生动样本,激励着无数新农人奋进在希望的田野上。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8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