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浙江首个农作物种子界的“图书馆”在海宁开建

  有效增加浙江种质资源保存数量

  种子界的省级“图书馆”开建

  浙江在线7月9日讯(记者 黄慧仙 通讯员 邵敏 王夏君)7月7日,浙江省首个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在位于海宁市的省农科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正式开工。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55.3亩,计划总投资达3798.6万元,预计将于2022年6月全面完成建设。建成后的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预计可拓展种质贮存量15万份以上,形成45万份以上的贮存能力。

  当天,在杨渡科研创新基地,记者看到,在一大片空旷的平地上,几台挖掘机已准备就绪。未来,这里将建成一幢种质资源库大楼和占地面积达150亩的种质资源圃。据悉,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业务由省农业农村厅主管,依托浙江省农科院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评等工作的科技积累,开展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和分发共享。

  “它相当于浙江农作物种子界的省级‘图书馆’,各种优质种质资源将被集中收藏于此,从而实现种质资源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和取用。”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说,浙江农作物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地方特色明显,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省级基础性、公益性平台,省内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一直处于分散状态。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将极大改善我省种质资源保存条件,避免农作物优异基因资源的丧失;其对全省相关教学与科研单位开放使用,可为全省种质资源及育种中间材料中长期保存提供物质条件与优质服务,丰富我省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大大增强种业核心竞争力。

  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所长张小明说,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中保存的种子主要来自省内各地的搜集、国内种质资源库之间的部分资源共享,及国外培育的部分优良品种等。

  “种子在低温低湿条件下,可实现较长的保存寿命。未来,根据不同需求,各类农作物种子可在种质资源库内保存10至50年的时间。”张小明说。过去,种质资源保存多以冰箱、冷柜等零散设备为主,一旦遇到停电等突发状况,其储藏的温湿度条件会很快发生变化,从而造成种子资源的损坏。“种质资源库为多重房间构造,还有专人管理,室内设有制冷机、除湿机等设备,如遇停电,还将由备用发电机供电,温湿度条件将更为稳定。”张小明说。据悉,建成后的种质资源库包括种质保存库、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评公共平台、种质信息共享平台等;种质资源圃则由连栋大棚、网室、配套水泥田塍、排灌系统等组成。

  “未来,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将以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种质资源库为目标,有效增加我省种质资源保存数量,为浙江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现代种业发展、种质资源创新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35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