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思维,构建人才振兴大格局
“一把手”顶格推进。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升格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推动科技、资金、项目进乡村,青年、乡贤、企业家回乡村。用四年时间吸引200名人才返乡创业,吸引服务1000名以上青年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培养“乡创客”200名以上、乡村产业带头人500名,基本形成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振兴格局。
“一盘棋”系统布局。聚焦引雁兴乡,系统实施原乡人就业工程、归乡人创业工程、新乡人兴业工程、旅乡人品牌工程,找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优秀乡村人才集聚引育的切入点、突破口,精准搭平台、引项目、优服务,让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
“一条心”统筹协调。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方面和基础支撑,需要各部门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建立健全“三进三回”乡村人才促进行动职责分工体系,厘清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工作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形成工作合力,为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注入更多力量。
突出广招博引,推动乡村人才大集聚
聚焦本土选。紧盯选优配强乡村振兴“头雁”队伍,采取自下而上、层层推荐、择优遴选的方式,从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群体中挖掘村党组织书记重点培养对象,鼓励引导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双带”能力较强的青年人才回村任职,共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183名。
立足需求引。结合镇村发展实际需要,由县委人才办牵头,每年从县直单位事业编制公开招聘计划中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三年来专项引进医疗卫生、教育、农业技术等乡村急需紧缺人才65名,为乡村事业发展补充新鲜血液。
注入活力聚。创新推出“地方出题,高校解题”模式,重点聚焦乡村产业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内容征集精品课题,吸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0余所高校209支团队、7000余名大学生赴泾县乡村开展实践实习实训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搭建强能平台,释放创新创业大能量
比武平台强能。创新“强村支书 赋能发展”等主题实践活动,构建“在家打擂、外出历练”的双链条比武平台,分3批次组织123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赴长三角先发地区跟班学习、实践锻炼,在互学互鉴、互比互助中提升致富带富能力。
创客平台蓄能。搭建“青年乡村合伙人集聚工程”平台,常态化举办青年人才会客厅、青创沙龙、“青春下午茶”人才交流等活动,为乡村青年创业者、青年企业家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政策、资金、资源、服务等支持,帮助解决后顾之忧。
培育平台赋能。加强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围绕粮油、畜牧等专业遴选155名高素质产业人才,举办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班18期。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评优评选,按照“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组织认可、具备潜力”的标准,围绕宣纸、茶叶、种植等特色产业分类选拔培养优秀农业乡土人才65名,充分释放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动能。
完善激励机制,涵养竞相奔腾大生态
创新考核机制。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效与村干部报酬待遇相挂钩,创新建立“强村富民”评价体系,以平时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基层治理、和美乡村建设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按照排名情况给予发展奖励绩效,激励村干部主动作为。
健全激励机制。探索“乡编村用”制度,每年开展乡镇事业编制面向村干部定向招聘工作,加大从村(社区)“两委”正职中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乡镇领导班子队伍工作力度,营造重视人才、重用人才的浓厚氛围。
优化服务机制。健全乡村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对乡村人才重点关注的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疗休养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推动安居补贴、购房补贴、薪酬补贴等政策落地落实,提供全链条服务,让乡村人才扎根在乡村、绽放在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