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蔡寅寿,1938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兴。1959年毕业于扬州医学专科学校,1964年在苏州中医专科学校学习。历任南京市中医院儿科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南京市卫生局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中医儿科学会委员兼秘书、江苏省内病外治学会委员、江苏省卫生厅特邀省级科研成果鉴定评审成员、南京市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医组成员。1997年任主任中医师,1999 年获“南京市名老中医”称号,2000年课题《小儿哮喘缓解期从脾肺论治的临床研究》获南京市科技成果奖。
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50余年,长期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在医、教、研工作中成绩显著,先后在省、国家级医学期刊发表有学术价值的论文20余篇,在小儿哮喘、呼吸、循环、消化系统方面尤有深厚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跟从严师随建屏学儿科
【口述历史】
1959年,我从扬州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在镇江专区医院工作。我原来是学西医的,因为工作需要,组织上重点培养我学中医,把我送到苏州中医专科学校读书,期间在镇江中医院实习。
1964年,南京市中医院承办一个全国中医进修班,里头有各科的学生,有外科、骨伤科、内科、儿科,儿科就我一个人。在市中医院领导的关心下,进修后,我调入南京市中医院,带我的老师是金陵医派传承人随建屏主任。
随建屏
金陵医派在南京是非常有名气的,代表人物有“三卿一石”,即随仲卿、朱子卿、武俊卿和王筱石。其中随仲卿就是随建屏的父亲。我当时刚刚大学毕业,能够跟金陵医派非常有名的随氏学习,非常高兴。
金陵医派不光名气很大,高超的医术也让我耳目一新。评价中医有句老话:叫一个枕头,两个老头,三个指头。一个枕头就是脉枕,中医把脉用的脉枕,两个老头就是指老中医,三个指头就是搭脉,这就是一般人理解的中医。然而,我到南京市中医院后却眼前一亮:庞大的门诊系统,科室齐全,住院病房条件好。当时我在内科实习,感到新奇的是,一个病区有40几张床,一个床位两个医生管,一个中医一个西医,而中医和西医的病历记录是分开来写的,包括病人的变化都是由中医、西医分别记录的。毛主席说中西医结合创造祖国新医学,怎样才能中西医结合?我就在市中医院看到了。既有中医诊断又有西医诊断,既有分开的诊断,又有相互之间的讨论贯通,既有中医的治疗也有西医的治疗,综合观察病情变化都是按照各自一套语言、一套体系去执行,这就把中医和西医各自记录下来,病人治好晓得什么情况,这样以后有评价,可以好好地总结,这是一条。
第二条,当时市中医院对于写病历、写病史尤其注重,特别是病史的书写和病历的分析是非常认真的,首先要引经据典,这个治疗出自于什么地方,病情的变化都要详细记录,而且要求非常高,写病历说理清楚,文字流畅通顺,书写工整,层次分明,使人一目了然。在汇报病史的时候,不准带病历,病人来以后,住院医生要口述复述病情,分析病情。早上一般的小查房,住院医生跟着主治医生。大查房的时候,院长、主任、上级医生、住院医生按等级,一级一级汇报情况。我们实习、进修都要按照严格规定来,不按照规定就让你重写,语言不通顺不行,改一个字要叫你重抄,这种严格训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说,不但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文字功底,文字功底不行,写出来啰里吧嗦肯定不行。每天早上该背的东西要好好背。一些基本的东西要脱口而出,不加思索,一字一句记下来,描述得清清楚楚,不能马虎。所以,读书是非常重要,不但要熟读该背的东西,而且要熟读基本的理论。《内经》《伤寒论》,四大经典这些都要好好背,不但要背,而且要提高文学修养,提高文字水平。我记得那个时候跟同学一起实习的时候,都是互相背。背什么?不但要背《内经》,背《伤寒论》,而且要背好的文章,我记得《愚公移山》我们都是通篇背,到现在我还能背得出来,这些东西都非常好。
当时我们跟傅宗翰院长后面抄方子,跟着他后面抄方子不容易的。为什么?他问病史问的很详细,跟病人交流这段时间非常长,而开方子就两句话,比如说用补中益气汤,加一个什么药、减一个什么药,其他就没有了,你要马上写出来,写不出来,不客气,抄方子的资格就没有了,下次再说了。所以说反应要快,笔头要快,写的文字要工整,你没有这个本事就没有你学的份。
【历史现场】
当年为支援三线建设,南京市中医院组队来到湖北襄阳,当地组织了一场考试。考试结束后,南京市中医院医生孙月在九县一市医生里面考了第一名。
蔡寅寿介绍说:孙主任得头名状元,就是因为她病历书写工整规范、文字流畅,反映出南京市中医院的教学质量还是非常高的。
金陵医派用药:轻巧灵验
【口述历史】
我1964年到南京市中医院后始终没有离开过,一干就是几十年,从儿科医生到儿科主任,又担任南京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儿科学会委员。当年南京市中医学会开主任委员会议的时候,就有专家说南京市中医院是整个江苏省最出色的中医院,为什么?因为它有金陵医派,因为它是金陵医派传人集中地方,当时的条件比江苏省中医院还要好。
金陵医派的典型特点是什么?轻巧灵验。它药味很少、剂量很小,适合病人的胃口,而且效果非常地好。吃中药最怕病人不接受,一罐一罐大剂量中药吃起来确实不容易。金陵医派开出的药剂量是很小的,份量很轻、药味很少,所谓巧就是巧医病机,对病的机理非常熟悉,开出能适合病人的剂量,效果又非常好。
蔡寅寿,摄于1966年
我的老师随建屏是随氏儿科的传人,随氏儿科最典型特色就是以脾胃为后天之本。有的中医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神秘化,随老讲话相当实事求是。
中庸之道“藏”于随老的每一个药方之中。当时随老在临床上用得最多的方子是随家家底方——参苓白术散,此方根于四君子汤。在随老看来,四君子汤不偏寒不偏热,比较平稳,要想守住“中”字,就应该守好这张方子,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加减。随老告诉我,若遇患儿舌苔较厚,可在这张方子之外加陈皮、半夏,变成六君子汤,其能增强化湿功效。如果患儿脾胃不好,但湿气不重,加陈皮即可。孩子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易虚易湿,但治病有一个好处,其脏腑轻灵,随拨随应。治病七分靠药,三分靠养,要懂得适可而止,应主张中庸之道,多用平和的药,峻烈的药少用甚至不用。随老开出的方子虽药味简单但主体突出,患儿特别容易接受。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很疑惑,同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做增减,随老开出的就管用,到了我们手中就没那么灵。后来我观察发现,随老用方非常讲究灵活的“战略战术”,药物的炮制、剂量随时变化,这个患儿用的苍术,可能到了另一患儿身上就变成了白术。
小儿呼吸系统病是最多的,消化系统病也很常见,我们临床上的80%到90%都是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特别是小儿反复感冒、反复咳喘是非常伤脑筋的一个病。我举一个病例子,有一年一个小孩的妈妈写了一封信给我,她说她家小孩三岁了,反复感冒、咳喘,年复一年,西医怎么都治不好,就算这次治好,过一段时间又发病。反复发到什么程度?她说经常住院,有时候早上出院了,下午又要住进去了。去年是在医院里过小年,今年到医院里面过大年,过春节都要去住院,不住院他就咳喘不得过。她觉得西药已经没有办法,所以想用中医调理调理。我接到信以后就跟她讲,约定一个时间把小孩带来,把病史、把用药的情况都告诉我。她带小孩来了,我一看到那个小孩就是脾胃气虚的症状,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学术思想正用的上。
我告诉她:你这个娃娃不是病多而是症虚,一般情况不要用抗生素。我叫她西药全部停掉了,就是光吃中药,两个礼拜以后孩子出汗少了,饮食量增加了,发病没有以前重了,发病的时间间隔拉长了,程度变轻了,调理至三个月,病情明显好转,半年以后完全正常,以后就不复发了。第二年,这个小孩是间隔用药。第三年再来的时候,小孩个子也长高了,形体也长胖了,咳喘也不发生了,可以说治疗有了非常好的效果。这是我传承随氏儿科很成功的病例。所以说,随氏儿科在我的心目中非常不简单,我能得到传承的机会真是非常高兴。
健脾益肺口服液
后来我就根据这种病,创制了一个药叫健脾益肺口服液,根据就是以脾胃为中心、脾胃为后天之本,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反复咳喘复感儿,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健脾益肺口服液是院制剂,我后来又用到科研方面,就是小儿哮喘缓解脾胃论治的临床报告,我大概搜集了88例病例,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了科技成果奖。健脾益肺口服液以脾胃为中心理论,不但我们儿科经常用,妇科、老年科也用,尤其是呼吸科的专家,非常赞赏这张方子,它广泛应用呼吸系统的哮喘缓解,不但能够让患者感冒次数减少,肺呼吸运动改善,对于非常难治的慢阻肺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呼吸科的专家、脾胃科的专家,还有老年科的专家纷纷写文章,推荐肯定健脾益肺口服液。现在这个健脾益肺口服液被列为南京市中医院的四种名药,重点各科都在推荐应用,热销量非常高,这不仅是随氏儿科学术思想的体现,而且体现了金陵医派学术成果在当代的价值。
【历史现场】
蔡寅寿介绍说:当年随老第一天带我时就说:看病不能光看一方一药,要认真学习老师的临床思路。那天,随老还抛出了一个问题:何谓中医?我回答是:开中药的医生就是中医,开西药的医生叫西医。随老笑而不语,拿出一张纸对折详解,不偏为中,不易为庸。中,天下之正道;庸,天下之定理。中医的关键就在一个“中”字上,要讲究中庸之道。中庸是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万物生于土是后天之本,是人生强壮生长发育营养供应的地方。
随氏儿科“内病外治法”,简便廉效
【口述历史】
我想特别推荐随氏儿科的“内病外治法”,因为它简便廉效,很简单,很便利,价格不高,效果很好,很受小孩欢迎,不要吃药、不要打针。随老独创的“随氏脐疗散”为一散剂,将丁香、肉桂、陈皮等药物打成粉,利用脐凹来治疗儿童腹泻腹痛、消化不良,咳喘等多种疾病,见效甚快。
我举个例子。有一天我正在上门诊,大概早上九、十点钟的时候,来了一家人,爷爷奶奶和妈妈,还有一个小孩。小孩已经14岁了,跟他妈妈差不多高,养的蛮好的。他就是反复腹痛,持续两三年了,辗转于各大医院都治不好。一个儿童医院的专家跟家长讲,你的娃娃没有病,是思想问题,怕学习、怕苦。病人家人与我讲:小孩学习成绩不错,不是那种情况。
我就问:小孩贪凉不贪凉,喜欢不喜欢吃冷的?我又问:你这个娃娃大便情况怎么样?饮食情况怎么样?听完家长介绍,综合分析以后,我说你这个小孩得的这种病,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腹部中寒,他这种病是受寒引起的,我们门诊上还是见的不少的。我说我开中药给你吃,再用腹部药敷的方法试试看。小孩子中药一吃,药一敷,只过了五天,疼就减轻大半,半个月以后一点都不疼了,小孩吃饭也正常了,到一个月的时候基本全好了,全家开心不得了,给医院给科室写感谢信。我们中医用贴腹的方法,用温中散寒的方法,确实能起到了西药不容易达到的效果。腹部中寒是一种体质病,这个病西医说不上什么病,又没有办法治,而我们中医轻轻巧巧就把它治好了。
脾胃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不但能治疗慢性咳喘,对哮喘、急性的喘息也有很大的好处。我记得有一个小孩,才8个月,咳喘声音很响。他在门口候诊的时候,我就能听到呼呼的喘气声。我说你这个小孩小,多少天了?还到其他地方去看过?儿童医院你有没有去过?我说小孩太小,吃药可能有些困难。家长说孩子已经住院三天了,去的时候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咳喘一点都没有减轻。我检查发现小孩舌头很淡,吐的是白痰,然后有湿罗音。我一看虚寒性质,就给他吃温热药,外面给他用的哮喘背心。这是我在随老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创造的外治疗法,就是把那个外敷药像背心一样敷到身体上,它通过温热的作用,通过温热的药,起到治疗效果。当天给小孩吃了一副药,就有了明显的疗效,吃到第三天好了,症状没有了,家里高兴的不得了。
我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想说明,中医有中医的特色,这个病是寒凉引起的,用驱寒的药给他热敷,用温热的药外敷,进一步消除局部的炎症,而且我们的哮喘背心是针对背部穴位的,化痰、定喘、消炎的药都起到统一的作用,疗效非常神奇。
在继承随老“外治疗法”的基础上,我还发展出“外洗疗法”。比如说有一个病人,就是我们医院总务科科长的女儿,当时有12、13岁,个子很高,她是什么病呢?夏天中暑,体温很高,挂水挂三天没有效果。他就找到我问:蔡主任你还有办法?我说你小孩还肯吃苦药?他说:不肯吃苦药,要不然老早就来找你了。我说给你换一个方法,给你小孩开点药洗洗澡,他说这个方法好,我就给她开点洗澡的方子,用发散的药。她还有点怕冷,身上汗不多,用洗澡的方法,效果非常显著。大概也是只有三天,热透、降温,生活正常。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发热对病人是夏天受凉,贪凉饮冷,寒气压住了体表不能发散温度,所以她会发高烧。她又不是炎症引起的高烧,挂抗生素没有用,所以说用这种洗澡发散的方法,效果非常显著。还有一个例子,我表哥,当时70几岁,也是低烧不退,全身没有什么汗。我一看说不要紧,你烧点水,我用一些中药,洗澡洗了三天也好了,这个外治疗法又方便又好。
蔡寅寿,摄于1988年
后来我反复查证据找理论,也有一个清火气的专家在研究这个。燥热是肝风,肝气、肝热、肝风,导致乱摔东西,像神经病一样,火气清了就好。用热水泡脚就可以达清火解毒的效果,以后,我用这种方法治好很多例这样的病。外治疗法是随氏一个传统疗法,我仅仅是把他的范围稍微扩大一点,不是说明我有多大本事,而是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本事,根据老师的路走下去,扩展他的思路,扩展治疗范围,用简便廉效的方法,得到了好的效果。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一种病叫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是一个什么病呢?它的症状是不同程度地阻塞后鼻孔、压迫咽鼓管,以及下流分泌物对咽部、喉部和下呼吸道的刺激,可引起耳鼻咽喉和下呼吸道的多种症状,危害呼吸道。呼吸道腺样体长在后鼻道,腺样体肥大就会把后鼻道堵起来,不能吸气,打呼噜很响,有的小孩还有鼻涕,就是几秒钟有时候达到很长时间才能换一个口气,不但影响呼吸,减少供氧,还有一个堵了以后张口呼吸,引起面部畸形。
针对这个病,西医提倡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讲起来容易。但小孩小要全麻,还是有一定风险的。我用什么办法呢?除了内服药以外,用外治药,局部外敷,防感冒,这个病最怕是感冒,感冒一次会加重一次,还有用中药活血化瘀的药,通气通鼻子的药,用健脾益肺口服液,增强抵抗力,再用活血化淤的中药泡脚,清火气,通气道,通过这些手段得到非常好的疗效。正好我最近看了一个娃娃,这个娃娃才三岁半,打呼噜,我就是给他用外治加内治的方法,十天以后呼声变小,两个月以后呼声消失。
【历史现场】
南京理工大学一个职工的儿子,5岁时不想吃饭,大便干结,烦燥不安,厌食又调皮。他不但在家里翻箱倒柜,而且砸碗砸盆,家里搞的一塌糊涂,家长也是精疲力竭。
针对这一典型病历,蔡寅寿介绍说:我把他的病定名为热抗综合症,这个不是正式命名的病名。为什么叫做热抗综合症?这种小孩按照中医说法他属于什么呢?肝火旺,生热以后影响肝,肝火旺盛,所以动作不停。我就想办法,他不大听话,不肯吃药。我就想什么办法呢?给他煎水泡脚,清肝退火,加了退火的中药,另外内服容易接受的药,大概一个月以后小孩好了。
果真有来世,为医不为相
【口述历史】
以前有种说法:儿科是哑科。我们老祖宗这样讲,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小孩子小不听话,你问他他也不晓得,那怎么办?就是望闻问切。因为小孩生病比较单纯,你一定要掌握整个形势,比如说现在流行什么病,小孩发烧,是新冠还是一般的感冒,还是一般的肺炎,对于流行病调查,心里面要有数。第二要了解他的大体症状,比如说这个病人鼻塞流涕头疼,这是感冒。如果有咳嗽闷咳或者连咳那些特别症状,要怀疑他是不是肺炎?哪些症状、是什么病,必须要洞悉病情,根据他的症状特别是舌诊症状来判断。所以说我经常压舌板,为什么?看咽喉。因为我们老祖宗曾经讲过,症状有怀疑看舌头,舌头有怀疑看咽喉,一定要全面诊断,要见微知著、用之不怠,见到小的变化就应该想到它的背后是什么东西,一定要看得透彻。而且我们中医有一句话,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一定要推心置腹,跟病人要交朋友。只有得到家长的信任,小孩才能配合。年轻的时候我当病人是自己的儿子,到年老的时候把小病人当我自己的孙子,一定要这样子。
蔡寅寿,摄于2000年
我曾经写过一个顺口溜,来者是信任,不可负众望。作为一个医生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医生上下班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越到最后越要注意,越容易出差错的时候越要细心,每次下班的时候我都多等几分钟,一个我自己岁数大需要休息;第二个看看病人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来问的。我看的病人都蛮远的,有连云港,有深圳的,全国各地都有,有的经过好不容易打听,才找到我们医院来。所以说,我曾经这样想,如果有来世的话我还想当个医生,不想当官,我就是好好为人民服务,我是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不能说有多大本事,我只能说好好履行我自己的职责,尽力就好。
蔡寅寿(右)、孙月(左)在金陵医派名家口述史采集现场
【历史现场】
2024年8月22日,蔡寅寿医生特地把他所作《儿医乐》赠给金陵医派口述史采集项目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儿科医学事业的热爱,朗朗上口的节奏间激荡的是金陵医派传人薪火相传的为民情怀。
儿医乐
作为一医生,我是这样想:
来者是信任,不可负众望。应该尽心力,疗效是嘉奖。
满足成就感,心爽精神长。更有童趣乐,温馨又难忘。
进门未坐定,小嘴早已张。示意看看舌,示意察指掌。
表演服中药,几口就喝光。按摩灸压穴,坐等中药方。
处处很配合,训练有素郎。出门喊“带-电”(再见),不应还不让。
管你怎么忙,总得手摇晃。
祖怡孙儿喜,宛如娱乐样。润物细无声,病去体复康。
童叟天伦乐,心怡寿绵长。天下父母心,你我都一样。
儿孙绕膝转,盼望都健壮。能助一臂力,足慰平生望。
人间真情在,舐犊之情长。温馨乐开怀,乐中忘乎忙。
乐此从不疲,忙中更健康。果真有来世,为医不为相。
【采集时间】2024年8月10日上午
【采集地点】金陵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