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县凤川街道翙岗村,田野热浪依旧。经过骄阳的“洗礼”,“老菇农”王钟鸣的皮肤黑得锃亮。而他基地内的50亩菌菇,却度过了一个无比“清凉”的夏天。
20℃的工厂化智能菇房内,一朵朵金黄色的菌菇正从一个个乳白色的菌包上“探出头”来。这是王钟鸣今年引进投产的菌菇新品种,名叫金耳,第一批于今年7月底面市后广受消费者喜爱。目前,第二批金耳正在陆续出菇中,预计半个月后可上市。
“要是放在以前用普通大棚栽培,这种高温天肯定出不了菇!”王钟鸣是桐庐富达食用菌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和菌菇打了近30年交道。他告诉记者,食用菌出菇的最佳温度是15℃-20℃,如果在自然条件下出菇,每年只能出一季,而且大量菌菇在同一时间上市,竞争激烈,一般卖不出好价格,加之天气变化,菌菇的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尝试过很多栽培模式却屡屡受挫的王钟鸣,搭上了数字化栽培的“快车”——通过建设工厂化设施大棚,实施由杭州市、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资助的《食用菌数字化栽培技术示范》项目,他的基地实现了生产全程的自动控温、控湿、控时和周年出菇,菌菇产量、质量和效益均大幅提升。
“开袋出菇时将温度控制在10℃-12℃,保持20个小时,然后让其自然回温至22℃左右,通过温差刺激催蕾出菇,待菇蕾长整齐后,再将温度控制在20℃,并实行自动控温。湿度和二氧化碳也可自动调节。”王钟鸣指着菇房外的智能环境控制箱介绍,数字化管控技术能让菌菇随时处于适宜生长的最佳环境,长出的菇外形美观、大小匀称、色泽鲜亮,正品菇率达80%以上,而且出菇时间可以人为调控,可以有效规避出菇高峰,平稳菇价。
除了金耳,王钟鸣的生产基地还种植了秀珍菇、香菇、赤松茸、竹荪、羊肚菌、黑皮鸡枞等多个品种,年产菌菇400多吨,每年利润达80万元。“我现在每年都在尝试新品种,效益好了,我们干活的劲头也越来越足。”如今,王钟鸣的菌菇生产基地还成了远近“菇农”前来交流学习的“田间课堂”,并带动该村上百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我还要进一步扩大数字化栽培规模,提高食用菌的产量与质量,并开发桑黄、灰树花等药用珍稀食用菌,把企业做大做强。”说到未来的规划,王钟鸣语气中带着满满的自信。
“传统农业是个‘靠天吃饭’的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能让我们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通过探索新模式、推广新技术,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实现更多增收。”市农技推广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基金会将继续以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助力推进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助力农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