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滁州 开拓进取 奋勇争先 加快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
2月6日,滁州市连续4年以“双招双引”为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致敬企业家、礼赞贡献者、吹响奋斗号角。同日,全市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619.4亿元的145个项目落地滁州。
2月18日,民营企业助力滁州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300余名企业家代表和70余名各级有关部门代表相聚“醉美亭城”,3个合作协议顺利达成、12个优质项目现场签约。
2月25日,安徽科技学院与滁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在安徽科技学院滁州校区举行,一系列校地、校企合作项目签约、入驻,标志着该市校地、校企融合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2月26日,滁州市招商引资“春季攻势”行动北沿江高铁滁州站站城一体融合发展项目暨南谯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签约仪式举行。本次集中开工项目13个,总投资79亿元;集中签约项目13个,总投资55亿元。
……
当和煦的春风吹拂皖东大地,万物生长的磅礴力量奔涌而出,创先争优的冲锋号角激荡回响,拼抢“开门红”已按下了“加速键”。
日迈月征,岁物丰成。在这个迎春而动、向新出发的美好时节,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站上了新的台阶。
2024年,滁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34.4亿元,同比增长5.5%。迈过3000亿元台阶后,突破4000亿元大关,仅用4年时间……这座奔腾向前的“安徽第三城”,用抢抓机遇的精心布局、创先争优的不懈追求,努力在省内当先锋、在长三角争进位,蹄疾步稳地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岁月洗礼下,沉甸甸的收获凝结着全市上下的辛劳与汗水,展现出改革热土的厚重与担当:全年规上工业企业数、新增数、净增数,分别居全省第2、第2、第1位;参加省开工动员项目171个、总投资155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93亿元、均居全省第3;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分别居全省第3、第2、第3、第3位……
大地无言,镌刻出奋斗者的足迹;四季如歌,铺展出向春行的图景。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滁州全市上下正按照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继续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唱响“创先争优、埋头苦干、团结协作”主旋律,以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实效,加快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激活双招双引“源头活水” “链”就创先争优新优势
翻开滁州市发展成绩单,“双招双引”的成果格外亮眼:2024年,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442个、新开工427个、新竣工310个、新投产334个,惠科电子纸、爱旭新能源等11个30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晶隆半导体、明锐显示芯片、恩清半固态电池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光启新能源、华睿生物、福莱特四期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列入省重点投资计划项目185个、总投资3755亿元,均居全省第2;压茬推进招商引资季度攻势,创新开展县(市、区)、园区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专场活动7场……
此外,新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数均居安徽省第2;连续3年成为全省人口净流入的3个城市之一,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首次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
滁州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拼经济的主抓手,助推滁州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奔跑。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用源源不断的项目稳投资、稳增长。
迎难而上、创先争优,在把“施工图”变为“实景图”的实践探索中,一批懂产业、会招商的行家里手让项目“生生不息”。始终坚持“顶格战法”,制定招商方案,完善招商图谱,建立储备项目库,按图索骥、靶向开展“链式”招商。市级领导既当“指挥员”又做“战斗员”、亲做招商“敲门砖”,2024年全年市领导共外出招商120余批次、拜访企业300余家;各县(市、区)和市直两个园区主要负责同志外出招商1000余天,接洽项目近千个。
一串覆盖全、优势显的产业链条让生态更加完善。聚焦“8+3”新兴产业链,瞄准“高精尖”、紧盯“专新特”,加快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产业新格局。2024年全市新引进制造业项目占项目总数的93%,其中光伏、半导体等八大产业链项目占项目总数的77.8%;新引进战新、专精特新等高质量项目占比71.2%。
一片服务暖、保障全的营商环境让滁州魅力无限。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出台企业诉求“一口”收办、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建成全省首个企业综合增值服务专区,为企服务平台线上受理企业诉求办结率达100%、满意率达99%以上。免申即享兑付各类奖补资金4.6亿元、惠及企业超千家。
该市还综合施策,打出基金招商、以商招商、高位招商“组合拳”,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有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91只,基金总规模876亿元。
招商引资快马加鞭,招才引智“诚意满满”。滁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创新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构建星享、星创、星安、星游的“星连心”服务场景,并大力培养、团结、引领和成就人才,促使“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用才格局日趋形成,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正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
驱动科技创新“动力引擎” 再攀提“质”增效新高峰
近年来,滁州市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市研发投入92.8亿元、居全省第3,跻身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城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500家、3500家,居全省第3、第2。通用生物等4家企业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居全省第2。博西华、全柴获评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76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连续2年居全省第1。工大智谷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运营,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3个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南农大滁州科教创新园开工建设,安徽大学与滁州首个联合研发中心成功揭牌。
伴随着创新驱动力的显著提升,滁州市产业竞争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翻看政府工作报告,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去年该市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41家、总数达2807家,分别居全省第1、第2;净增战新企业105家,总数达705家、居全省第3。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53家,均居全省第3;新增省级智能工厂3个、数字化车间16个,均居全省第2。金禾实业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实现该市零的突破。出台全国首部促进光伏产业发展地方性法规,成功举办光伏行业技术创新大会,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获评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省第1。民营经济考核居全省第2,2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5家企业入选省民营企业制造业百强。
纵观近年来滁州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紧紧把握住了发展机遇。无论是抢滩布局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新赛道,抑或是优化调整“8+3”新兴产业链“链长制”塑造科创新优势,都离不开对国内外形势的精准判断,离不开对产业生态的科学谋划。
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区,全市各园区也呈现出亮点频现、多点开花的生动局面:中新苏滁高新区经营收入超500亿元,扩展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顶山—汊河、浦口—南谯2个新型功能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7个、总投资187亿元;3个宁滁结对合作产业园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47.5亿元。定远、全椒两个合滁合作园累计签约汽车零部件等项目46个。滁州经开区在全国229家国家级经开区考评中排名第35位。4家开发区进入全省30强,2家开发区获批省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去年12月14日,滁州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称号。源源不断的人才与滁州“双向奔赴”,为科技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接续推进招才引智“十大举措”4.0版,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等系列活动,新引进高层次人才663人,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4.1万人。新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数均居全省第2。连续3年成为全省人口净流入3个城市之一,首次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
乘好一体化发展强劲“东风” 汇聚转型升级新动能
借好区域一体化的东风,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滁州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然选择。
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之一,滁州始终以主力担当、主角姿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更大力度“走出去”、更大范围“请进来”,奋力在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城市共进,协同绘就“一张图”。10年谋划,5年建设。2023年6月28日上午8时18分,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正式通车。这一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志性项目,让滁宁两地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2024年,滁宁城际铁路南京段也已开工,两地同城化加速奔向现实。打通交通互联互通瓶颈,“高速上的长三角”“轨道上的长三角”“航道上的长三角”“翅膀上的长三角”建设捷报频传。
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改革先锋滁州在全市上下发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号令。该市主动站在长三角坐标系中谋划发展,与南京、合肥等相关城市共同编制《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滁宁一体化发展国土空间战略规划》《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方案》《宁滁结对合作帮扶实施方案》等规划20余个,为推进融入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政策支持。
有了强有力的统筹规划引领,该市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越发积极主动,考察交流、跟班锻炼、常态互访、协商机制、共建平台……
产业共荣,从“好邻居”到“合伙人”。滁州市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目标和布局动向,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加快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链对接和供应链融合。探索“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全力推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发展,与南京签署“1+2”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宁滁新型功能区管委会,建立“领导小组+管委会+开发主体”管理运作机制,双方共编规划、共设基金、共建园区、共同运营,携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聚力打造体制创新引领区、产业协同示范区、同城发展先行区。截至目前,该市共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4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4个,跨省合作平台数量和体量均居全省第一。
民生共享,打造同城“幸福圈”。该市主动对接沪苏浙优质资源,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加快实现“同城化”待遇。全市累计签约长三角合作医疗项目424个,其中2024年新增143个、增幅50.89%,实现共建共享市域全覆盖。充分利用沪苏浙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设立分校、整体托管、协作帮扶、学习联盟等方式提升办学水平。该市与长三角地区多地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战略协议》,推出线上服务专栏、线下办事专窗、长三角政务地图、长三角虚拟窗口等多项措施,为长三角地区企业和群众提供触手可及、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目前在全市行政服务窗口,已实现148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172项事项南京都市圈“跨域通办”、“亭城通”市民卡与南京等110个城市联网互刷。围绕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举办携“手”游滁州、自驾游大会等活动,面向南京、合肥等地高校开展定向文旅推介,现场发布滁州精品旅游线路,推出景区景点、美食美宿优惠券,吸引3万名大学生消费群体游滁。
答好民生实事“幸福考卷” 绘就皖东大地新图景
2月6日,农历正月初九,琅琊山下人潮涌动,年味正浓。借助庙会这场文旅盛会,琅琊区举办的春风行动新春招聘会火热开场,为返乡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城乡求职者搭建起“家门口”的求职平台,让新春的“烟火气”里升腾起就业的“新气象”。据统计,此次琅琊山庙会公益招聘活动吸引了区内80余家企业参加,提供了5000余个岗位,吸引1.2万人次进场,达成就业意向2300余人,其中返乡人员占比超四成。
这场春日里的“双向奔赴”,让“幸福”成为这张民生答卷里的明媚注脚。
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就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滁州市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办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群众关心的“身边事”,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让全市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汲取“融合”之力,城乡面貌焕新颜: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2万套、改造老旧小区67个。滁城实施重点城建项目196个、完成投资70亿元;乡村振兴步伐加快。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6.1万亩、居全省第1。新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14个、中心村50个,新改厕超1.6万户。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无一返贫;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沪宁合、合新、宁淮等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滁州北站货场改扩建工程建成投用;全市首座通用机场——明光女山湖机场建成运营。新增5G基站2900个,累计开通1.2万个,成功获批国家“千兆城市”……
牵挂百姓冷暖,幸福生活再加码:民生支出占比始终保持在80%以上,省50项民生实事、市人大代表票决10件实事年度计划全面完成。困难群体医保参保率100%。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2所,新增学位2.1万个。全市转诊会诊服务中心和“一站式”就医服务实现县域全覆盖。统筹发展与安全,全市信访总量、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刑事和治安类警情数均同比下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守护碧水蓝天,绘就美丽生态新画卷:中央及省历年交办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超98%。PM2.5平均浓度优于年控目标,20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成功申报全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全省唯一。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现在的滁州,是发展势头强劲的奋进之城,是发展动能澎湃的兴业之城。只要敢闯敢干、苦干实干,滁州就一定能够开辟广阔新天地、创造发展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