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

首页>地方频道>台州>要闻

天生我“材”必有用

台传媒记者朱玲巧

采访临近结束时,巨东股份的工作人员指着一台旧电风扇对我说:“别看它旧了,在我们园区,这可不是废品。回收后,我们能把它100%拆解,一点废渣都不剩。”

里面的塑料、铝片、铜丝等材料,经过园区内的现代“炼金术”,摇身一变成为塑料颗粒、铝水、无氧铜杆等产品,重新输送到制造业生产线,为新产品提供“养分”。

整个过程几乎不会产生“废物”。即便有少量废渣,也会被加工成水泥添加剂、陶瓷等产品。

在台州这片擅长“点石成金”的土地上,从来没有真正的“废料”,只有尚未找到用武之地的“好材料”。

走进巨东的无氧铜杆车间,这大概是记者见过最留不住东西的仓库。刚从生产线下来的铜杆,还带着机器的余温,就被等在门口的货车“抢”走了——周边电缆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下个月。

这些铜的“前身”,却是隔壁仓库里堆放的再生金属铜。在人眼里是“废铜烂铁”的东西,到了这里都从“边角料”变成抢手的香饽饽。

从“废品回收”迈向“绿色智造”,台州的核心优势在于:别人拆不动的,我们能拆;别人炼不纯的,我们能炼;别人卖不掉的,我们能变成产业链下游抢着要的原料。这种贯穿全链条的韧性,正是台州发展循环产业的底气所在。

未来要下好这盘“循环大棋”,还需走稳三步:一是深化“数字赋能”,依托交易平台的数据优势,探索掌握再生金属价格指数话语权;二是抓住“双碳”机遇,将碳足迹核算纳入产业链,打通再生金属与新能源汽车、光伏等绿色产业的衔接;三是放大“地瓜经济”效应,通过海外拆解基地与国内深加工联动,在双循环格局中掌握资源配置主动权。

唯有如此,线上线下“两个千亿”的目标,才能从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3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