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王珂诗屋超星名师讲坛第三讲:爱情诗的写作

  王珂简介:诗人、诗论家,男,重庆人,文学博士,1966年生,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现代汉诗研究所所长。出版诗集1部:《情途:天涯何处无芳草——王珂情诗选(1982-2024)。出版专著9部:《诗歌文体学导论——诗的原理和诗的创造》(61万字,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年);《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21万字,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新诗诗体生成史论》(58万字,九州出版社,2007年);《诗体学散论——中外诗体生成流变研究》(39万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新时期三十年新诗得失论》(42万字,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两岸四地新诗文体比较研究》(43万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新诗现代性建设研究》(55万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王珂学术会议诗学论文集1994-2017》(66万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诗歌疗法研究》(63万字,东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主编著作10部,主要有:《五十一位理论家论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55万字,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年);《二十三位诗论家论小诗》(22万字,泰国留中出版社,2017年);《三十八位诗论家论现代汉诗》(56万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在中宣部主办的“学习强国”主讲的“诗歌欣赏与诗歌疗法”课程是人文史哲栏目六门推荐课程之一,有上千万听众,第一讲就有42万多人。超星名师讲坛有王珂课程《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和讲座《漫谈诗歌心理疗法》等,有上百万听众。

 

第一节 爱情诗的历史和原理 

  人类发现的爱情诗是古埃及一位无名作者写的《伴随你》。

  全诗如下:

  “伴随着你在梅尔都/犹如正在赫利奥波利斯云游//漫步徜徉在森林花园/捧着花静观水中倒影/静静的池中/鲜花开满我的胸怀/瞥见你踮着脚跟轻轻移动/一个吻悄悄降临身后/浓郁的香气染醉我的秀发/你的拥抱的双臂/使我感到自己已属于法老//西姆的百花这样渺小/人人看见它们都像巨人/我是你爱河中的先行者/像刚喷洒过的青草园/清香四溢的鲜花//欢乐是你掘好的河道/流入北风的清新/驱逐爱之路的喧嚣/你的手快乐地在我的手上停留/你的声音带来新的生活/像一盏神酒、一杯甘露/凝视你胜似美酒佳肴//神奇的花儿在园中怒放/我采撷花编织温床/甜蜜使你如痴如醉/躺进花环沉入梦乡/我扫尽尘埃/从你的脚上//我醒悟我的爱情/垂钓住他的双足/在爱的幽幽深处//我们共进早餐/一起干杯/我施展原欲的魔力/奉献一切他被欲望缠住”(王珂译)。

  这首诗用象形文字写成,写作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567年到公元前1085年。虽然诗的作者的姓名及身世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是一位女诗人。既写出了女性细腻的情感,也写出了古埃及女子对爱情的热切渴望和大胆追求。情真意切、情景交融,纯粹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对甜蜜爱情的情绪体验。

  诗是抒情的语言艺术,人的生活离不开爱情,一些人便写爱情诗,尤其是在个人化写作中,爱情诗以它特有的抒情宣泄功能被很多人推崇,很多著名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都写过爱情诗,如雪莱、拜伦、席勒,他们也写过革命诗,如席勒写过《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他写了很多爱情诗,甚至情色诗。

  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在《人的需要理论》中说:

  “由于身体的存在和个人的自主是任何文化中、任何个人行为的前提条件,所以它们构成了最基本的人类需要——这些需要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行为者才能有效地参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任何有价值的目标。”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一书中说:“个体心理学发现,一切人类问题均可主要归为三类:职业类、社会类和性类。”需要一个职业,就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跟别人合作;需要异性,就需要一个家,需要爱情,需要爱情,就需要爱情诗。

  爱情诗是最具有诗疗功能的诗,诗歌疗法依据的主要有五大心理学理论,这也是人为何要写爱情诗的五大原因。

  一、弗洛伊德的人类有比性更高贵更高级的欲望冲动理论。“人类不仅是性生物,而且还有比性更高贵更高级的欲望冲动。”

  二、马斯洛的审美需要是人的本能需要理论。“在某些人身上,确有真正的基本的审美需要。丑会使他们表现出某种病态,美会使他们痊愈。他们积极地热望着,只有美才能满足他们的热望。”

  三、马尔库塞的感官受制于快乐原则理论。“但感官并不是包容一切的东西,更不是首要的认知机能。它们的认识功能与它们的欲求功能(感性),是同时俱在的。它们是感性的,因而它们受制于快乐原则。”

  四、弗罗姆的象征语言是表达内在经验的语言理论:“象征语言是这样一种语言,其中,外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象征,是我们灵魂和心灵的象征。”

  五、弗罗姆的精神健康人的是与世界建立友爱关系的人理论。“精神健康的人,是富有创造力而未被异化了的人;他与世界建立友爱的联系,他利用自己的理性去客观地把握现实;他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单一的个体,同时又感到自己和他人是同一的。”

  林以亮说:“现代英国诗人,后入美国籍的奥登(W.H.Auden)曾经说过:“诗不比人性好,也不比人性坏;诗是深刻的,同时却又浅薄,饱经世故而又天真无邪,呆板而又俏皮,淫荡而又纯洁,时时变幻不同。’最能代表现代诗的精神。”

  淫荡而又纯洁的爱情诗是新诗现代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把“纯洁的诗”称为“爱情诗”,把“淫荡的诗”称为“情色诗”甚至“色情诗”。前者偏向抒情功能,后者偏向治疗功能。但是前者可以公开发表,后者只能自己或者自己的恋人阅读,不能公诸于世。

  当代诗坛一直重视爱情诗写作,当代诗人也喜欢写爱情诗,如著名的政治抒情诗人王久辛写了大量爱情诗,他堪称有“剑胆琴心”的诗人,用“剑胆”写《狂雪》那样的政治诗,用“琴心”写《初恋杜鹃》那样的爱情诗。2021年,他的《蓝蜻蜓》入围“浪漫海岸杯·国际华文爱情诗大赛”。2009年,他的一段话说出了当代诗人对爱情诗的态度,呈现出爱情诗的功能。“我们崇拜为爱而写作的诗人,崇拜写出了优秀爱情佳作的诗人,……因为爱不仅古老而且还将绵延千古,并为人类世界的大同、为地球村的温馨友善地幸福生活,提供无穷的爱的光芒!”

  新诗革命是文学革命的先锋,文学革命是政治文化革命的先锋,建立新文化与反对旧礼教是一体两面,因此《新青年》关注的不仅有文学问题,还有家庭问题,发表大量文章讨论新诗、爱情和家庭,倡导诗歌新观念和婚恋新精神。

  当时任《学灯》编辑的宗白华在1922年倡导恋爱诗:“我觉得中国社会上‘憎力’太多,‘爱力’太少了。没有爱力的社会没有魂灵,没有血肉而只是机械的。现在中国男女间的爱差不多也都是机械的物质的了。所以我们若要从民族底魂灵与人格上振作中国,不得不提倡纯洁的,真挚的,超物质的爱。”

  周作人在《自己的园地》中强调诗是一种情感的冲动。他说:“诗的创造是一种非意识的冲动,几乎是生理上的需要……真的艺术家本了他的本性与外缘的总合,诚实的表现他的情思,自然的成为有价值的文艺,便是他的效用。”

  爱情是“新青年”们追求新生活的重要内容,爱情诗是冲击旧礼教的重要工具。1922年写爱情诗的“湖畔诗派”在杭州出现,由四位青年学生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组成,1922年和1923年分别出版了诗歌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他们不仅受到读者欢迎,还得到新诗革命领袖们的大力支持。周作人写了《介绍小诗集<湖畔>》,朱自清写了《读<湖畔>》,胡适还资助过汪静之。他们的爱情诗让当时的封建卫道士们胆战心惊,应修人的《妹妹你是水》是代表作。“妹妹你是水——/你是清溪里的水。/无愁地镇日流,/率真地长是笑,/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妹妹你是水——/你是温泉里的水。我底心儿他尽是爱游泳,/我想捞回来,/烫得我手心痛。//妹妹你是水--/你是荷塘里的水。/借荷叶做船儿,/借荷梗做篙儿,/妹妹我要到荷花深处来!”

  奚密在《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从边缘出发》一书中说:“相对于旧社会,现代诗人失去其原有地位;相对于新社会,地它又处在外围。自我认同的危机感使诗人不得不为诗、为自身重新定位。这种自觉和‘五四’时期个性解放、人格独立思想的萌芽,根本上是相通的,同时也彰显于诗人以个人表现为诗之宗旨的主张。……而个人经验中最深刻者之一是爱情。‘五四’时期涌化现了大批的情诗。汪静之(1903一1997)1922年出版的《蕙的风》,因其对爱情大胆的描述而引起相当大的争议。”

  徐志摩更是以写爱情著名,在短短几年内,写出了很多经典之作,如《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我等候你》《我有一个恋爱》《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云游》《残春》等。

  郭沫若的《瓶》,由42首短诗和一首献诗组成,写于1925年,发表于1927年。郭沫若确实是时代的弄潮儿,居然敢不顾暴露个人隐私把这些爱情诗公诸于众。从他1925年3月9日夜写的《瓶》的序诗——《献诗》,就可以看出当时爱情诗的裸露风格及诗人对抒情功能的重视。“月影儿快要圆时,/春风吹来了一番花信。/我便踱往那西子湖边,/汲取了清洁的湖水一瓶。//我攀折了你这枝梅花/虔诚地在瓶中供养,/我做了个巡礼的蜂儿/吮吸着你的清香。//啊,人如要说我痴迷,/我也有我的针刺。/试问人是谁不爱花,/他虽是学花无语。//我爱兰也爱蔷薇,/我爱诗也爱图画,/我如今又爱了梅花,/我于心有何惧怕?//梅花呀,我谢你幽情,/你带回了我的青春。/我久已干涸了的心泉/又从我化石的胸中飞迸。//我这个小小的瓶中/每日有清泉灌注,/梅花哟,我深深祝你长存,/永远的春风和煦。”

  当代很多诗人都写过爱情诗,甚至出版过爱情诗集。这次暑期学校的讲座八位专家,就有两位出版过情诗选。黄建国出版过《枕边情诗》,我出版了《情途:天涯何处无芳草——王珂情诗选1982-2024》。

  华万里的爱情诗,尤其是情色诗,因为写得巧和美闻名诗坛,他出版过诗集《别碰我的狂澜》《石榴马》《花雀》《轻轻惊叫》。他曾自认为是:“中国当代艳体诗之王、新鸳鸯蝴蝶派诗人”

  他的《雨过夜晴》堪称“当代艳体诗”的代表作:“雨过夜晴/她明朗的口唇在阴影里浮现/于这时/没有灯盏/而窗外,石榴树凝视着/我想/给她一枝火焰/让胭脂有/梦中/白猫轻轻走动,身左,玻璃花瓶里/银色根须似旋律/古琴响起/前朝回来,满室月光/雪笺上填词的人不只李清照/还有她:用白玫瑰/一字一字地写/从不/雨后还是雨/让床上的晴空,多了白云/宁静/不再空荡荡”。

  如同他的诗集名称《轻轻惊叫》,华万里的情色诗呈现的正是“轻轻惊叫”风格,诗人写得很巧妙,让情色诗中的大俗的生物性情感变成大雅的理性情感,这样的诗写得很美。

  他总结说:“轻轻惊叫是一种仪式,是一种示范……轻轻惊叫是一种美学存在。轻轻惊叫是一种中庸的美学体验。……轻轻惊叫是一种语言状态。轻轻惊叫直入语言的精髓。”

  爱情诗是隐私性写作,更需要巧用意象。白红雪总结出他写爱情诗的诀窍是大量采用隐喻。他在《文学界》2013年第6期发表的《坚持隐喻或沸点写作——兼致法国学者弗兰妮小姐》说:“必须坚持隐喻。只有通过隐喻才能靠近隐者并极大限度地予以表征或揭示;其逻辑结论的另一面也昭然若揭:拒绝隐喻,便是拒绝神秘,同时藐视天规。”

  白红雪《那次旅行》正是这种诗观的实践,全诗如下:

  “那次旅行,若脱缰的野马/我在古城的家成了地狱/你的眼睛,有如草丛里的鬼火/充满幽远与飘忽不定的恐怖!//在旅行中,你对我说出的/每一个词:都是无花果/最痛的蜜深藏其中//那一夜。我在你的呼吸里/碰到了暗礁。这暗礁呵/也藏着鲜为人知的蜜”。

  如果从诗歌治疗角度写爱情诗,就需要追求写诗的快感,重视“书写表达”的过程,直抒胸臆是最好的方式。尤其是为了写出好诗,为了当大诗人,爱情诗与哲理诗一样,都需要技巧,都需要难度和高度,所在不但要写得巧和美,还要写得怪和隐。

 

第二节 洛夫的爱情诗代表作

  如果从诗疗角度解读洛夫的爱情诗《因为风的缘故》,不难看出洛夫是一个“爱情至上者”,在婚姻生活中,有“比性更高贵更高级的欲望冲动”,他一生追求和享受的爱情更多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洛夫是一个“精神健康的人”,这种健康是因为“他与世界建立友爱的联系”的“缘故”,他的幸福是“因为风的缘故”,这里的“风”就是“诗与爱”,正是诗歌与爱情让他健康地生活,幸福地长寿。洛夫说:“我和老妻琼芳结缡迄今已届53年,2011年在亲友热情哄抬之下,曾分别在温哥华,台北,金门,衡阳,深圳等地为我们举办过金婚(50)庆典。许多朋友都调侃我们说:‘当今世上像洛夫伉俪这样结婚50多年还没有换届,实属罕见。’这话一则说明我们的观念陈旧,性格稳定而保守,再则也证明我们数十年都处在‘相濡以沫’十分常态的二人世界中,尤其在北美20年生活中,更是‘相依为命’,‘甘苦共尝’。”

  正是爱情及婚姻改变了诗人。洛夫的军人生活及童年就开始的漂泊生活是单调的,很容易产生精神问题。品味诗歌与享受爱情,让洛夫成为一个精神健康的人,成为一位长寿老人。

  阅读或写作爱情诗正是治疗人的这些心理精神疾病的良方,爱情诗写作,特别是色情诗写作,通常是一种快感式自慰式写作,有利于宣泄“低级情感”,在写作过程中,本能性的“性爱”往往会升华为精神性的“情爱”,低级情感会向高级情感转化,以追求抒情的“快感”为目的的本能写作往往变成追求诗意的“美感”的艺术写作。

  爱情诗中还有一种非情色写作,通常是抒情性对话式写作,是写作者采用诗的方式与相爱的人对话。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分为三个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协调能力,通过写作或朗诵爱情诗来完成“两性对话”,非常有助于培养人的“社会协调能力”,让“两性对抗”变成“两性和解”,让“两性霸权”化为“两性平权”。这类带有对话性质的爱情诗不仅是写作者用来向婚恋对象表达心声的特殊方式,也是读者采用朗诵等方式向对方传递感情信息的有效手段。这正是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和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在恋人间的私密空间和诗歌朗诵会的公共空间都被广为传诵的原因。

  爱情诗写作确定应该属于“个人化写作”甚至是“私人化写作”范畴,爱情诗却可以像政治诗那样影响公众生活,甚至不会像政治诗那样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有的爱情诗是永不过时的,还可以穿越国度。如叶芝的《当你老了》就不会受到“时空限制”。《因为风的缘故》也是这样的诗,它从1981年问世到现在已有30多年,流传越来越广。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个人私语”可以变成“社会公语”。

  爱与诗都有美,不仅有抽象的美,还有形象的美,甚至物理性的美,如诗的语言的美,具体为诗的词藻的美、诗的音乐的美和诗的排列的美。又如爱人的形体的美,洛夫的妻子陈芳琼既有小家碧玉般的秀美,也有大家闺秀般的大气。与她接触的人都可以明显地领略到她的智性女性又不失女人的妩媚的风采。我在南京接触过她多次,2019我的去台北她家中,她还做小米饼给我吃。今年春节她还与我视频通话。

  洛夫能够获得“诗魔”称号的原因之一是他既写得“大胆”,又写得“小心”,或者说他既重视观念的独创性,又重视语言技巧。尤其是他做过多种诗歌手法的实验。如他年轻时认真地学习过法国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晚年又认真借鉴过中国古代汉诗的技法。洛夫的爱情诗《因为风的缘故》也借鉴了超现实主义写法,尤其是超现实主义中的“自动写作法”。这也是这首诗具有诗疗意义的重要原因。法国超现实主义的领袖布勒东起草的《超现实主义宣言》认为超现实主义是纯粹潜意识的精神活动,诗人写作时应该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也不带任何美学的或道德的成见,因此超现实主义提出了“自动写作法”(automatic writing),要求诗人排除理性对精神的监视和控制,重视“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和“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这种写作可以让诗人身心放松,达到治疗效果。

  李翠瑛说:“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是早期洛夫在《石室之死亡》中表达的技巧,同时也是当时洛夫接受西方超现实主义诗观的具体呈现。在60年代,诗人自认为完全接受这种观念,而此一观念也对洛夫影响甚远。……他把超现实主义那样迷离的梦境、各式不相干的意象组合、以及潜意识的‘自动写作’,看成是迷人的美妙境界。”

  洛夫采用超现实主义写作既是为了艺术追求,也是一种源于人的本能——人的追求自由的天性和人的思维的非理性。所以他的以《因为风的缘故》为代表的爱情诗写得既古典又现代,如李翠瑛所言:“一九五O年代的台湾现代诗,以横的移植、学习西方理论的方向,超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们以诡奇的想象扩展诗的空间,因此带来诗作中的晦涩与阅读困难,……洛夫在二O一一年的书序中说:‘潜意识本身不是诗,如果诗歌创作完全依赖潜意识而采用一种不受理性控制的自动语言,其结果必陷于一片混乱。……我始终认为:诗的本质应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现实与超现实之间。’”

  《因为风的缘故》正是这样的诗——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现实与超现实之间。中国已有的爱情诗都太重视意识、理性和现实,常常是采用“直抒胸臆”方式写出来的“真情实感”,所以“不耐读”。《因为风的缘故》的极强的“耐读性”增加了这首诗的诗疗功能。

  这首诗的几个意象的妙用增加了诗疗性。芦苇:群居生物,鱼儿离不开水,芦苇离不开水,所以要“弯腰喝水”。芦苇更离不开风,随风摇曳而姿态万千是芦苇的特性,说明女人是所好学校,可以培养出优秀男人,也可以说明军功章有妻子的一半。窗前的烛光:说明诗人渴望有中国传统的婚恋模式:长相守,永相伴,白头偕老。河岸:岁月的河岸,爱情河岸。芦苇弯腰喝水:人要吃饭,喝水的地方就是家。烛光如芦苇,也会受风的左右。所以诗人给妻子坦言:“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暧昧”一词让人有很多想象空间,有“诗出侧面”“无理而妙”的效果。

  洛夫1979年4月7日写的《发香》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不是千丝万缕/而是一根/我牢牢地牵着一根发/进入你的园子/好蔷薇都惯于裸睡/春是嫌瘦了些/夏又何尝胖过/更不用提秋与冬之落叶纷飞了/我负手而前/看你满园子的发香凝成白露//不是千勺万勺/而是一滴”。

  很多诗人写爱情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肉欲”中,让“肉欲”驱逐“爱欲”,不会像洛夫这样写“发香”,而是写“体香”,结果是把“爱情诗”写成了“情色诗”甚至“色情诗”。虽然那样写也可以达到诗疗的宣泄低级情感的效果,却无法建立起高级情感。因为诗歌写作手法的高明和爱情观念的高雅,使《因为风的缘故》成为一首可以培养人的高级情感和纯洁爱情的诗疗诗,这样的爱情可以让人产生道德的愉快。

  这是一首呈现夫妻人际关系的诗,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传统爱情方式“女为悦己容”,和中国传统人际方式“士为知己者死”的诗意表达:“而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但是又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海誓山盟”“信誓旦旦”,甚至强调爱情有“暧昧之处”,还声称“势所难免”。这是现代真实的爱情生活的如实表达,也可以看成是诗人忠贞爱情的幽默表达。

  《因为风的缘故》的诗的形体也能表情达意。一、节制。只有两节诗:象征夫妻二人。节的匀称呈现婚姻的基本原则和美德:一夫一妻,一一对应,白头偕老。二、自由。长短句:象征夫妻关系的正常状态,不是一团和气,一潭死水。齐言体:夫妻相敬礼如宾,却缺乏生活的情趣及爱情的生动。三、一咏两叹。题目是“因为风的缘故”,两个诗节的结尾句也是“因为风的缘故”。呈现出夫妻感情的缠绵,也增加了诗的音乐性,利于朗诵。所以这首诗成为朗诵诗中的代表作。也暗示出爱情是两个人的,题目是一个,内容中出现了再次,题目是写爱情,爱情需要两个人来经营。四、诗句的长短如音乐和弦产生乐感。在第二个诗节中的句式有:三个字的诗句1个;四个字的诗句4个,如果把排列在一行的“赶快发怒,或者发笑”分行,则为6个;五个字的诗句1个;六个字的诗句2个;七个字的诗句1个;十一个字的诗句1个;十四个字的诗句3个。在第二个诗节中,有两处“句的均齐”,两组两行诗的字数完全一样:“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第二个诗节一共有11个完整诗句,有三个诗句的字数都是14个字:“你务必在雏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这种句式的整齐不仅给诗产生了较好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象征着爱情的和谐和婚姻的稳定。

 

  《因为风的缘故》

  洛夫

 

  昨日我沿着河岸

  漫步到

  芦苇弯腰喝水的地方

  顺便请烟囱

  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

  潦是潦草了些

  而我的心意

  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

  稍有暧昧之处

  势所难免

  因为风的缘故

 

  此信你能否看懂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务必在雏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

  赶快发怒,或者发笑

  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

  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

  然后以整生的爱

  点燃一盏灯

  我是火

  随时可能熄灭

  因为风的缘故

 

  第三节 王珂的爱情诗代表作

  我是爱情诗写作的受益者,从16岁写到现在,尤其是大学期间(本科生和研究生期间,17岁到24岁)写得最多,几乎每天都写。四十多年写了两千多首。2024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情途:天涯何处无芳草——王珂情诗选1982-2024》精选了239组共一千多首。实际上我是把诗当成日记在写。所以诗集中封面说:“这是一本完整记录作者近半个世纪爱情生活的新诗集——‘日记式编年体诗集……”

  封面的这段话准确地总结出我写爱情诗的目的。

  诗评家彭金山说:“从青春年少到年近花甲,这里有初恋的清纯与惶惑,异地的相思,丧偶的悲切,晚恋的涅槃与复活,爱情的拷问与反刍……重庆、兰州、福州、北京、南京、广州,时空背景转換,而爱的旋律永恒!长江、黄河、闽江、珠江,山川风物既是诗人爱情人生的见证,也以感情投射物的丰富多姿参与了这座玲珑宝塔的构建。‘在爱与美的追求中成长’,《王珂爱情诗选》,呈现的不只是一个人四十余年的情爱历程,也是一个知识分子精神史的折光反射。日记式,编年体,真实!真切!真诚!自有其风釆别具的魅力。”

  诗评家王士强说:“在王珂这里,生活即诗,诗即生活,诗如其人,人如其诗。情诗贵真,王珂令人惊异地将真情与诗意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我的爱情诗主要受到以下诗论的影响:

  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回忆起来的情感。” “诗人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向人们讲话。他是一个人,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忱和温情,……他还有一种气质,比别人更容易被不在眼前的事物所感动,仿佛这些事物都在他的面前似的;他有一种能力,能从自己心中唤起热情……”

  柯勒律治说:“诗是一种创作类型,它与科学作品不同,它的直接目标不是真实,而是快感。与其他一切以快感为目的的创作不同,诗的特点在于提供一种来自整体的快感,同时与其组成部分所給予的个别快感又能协調一致。”

  雪莱说:“诗人是一只夜莺,栖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声音唱歌,以安慰自己的寂寞。”

  厨川白村说:“生命力受到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

  马斯洛说:“在某些人身上,确有真正的基本的审美需要。”

  卡西尔说:“能使我们洞见这些人类活动各自的基本结构,同时又能使我们把这些活动理解为一个整体”。

  苏珊·朗格说:“真正能够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人类生命力的方式便是艺术方式”。、

  也受到中国的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的影响,特别是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

  一直强调情诗写得美,我是在用“美妙的声音唱歌”。

  写作目的有侧重,有时偏向模仿论,写所见所闻;有时偏向表现论,写所思所感;有时偏向形式论,甚至把写诗当成语言游戏,来挑战自己的智力。更多是把三者结合。力求获得快感美欲美感,满足人的本能的审美需要。所以这些情诗是可以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的具有治疗效果的“诗疗诗”。

  义海说:“事实证明,《王珂情诗选》中的很多作品,在达到‘缘情’‘言志’之目标的同时,显示出作者在创作实践上的种种探索,包括对诗体、诗格的探索,以及在诗歌的音乐性上的考量,和对诗歌的视觉效果的追求,……这部诗选包含了很多值得诗学研究界关注的议题。比如男人与女人,狭义爱情诗与广义爱情诗,情诗与自然,情诗与山水,情诗与节令,情诗对于诗人自己的功用,等等。就后者而言,王珂情诗有着很强的典型性。他的情诗,当然首先是献给所爱之人,但在王珂那里,他的情诗还有着更多的功用(function):王珂的情诗,是他丰富的情感生活的体现,是他长期独居的产物,是他排解内心的一个通道,是他自己与自己说话的一种方式,也是他学术研究之余的一种调节。就这一点而言,王珂似乎也是用诗歌写作实践着他这些年来所倡导的‘诗歌疗法’。”

  我的诗观可以总结如下:诗是艺术地表现平民性情感的语言艺术。新诗是采用抒情、叙述和议论,表达绪、情感、感觉、感受、愿望和冥想,重视语体、诗体、想象和意象的汉语艺术。现代汉诗是用现代汉语和现代诗体抒写现代情感及现代生活,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精神的语言艺术。写诗要过诗的语言关、知识关和诗的技巧关,要高度重视想象和意象。诗不仅要写痛苦,更要写欢乐。诗的最大功能是治疗功能,其次是审美功能和启蒙功能。写好玩的诗,做有趣的诗人。

  诗集的尾诗《多想在鼓浪屿浪来浪去》就是这种诗观的代表作。

 

  全诗如下:

  多想在鼓浪屿浪来浪去

  在鼓浪石上品味 海浪

  在日光岩顶拥抱 朝阳

  在琴声鸟语中 欣赏

  梦的衣裳 诗的芬芳

 

  终于在鼓浪屿 浪来 浪去

  踱进历史的深巷读出岁月的沧桑

  浪去的是忧伤 浪来的是希望

  在休闲的天堂游子不再思念故乡

  生活不再是一张密不透风的 网

  

  赵勇说:“这便是王珂式的‘浪’。这种‘浪’法看上去很美却不容易学会,是很能让人在羡慕嫉妒恨之余心怀惆怅的。但读读他的情诗,让它们滋润一下我干涸的心灵,就像他有首诗写的那样:‘雨水缠缠绵绵濡湿爱欲/咖啡热热情情注满枯井’,也不失人生一件快事。”

  这首诗还被收入宣传鼓浪屿旅游的画册《鼓浪屿诗影集》中,而且是第一首,成了一首著名的“广告诗”。其实我写它时很重视技法。

  2006年“鼓浪屿诗歌节”要求参加者写一首有关鼓浪屿的诗。这次诗会的学术专题是诗与音乐的关系,我认为只有用新诗中比较古老的诗体――现代格律诗体才能与鼓浪屿的古色古香相配,便写了一首具有“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现代格律诗《多想在鼓浪屿浪来浪去》,共两个诗节,每个诗节各五句,想通过“诗形”将海浪的均衡节奏感表现出来。

 

  多想在鼓浪屿 浪 来 浪 去

  在鼓浪石上  品 味 海 浪

  在日光岩顶  拥 抱 朝 阳

  在琴声 鸟语中  欣   赏

  梦的  衣 裳 诗的 芬 芳

 

  终于在鼓浪屿 浪 来 浪 去

  踱进历史的深巷读出岁月的沧桑

  浪去的是忧伤  浪来的是希望

  在休闲的天堂游子不再思念故乡

  生活不再是一张密不透风的 网

 

  诗的“排列”的精心设计,特别是“空白”的运用,呈现出的不仅是诗的形式美--音乐美与建筑美的增加,更是对意义的增加。不仅具有诗学意义上的增值意义,还有美学意义上的物自美意义和政治学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意义。空白可以象征情绪的空白、人生的空白和时空及世界的空白。

  布鲁墨说:“含糊这一感受使许多人困惑。以我们的文化来说,形象是最重要的,背景却往往可以被删除,被认为是无所含意的东西。但从东方的人的观点看,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太极图表达了形象/背景互相依赖的典型中国式概念。正是由于这一概念,东方思想以容忍斗争和矛盾为特征。由于这种态度,东方思想接受感觉组织上的二元论(dynamicduality)。东方的艺术家,基于这一观点,常常在画里留出珍贵的空白来表示一些含意深邃的东西。”

  采用新诗史上古老的诗体现代格律诗体和中国美学古老的传统表现方式空白,不但能够突出作者想表达的鼓浪屿的“古色古香”,还能够显示出作者不自由的生存状态。在工作中不自由,到人间胜景鼓浪屿游玩不自由,甚至写诗也不自由,还要受到美学传统和诗学传统的束缚。通过这首诗完全能够读出作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空白”不仅使诗有节奏感和视觉感,更突出了“品味”、“拥抱”、“欣赏”三个动作的动感和延续性,突出了全诗的中心动作“浪”的动感和美感,“浪”的动作是一个“俗”动作,有“风流”的意思。“在鼓浪石上品味 海浪”、“在日光岩顶拥抱 朝阳”、“在琴声鸟语中  欣赏  梦的衣裳  诗的芬芳”,这些在鼓浪屿的“具体浪法”说明诗人的“浪”是诗意的、艺术的、甚至是纯洁的、高尚的,浪来的不是“美女”、“色情”,而是“朝阳”、“梦的衣裳”、“诗的芬芳”,再加上空白之美,“浪”的境界就增高了很多。正是比喻、暗示、空白、格律诗体的排列、音乐方式等这些诗歌技法,使这首诗没有沦为低级的“广告诗”。这首诗后来作为头条被收入旅游部门编的《鼓浪屿诗影集》。

  我的情诗非常重视诗的排列美,适当重视诗的音乐美,喜欢用雅致的语体和精致的诗体。

  我1986年12月12日写于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爱的小舟》是诗集的序诗,就用这些特点:意象美、词藻美、音乐美、排列美

 

  爱的小舟

 

  划进荫绿的叶脉

  涟漪

    带走飘零的孤帆

    声声遥盼的回音

  明镜湖水

  山色点缀帆影一点绿

  绿色的梦中烘烤着

  绿水载小舟的深情

  上帝挑点灯笼

  讲述新的天方夜谭

  导航

    风慢慢的走着

                        走着

  梦揉碎进碧波

  我们都成为梦中的一束光

 

  华海说:“这本情诗选,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人生命力和创造力始终旺盛的秘密——爱情。有爱的人,是不老的人;有爱的人,是有真性情的人;有爱的人,也是有趣的人。……王珂将1986年12月12日写于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爱的小舟》作为全集的序诗,那应是他一生中爱情光华四射的时光吧?“山色点缀帆影一点绿/绿色的梦中烘烤着/绿水载小舟的深情”,那时的诗人和他的情人沉浸于忘记时光的梦幻里,“风慢慢地走着/走着/梦揉碎进碧波/我们都成为梦中的一束光”。这首序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爱与梦想的画面。它表达了诗人对情爱的执着和憧憬,同时也启示人们如何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和光。这首序诗为整个诗集奠定了基调,让通篇洋溢着爱和梦想的奇幻光泽。”

  熊国华说:“王珂的《爱的小舟》是一首充满诗意与情感的作品,展现了永恒爱情的主题,通过细腻的隐喻与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梦幻而超现实的氛围。整首诗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带领读者在绿色情调中徜徉,感受那柔情似水的爱意。诗的开头,王珂以‘划进荫绿的叶脉’引入,立刻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脉动与自然的亲密。这里的‘叶脉’不仅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也暗示着爱情的深邃与复杂。接着,诗中提到的‘涟漪’与‘飘零的孤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爱情中既有的孤独与渴望。这种孤独并非消极,而是对爱的期盼与追寻,恰如那‘声声遥盼的回音’,在湖水中荡漾,回响着心灵深处的呼唤。在‘明镜湖水’与‘山色点缀帆影一点绿’的描绘中,王珂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象来反映内心的情感。湖水如镜,象征着爱情的纯净与真实,而‘山色’的点缀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层次感,暗示着爱情的复杂与多样。绿色的梦境仿佛在烘烤着这份深情,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富有生机的氛围,令人沉醉。当‘上帝挑点灯笼’时,诗的意境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帝的出现不仅是对爱情的祝福,也象征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神圣感。在这个梦幻的场景中,王珂通过‘讲述新的天方夜谭’,让读者感受到爱情的奇妙与不可思议。这里的“导航”与“风慢慢的走着”暗示着爱情的旅程,既有方向感,又充满了自然的流动与变化,体现出爱情的柔韧与坚持。最后一句‘我们都成为梦中的一束光’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光象征着希望与生命,暗示着在爱情的旅途中,尽管会经历风雨,但最终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光明。王珂通过独特的排列方式,层层递进,逐渐展现出情感的发展,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深邃的爱意。《爱的小舟》不仅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更是一段关于生命、自然与梦想的旅程。王珂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将永恒的爱情主题与超现实的梦境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一幅令人心动的诗意画卷。”

  下面是我早期发表的两首爱情诗。

 

  观海

  王珂

 

  无数沙砾

  塑造了海

  无数美丽的海滩

  依偎逝去的波光

 

  海如此宽广

  海如此狭隘

 

  漩涡是爱的种子

  浪花不会逝去

  生命不会死去

  僵硬的思想误入漩涡

  更加圆莹透明

  情感渐臻完美

 

  珠贝散失在海边

  海孕育永恒的信念

  美好的回忆深藏

  白洁无暇的贝壳中

  一张一合

  阳光喂育着回忆

 

  回首也有甜蜜

  遥望仍有知音

  火山爆发

  岛屿沉入海底

  火山爆发

  岛屿漫上海面

 

  句号不凝固希望

    不宣布悲壮的终止

  到海里去朝拜圣母朝拜

  那里有不屈灵魂

  有波光有爱

 

  1987.11.26

  发表于《当代诗歌》1988年第12期“新诗潮”

 

  礁石

  王珂

 

  坐在江边眺望

  天空格外晴朗

 

  凝目远思眺望

  遥远的水波遥远的思想

  足前是波浪波浪

  身后是失掉雾的云

 

  少女的梦碎成卵石

  泥沙奏响漩涡

  一条渡船把风云都带走

  一个倩影把雷雨载来

  坐在江边

  天格外晴朗

  独卧江边

  水格外苍茫

 

  1987.11.18

 

  发表于《星星》1989年7期

  由此可见,爱情本身就是美好的,爱情诗也要写得美,要写得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684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