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陕电入皖,一项多赢的“超级工程”

  3月15日,一项事关安徽能源保供的“超级工程”开工。这就是“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陕电入皖”工程。

  这项工程,输电距离约1070公里,跨越陕西、河南、安徽三省,是安徽第一条全额消纳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特高压直流,对缓解安徽电力供需缺口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可是,在老一辈安徽人看来,安徽曾是个电力输出大省,似乎是“不差电”的,“皖电东送”“保沪苏浙用电”,曾令多少煤矿、电力工作者自豪。

  过去还经常向沪苏浙输出电力呢,咋如今开始引进外电了呢?这要从能源的供需结构变化说起。

  曾经的安徽,确实“不差电”。众所周知,安徽是产煤大省,丰富的煤炭资源带来了充沛的煤电,安徽也一直是煤电输出重地。

  然而,形势变化快。

  安徽的电,供应紧缺,需求剧增,“缺口”不小。

  先从供给看,发电的“三条腿”都有些支撑不足。

  第一条腿,是煤电。安徽的煤炭资源开采能力已至极限,电煤自身产能不足、外购协调难度大。

  第二条腿,是天然气发电。安徽气电建设起步晚,气源单一、气量少,总的发展规模有限。

  最后一条腿就是新能源了。安徽的水电基本开发完毕,风能、太阳能资源条件一般,也缺乏建设沿海核电、海上风电等的条件。

  安徽的电,很大部分是靠煤。煤电虽能保底,但毕竟有污染,不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不是长久之计。

  这边供给跟不上,那边需求暴增。

  全社会用电量,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之一,往往跟经济增速成正比。企业运转、厂房开工,这些都要用电,安徽经济发展快,大项目上马、大厂开工,用电大户越来越多,用电量便“呼呼上涨”。

  另一方面,居民生活用电也是重要需求。

  天热了,要降温,家里几台空调一起开;天冷了,要取暖,还是家里几台空调一起开。

  这就是为什么极寒和高温时用电紧张,会有“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这样的名词了。

  不仅如此,人口增长也直接增加用电需求,特大城市往往是“超级用电户”。仅合肥市,2023年常住人口就增加21.9万人,加速向“千万人口大城”靠近。

  有一组数据:2023年,安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32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速达到9.8%,位居长三角第一。

  简单而言,越是经济活跃地区,越是企业多、人口多,用电量就会很大。也就是说,安徽用电需求剧增,从经济发展上看,是件“好事”。

  但从能源保供角度看,供给不足、需求大涨,这样的“缺口”就需要引进“外援”了。

  目光,转向陕北。

  陕西,三秦大地,蕴藏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资源禀赋优越,采煤沉陷区等可利用土地面积较大,煤炭和煤电、煤电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条件较好,是我们引进外电的优质选择。

  陕电入皖工程配套电源将由中央企业和陕西、安徽省能源电力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将风光新能源发展与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相结合,这也将推动央地、陕皖合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高效开发清洁能源、卖电给安徽,也有助于将陕北当地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对于买电方——安徽乃至整个长三角而言,都是受益者。

  工程运行后,将提升安徽供电能力620万~800万千瓦,年输送电量360亿千瓦时左右,替代省内煤炭消费约1400万吨。

  另外,电力将由安徽“全额消纳”。意思是工程最终落点在合肥,全部电力电量均由安徽使用。

  陕电入皖工程有很大比例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不低于50%。工程年输送电量不低于360亿千瓦时,其中不低于180亿千瓦时的电量是风电和光伏所发电量,也就是说,输送安徽的电量,有超过一半是“绿电”。

  陕北好“风光”,千里送江淮。这个“千里送电”的超级工程,之所以意义重大,那是因为它既是保发展、保民生的能源保供工程,又是互惠多赢的省际能源合作工程。

  相信待工程建成投运后,源源不断的“陕电”将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9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