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

首页>地方频道>衢州>要闻

衢杭甬越禾成立跨地区教共体 “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后,做了什么?

  2月23日,衢州、杭州、宁波、绍兴、嘉兴五地正式成立跨地区教共体,并举行了隆重的云上结对仪式,该做法得到省教育厅高度肯定。来自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嘉兴市的51所支援方学校与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的51所受援中小学共同签订教共体合作协议,组成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

  在云上结对仪式上,衢杭甬越禾五地十五县共同表示,将合力实施跨地区教共体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校际协商机制、教师交流机制、教学协同机制、同步研修机制、文化共通机制、一体考核机制等六大机制,实现教共体内资源的无障碍调配与使用,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共享。

  衢杭甬越禾成立跨地区教共体,将给衢州教育带来什么?3月9日,记者走访发现,跨地区教共体正式成立半个月以来,许多结对学校已经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的交流合作。除了计划中的集体教研、师徒结对、跟岗锻炼等内容外,一些学校还尝试了不少创新举措,不仅仅有单向的“精准帮扶”,更有双向的“创新交流”,一张真诚而又充满希望的“教育共富”蓝图,正徐徐展开。

  集体教研、师徒结对、跟岗锻炼 已结对的“教共体”行程很满

  成立短短半个月内,衢杭甬越禾跨地区教共体地区与地区、学校与学校就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推进合作进程了。

  它们中有的是已经交流多年的“老搭档”,如宁波市镇安小学与衢州市高家小学,双方在2018年就已经成为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学校,这次结对属于“亲上加亲”;有的是刚刚结识的“新朋友”,如衢州市柯城区白沙小学与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在结对一周后的3月1日,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第一次线下教研交流。

  记者了解到,在各个结对地区、学校的合作内容中,围绕教学交流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师徒结对、线上线下集体教研、异地跟岗锻炼等内容成为了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

  比如,在嘉兴市桐乡市与衢州市开化县的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学校落实帮扶任务的通知中就提到,在结对帮扶周期2022年至2025年内,各教共体内结对学校要完成:两校师徒结对,每所支援校至少安排3名优秀教师按1:3比例与受援校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每组结对的师徒开展线上或线下传授指导活动不少于5次;异地跟岗锻炼,受援校至少安排1名教师在支援校异地跟岗锻炼,每名教师跟岗锻炼时间不少于1个月;线上线下示范课,每所支援校向受援校开展同步课堂或送教下乡示范课累计不少于10节;线上线下集体教研:每所支援校与受援校开展教师集体网络研修或教师线下集体教研活动累计不少于10次;线上拓展课程:每所支援校向受援校共享1门用于课后服务的线上拓展课程等帮扶任务。

  “我们有信心和决心,高质量推进与衢州的教育合作交流,努力造就教育共富的典范。”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在受访时信心满满地表示,期待不久的将来,美好教育的种子在衢杭甬越禾五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既有“精准帮扶”,也有“双向交流” “这是一次共促均衡的创新举措”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衢州市与杭州等地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山海协作”,在常来常往中结下了深情厚谊,在优势互补中实现了共赢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8所幼儿园、106所中小学校与杭州、宁波等地学校开展合作。并且,建立了特级教师与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结对,组织开设了各类专题培训班,组建了“互联网+教育”山海协作结对帮扶学校58所,累计开展域外同步课堂1015余节,网络研修786余次。

  山海协作让衢州教育尝到了“甜头”,得到了进步。成立衢杭甬越禾跨地区教共体,必将为衢州教育带来更多新变化。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在接受“精准帮扶”的同时,衢州市的学校也在努力将自己优秀的一面向外输出和交流。比如,衢州市柯城区白沙小学在与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的教研团队进行线下教研交流后,决定在线上线下集体教研、异地跟岗锻炼等常规内容外,尝试两项创新交流举措:成立“跨地区教共体名师工作室”和两地学生“互访游学”活动。

  “在双方进行教研交流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对方的语文、美术、英语教学实力非常强,但我们学校的科学、数学也有专业能力非常强的老师。同时,衢州市的南孔文化对于其他地区的学校来说,也是非常有教育价值和吸引力的。”白沙小学校长毛伟建告诉记者,在对方学校设置“跨地区教共体名师工作室”,并且互相邀请学生进行线下游学、访问,可以更好地整合双方的优势教育资源,相信对合作双方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提升。

  “成立跨地区教共体,既是一次共叙友情的结对联姻,也是一次共商合作的真诚帮扶,更是一次共促均衡的创新举措。”衢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季根寿表示,衢杭甬越禾五地结对是新形势下教育领域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希望所有地区和学校合力合拍、同心同向,共建共享、共谋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让每一个区域都能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26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