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冲击与颠覆:DeepSeek时代的文学现场交锋”研讨会在宁举办

 

  2月16日下午,“冲击与颠覆:DeepSeek时代的文学现场交锋”研讨会在南京举办。

  在人工智能技术以指数级速度重塑人类文明版图的当下,文学作为最古老的精神载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范式变革。以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已突破简单的文本模仿,展现出对文学创作逻辑的解构能力——从叙事结构的非线性生成,到情感表达的算法化模拟,突飞猛进的AI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创作主体”的边界。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写作工具的迭代,更触达文学本质的哲学叩问:当机器能够批量生产具备情感张力的故事时,人类创作的独特性何在?文学批评的标准是否需要重构?

  在此背景下,本次研讨会围绕智能写作的“DeepSeek冲击波”、智能写作时代的诗歌生产、人工写作与DeepSeek写作现场互动、AI写作时代的文学宣言等议题展开讨论,既探讨算法如何拓展文学的可能性空间,亦警惕工具理性对人文精神的侵蚀。这场跨维度的对话,或将成为技术狂飙时代文学价值重估的里程碑,为人类精神的诗意栖居确立新的锚点。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学艺术工作委员会、江南时报社、文艺观察家网共同主办,由中国新归来诗人联盟、长三角城市网、南京止一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承办。

  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学艺术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何言宏主持;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学艺术工作委员会会长沙克、江南时报社社长管云林以及韩东、王珂、何平、马铃薯兄弟、高翔、黄梵、傅元峰、海马、孙冬、育邦、愚木、徐晓亮、采禾等著名诗人、小说家、文艺批评家、学者和编辑、AI专家、媒体人等20多位嘉宾参加。

  DeepSeek冲击波,AI写作时代到来?

  半个多世纪前,已经有人尝试用机器进行艺术创作。如今机器发展至DeepSeek等模型,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是加入还是反思,或许写作者都已经无法回避与AI的关系。

  美国作家罗宾·斯隆积极拥抱AI技术,利用其生成文本片段,为小说注入新的灵感与细节。中国科幻小说作家陈楸帆与AI共同创作的作品《出神状态》,曾赢得了一座由AI评委评出的奖杯。芥川奖得主九段理江在其获奖作品《东京都同情塔》中使用了AI生成的内容,约占全书的5%。‌这些作家的创新探索,不仅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创新,也为AI与人类共创的未来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017年5月,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百分之百由人工智能创作。文学作品的“含AI量”越来越高了。近几年来,豆包、文心一言、通义千问、ChatGPT等等这些大热的AI应用陆续进入人们的视野,掀起了一场场AI时代的新 浪潮。

  如果说前数十年的发展都只是让AI成为创作者的辅助工具,那么直至DeepSeek的今日,AI展现出的优秀创作能力正使高艺术水平、低沟通成本的人机共创成为可能。

  今年春节前夕,一款名为DeepSeek的国产AI应用横空出世,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讨论,被认为是大语言模型行业的一匹“黑马”。DeepSeek的高效能与低能耗,为AI驱动的新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对中文的深度处理能力。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生成工具,更是在文学创作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其背后的算法和数据分析能力使其能够在诗歌、小说、歌词等各类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惊人的创作潜力。

  在人们与它的对话中可发现,这款语言训练模型创作的现代诗歌,已经可以与人类的作品相媲美,甚至远超许多“老干体”作者、“套路”作者,歌词创作几近商业水准,小说创作方面也已具备了良好的故事架构与叙事能力。

  AI冲击下,文学价值的坚守与重塑

  AI技术的崛起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对于传统创作者来说,如何应对这个挑战,还需要时间来验证。是加入AI创作的阵营?还是坚守传统写作的价值?与会嘉宾展开了交流探讨。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学艺术工作委员会会长、诗人、文艺批评家沙克:

  当前,DeepSeek的影响不断深入,在这样的背景下,各方联手筹划、组织“冲击与颠覆: DeepSeek时代的文学现场交锋”学术研讨非常及时,希望文艺界同行们共同面对这一新生事物的到来,对它做出基本的认知、预测、判断,并表明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江南时报社社长、总编辑,新华文投总经理管云林:

  AI野蛮生长的背景下,我们既看到了技术对我们文化文艺工作者的巨大冲击,同时也看到了它的短板和不足,对这个工具该如何应用?这是当下我们所有文化艺术工作者都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我们期待听到大家的真知灼见。

  诗人、小说家,第三代诗歌主要代表人物韩东:

  DeepSeek作为当下的热门话题,大家对此都很关注,这也说明了人类的热情与敏感。网上有人将DeepSeek与人分别作的诗放在一起,隐去作者,很难鉴别,但是我能一眼区分二者的不同。AI确实存在替代人类的可能性,与人类创作的诗歌相比,比差的要好,比好的要差,但顶尖的诗歌作品还是不会被替代的。我认为,DeepSeek是一个划时代的工具,但就像照相机一样,必须与人类配合,需要人类来引导和使用。

  文学批评家、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

  AI不具备人类自我生产的能力,只是工具的升级,而写作者更需要追问自己在创作上还有哪些进步的空间。

  文学批评家、学者,《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

  虽然DeepSeek成为当下的一个学术热点,但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在学术界早已开始。尤其是在文学领域,一谈到人工智能就有很多人产生焦虑,害怕文学被替代。我认为这不至于焦虑,就算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那些经典文学被写出来又怎样呢?那只能证明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很强,而不代表文学失去了什么。

  诗人、学者,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傅元峰:

  当AI横扫各个行业之时,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创意领域一直被认为牢不可破。机器只能模仿和复制,无法代替人的思考和感受。风格就是人的影子,用AI写出来的东西始终和人创作出来的独特风格有差别。

  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可以按照某种风格进行写作,但是最后体现的个性是非常浅层次的,几乎没有创造性可言。所以我想可能AI最多实现的是属于公共领域的东西,它对于阅读有帮助,但是那种对于写作的模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学者、文学批评家,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珂:

  DeepSeek写诗歌达到了中文本科生的水平,写诗评达到了中文硕士研究生的水平,写诗论、诗史达到了中文博士生的水平,但并不能达到教授的水平。对于还未发表的内容,DeepSeek仍寄托于人类的创造。

  DeepSeek强化了科学精神,提高了写作的难度和深度,改变了诗不需要教、不需要学、不需要改的陋习,但压制了个性。诗人是最个性的人,诗歌写作尤其是爱情诗写作,是最具个人化的隐私性写作,这是大一统的科学写作(Al)无法超越的。

  诗人、学者,三江学院校长助理、教授海马:

  ChatGPT也好,DeepSeek也罢,它们对文学创作带来强烈冲击几乎是必然的。但是,它将会冲击并替代的是那些程式化的、没有个性的、人云亦云的、没有真正艺术特质和创造性的、失去了独特灵性和灵魂的所谓诗歌创作。对于这样的诗人和诗歌,这几乎可以说是灭顶之灾。而与之相反的那些诗人及其创作,不仅不可替代,而且恰恰会在这样的时代更加光芒四射,彰显其独特的个性、人文、艺术价值。

  诗人、出版人,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编审马铃薯兄弟:

  DeepSeek在已有的文学创作基础上,有了更好的综合与归纳能力,但就像王珂教授讲的那样,对于还未发表、没有进入数据库的内容,它仍旧寄生于人类的创造。DeepSeek的辅助特性让其能更好地接收人类赋予的指令,强调了人与AI合作的重点在于,人类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并作出精确的指示,以确保生成作品的质量与原创性。

  诗人、小说家、诗评家,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黄梵:

  DeepSeek是一个综合拐点,它通过追求有限算力下的最大性价比,启动了人工智能民主化的浪潮。但作为一种机器,我们的个人经验和情感等无法作为投喂料喂给它。经验、情感、直觉等,是人工智能目前无法染指的领域,也是一道抵御纯智性的人性防护堤。

  置身目前的拐点,会让诗人更清楚地看到人性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回到人性,就能看清诗歌的底色:感性是第一性的,理性是第二性的。当机器揪住理性、数据不放,我们何不守住人性中的感性世界?抒情与智性,代表人性中冒险与安全的两极,它们在诗中努力平衡造成的悖论,既是美的来源,也是诗歌之谜、人性之谜。

  诗人、《雨花》主编育邦:

  我用DeepSeek创作古体诗时,发现70%的内容都能达到刊发的水平,“秒杀”了很多当代古体诗人。DeepSeek重塑了文学创作的边界,能够模仿特定作家的风格来创作作品。只要你的指令下得好,DeepSeek就能通过海量文本分析,提供全新的视角,程序化地生成很好的古体诗或文学批评等。

  诗人、小说家,《青春》杂志社主编李樯:

  就目前的文学创作而言,我并不认为AI能取代那些有独创性和自我情感表达方式的优秀写作者,它更多替代的只能是强调逻辑架构的写作。AI调动全网语言编织出一首诗歌的技术性,要超过90%以上的诗歌写作者。但致命的是,它生成的文学像科学论文一样,没有温度,也没有人的情感和情绪。所以,虽然DeepSeek目前能够拼凑完成一首看上去还挺让人惊悚的诗歌,但这种文本至少在我目前看来没有太多价值。

  诗人、媒体人,长三角城市网总编辑,中国文化管理学会文学艺术工作委员会副会长高翔:

  在我看来,人是主体,AI是工具,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倒置。当AI为我们拆解巴别塔的围墙时,我们在算法的浪潮中始终应锚定文学的人文价值坐标——因为最终定义文学高度的,永远是人类对存在本质的追问,对美的永恒渴望,以及那颗在技术洪流中依然炽热的、属于人的心灵。正如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恩·福瑟曾坦言,他的作品中看似单调的重复句式,实则是数十年语感锤炼的结晶——这种饱含生命厚度的创作痕迹,正是AI难以复制的灵魂烙印。

  南京止一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晓亮:

  我想从读者角度谈谈智能工具诞生所带来的三方面影响。一是它可以帮读者加速淘汰平庸作者和平庸作品,因为它帮助我们提高了对这些作品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二是它可能帮助参与、改变未来重新建立文学创作的秩序;三是它要求我们未来的作家,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高的审美力。

  诗人、诗评家,南京海事学院副研究员愚木:

  AI智能无论怎样都改变不了其人类辅助工具以及知识库的特性。人工写作应该充分利用智能写作的工具性特点以及快速检索和分析海量数据的能力。可以将人工写作的自觉与智能写作的高效相互融合,人工写作借助智能工具拓展思路,智能写作从人类情感中汲取养分,从而在未来写作不断探索的道路上,为人工写作开创更具魅力的新境界。

  诗人、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艺工委特聘文艺名家采禾:

  我写诗已经四十多年了,一直在坚持传统的创作与写法。最近看了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之后很受震撼,它颠覆了我的一些创作观点。诗人在创作时是带有一些感情的,是通过个体的一些社会阅历、知识面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娴熟程度。AI的创作水平可能很高,但仔细一读、反复分析,又发现AI的创作缺少一些灵魂和情感。

  我们可以借鉴人工智能进行创作,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高,就像我们会通过百度去查阅资料,但我们千万不能对AI有依赖,如果依赖人工智能创作,作家也就没了出路。

  诗人、学者,南京财经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孙冬:

  我认为,人要保持在场性,这是AI所替代不了的。在场有三种。第一种是幻觉在场,就是诗歌中的现实唤起读者的共情。第二种是诗人本人的魅力,他的表演、朗诵、声音等物质性的在场。第三种是诗歌、社会和他人的互动。要与AI抗衡,要发展后面两种在场。可以把诗歌和音乐、舞蹈和行为艺术结合,也可以把自己活成一首诗,身体力行,去获得体验和行动。去追求诗歌中的爱情、自然和谐、正义与自由。

  江苏省电力作协副主席许静:

  作为非职业的文学爱好者,我认为对于DeepSeek,首先要在心态上去接受和拥抱,把它当做一个提升写作水平的工具。其次,DeepSeek的出现也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激发了文学创作的热情。也许未来它将伴随着我们一起往前,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我觉得这是很有价值的。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赵娜:

  我也是一个写作者,但是不会太焦虑,或者害怕我会被DeepSeek取代。因为我并不想通过写作获取什么,并且写作本身就是我的乐趣所在。如果写本身能够赋予写作者能量,那么写本身就存在。当然这个作品能够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我觉得是需要经过时间检验的。

  DeepSeek 作诗不仅立等可取,且遣词造句也合乎古意。我认为,诗歌除了具备生命性、历史性之外,还具有记忆性。在这个层面上,其实AI所能做的还有一定差距。AI生成的诗歌,有些句子和句型都是一样的。其实这种创作只是一个技术上的复制,而这种创作技艺还是较为普通的。所以真正具有突破性的诗歌作品,我觉得是还需要大师们引领。文学创作还是具有一定独特性和神秘性的,它是AI数据无法完全取代的。

  现场互动:DeepSeek与几位诗人作品交锋

  在诗歌写作现场互动环节,DeepSeek与几位诗人作品交锋,展开了一场有趣的文学对决。“写得比我好”“诗人的作品水平明显高于‘仿写’”……现场,大家就各自观感畅所欲言。

  “我们成功举办这样一场研讨会,在国内算是较早回应AI带来的文学挑战。”主持人何言宏表示,他特别想变成DeepSeek或者说借助DeepSeek,总结出今天研讨的要义,让DeepSeek的意义充分发挥出来。

  (胡成钦/视频 江南时报/图)

  (参加研讨会的诗人及学者有沙克、何言宏、韩东、何平、何同彬、傅元峰、王珂、海马、孙冬、马铃薯兄弟、黄梵、育邦、李樯、高翔、徐晓亮、愚木、采禾、贺孝乐、李涛、赵娜、许静等,本文根据部分嘉宾发言整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654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