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

首页>地方频道>金华>要闻

金华丨为乡村振兴绘“地理图”建“项目库”

  原题:

  农业“标准地”改革打破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金华市为乡村振兴绘“地理图”建“项目库”

婺城区蒋堂镇前源村农业“标准地”

  土地,是现代农业发展之源、乡村产业兴旺之基。继工业“标准地”改革去年在浙江省“全面开花”之后,金华市今年在全国率先将“标准地”概念从工业引入农业,围绕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经营管理等全方位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有效破解农业产业管理粗放、比较效益低下、土地抛荒和“非农化”等问题。

  既是“地理图”也是“项目库”,对土地流转、设施农业、品牌创建、村集体经济消薄、精准扶贫等工作来说,农业“标准地”也同样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对撬动乡村系统治理、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着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全市已明确2019年第一批农业“标准地”项目147个,落实新增农业“标准地”约5.1万亩,存量农业“标准地”面积20万亩。

  聚要素破题“低散乱”

  让土地利用最优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要求,“关键生产要素如何聚集”“谁来种地”以及“如何种好地”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此,此次农业“标准地”改革结合了耕地类型、现状以及产业发展实际和规划,因地制宜对土地分级分类。在连片流转的基础上,招商引进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同时通过设置控制性指标、衡量亩均投入产出、强化全过程监管等方式不断促进完善生产流程标准,规范人力财力物力和农业科技等供给投入,由此让农业用地流入更具竞争优势、经得起检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避免了工商资本短期政策套利、跑马圈地。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渐突出,为打破现代农业发展“低散乱”的格局,今年年初,义乌率先在全市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3月,《义乌市农业“标准地”控制性指标和管理操作流程(试行)》出台。4月4日,义乌首批3个农业“标准地”项目落地,涉及农业“标准地”2458亩,主要用于水稻、蔬菜种植,预计总投资超2500万元。

  5月27日,全市农业“标准地”改革推进会在义乌召开,标志着农业“标准地”改革正式在金华全面开展,计划用5年时间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到2023年,认定农业“标准地”面积达80万亩以上,农业生产力要素优化布局耕地面积达180万亩以上。

  改革最直接的成果便是有效稳定了种粮面积,缓解了农地“非农化”和粮区“非粮化”现象。还田于耕后,今年义乌的粮食生产面积比去年增长15%以上。由于追求效益,以往不少粮食功能区被用于种苗木、养螃蟹,可随着同质化竞争的日益加剧,苗木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土壤结构和肥力也因常年种植苗木遭到破坏。同样令人欣喜的是,婺城区蒋堂镇前源村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后,粮食功能区“非粮化”倾向也得以遏制。

  土地不仅不能乱用贱用,更得规划着、科学地用。义乌桃李春风大陈小镇建设区内,240亩“标准地”被定义打造成为集农事体验、亲子采摘、共享农园于一体的农旅观光体验区。

  “在农业‘标准地’出让前,首先得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和布局,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合理布局、生产力要素科学配置、农业项目早落地出成效。”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金艳介绍,今年8月,婺城区便摸索成立金华市婺城农旅建设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专门开展农(林)业、农村项目的投资建设及技术服务,编制乡村发展规划,布局农业生产力要素,助力解决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短缺、融资难等问题。

  稳基础算好“亩均账”

  让农业种植效益最大化

  农业“标准地”改革的顺利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流转这项基础性工作。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农户的流转意愿?改革针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立“非粮作物”逐步退出机制,设置控制性指标及奖励机制,建立土地预流转制度,农业“标准地”收储后未实现招商的,都按一定比例给付租金,让承包权得到放心保障、经营权产生稳定收益。为让业主“放心”经营,农业生产经营项目从洽谈到开工,也从过去5个月缩短至1个月以内。在2009年出台的《义乌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基础上,义乌几经调整确定,2019年土地流转农民只需一次性缴纳基本生活保障金30096元,待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每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513元,同时还对在农业“标准地”内种植粮食作物的给予200元/亩一次性奖励。

  对于从事粮食种植的农业企业来说,改革就像是一场及时雨。“以前都是从村民手上一户户流转土地,不仅承包年限短、土地分散,机械化操作费力成本也很高。”得知农业“标准地”改革的消息后,已经种了20多年水稻的楼国三第一时间着手筹备成立公司、组建技术团队、制定可行性报告,成为义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如今,他投资的佛堂平望水稻农业“标准地”项目,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拔高了生产经营效益,全年可生产水稻亩产2000斤以上,总产量235.6万斤,整个项目预估年净收入可达近100万元。

  坚持“效益论英雄”导向,农业“标准地”通过设置亩均投入和产出效益标准,倒逼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优势良种、优质肥料、先进适用农业科技等投入,推动资源要素集聚集中,以提高现代农业效益。

  在如今的婺城区蒋堂镇前源村,曾经种植苗木的土地被镇里统一流转收储正面向主体招商,计划开展婺城区蒋堂镇美丽田园项目。“我们将土地统一收回流转,并按照三类标准给付农户租金,同时对原先的苗木种植土地实行‘销售一批、清理一批’的收储机制,现在已经流转了1200亩。”算起改革后的这笔经济账,村党支部书记郑根洪充满信心,对于前源村这样资源普通的村庄来说,这无疑是一条振兴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的好路子。

  通过打造农业生产经营业主与农民“命运共同体”,农业“标准地”正充分发挥着它的带动效应,让农民共享这场改革红利。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68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