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口述历史

闻正怡口述历史——精力善用,赓续朱金山医脉薪火

 

  【个人简介】

  闻正怡,1956年5月生,江苏南京人,师承国医名家朱金山,被确定为朱金山推拿技艺守护人。是朱金山推拿学术继承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76年毕业于南京市中医专科学校,历任市中医院改革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经济管理办公室主任;审计科科长、市场拓展部主任、院机关党支部书记;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特聘驻派联络员。

  【口述历史】

  1956年,在老院长张仲梁的筹措下,汇集南京本地的诸多中医名家齐聚金陵路1号,至此南京市中医院成立。这是市中医院的肇始,也是金陵中医医学派的滥觞。

1979年,朱金山(右一)在为众徒弟进行推拿手法观摩

  从1979年我毕业分配到南京市中医院,转眼已经在我们医院工作近半个世纪。很庆幸,作为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到了医院我被朱金山老先生挑中,跟着学习推拿技艺传承他的衣钵。后续有有幸作为朱老技艺的守护人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中医推拿术”的传承人。

  上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我刚刚毕业的那个时期。大多数人比较青睐于能够进入人数多的大科室,对于人数少的小科室基本都不愿意去,至于咱们院现在的特色肛肠诊疗这一块儿,那更是都没人想去干的。因为我性格也比较淡然,所以想法有点不同,比较喜欢那种恬静的世外桃源生活,所以一直琢磨着能不能进入一个小科室。大概是因此这一点不争,让朱老青眼相加了吧。

  当时,朱老带了三个关门弟子,我、周华龙和刘孔江。朱老一生没有孩子,所以老人家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陪伴也都是我们仨师兄弟负责,朱老当时逢人就笑称“我这一辈子可是有三个好儿子了”。我们三人经常陪着老爷子一起“忆往昔峥嵘岁月”,还被点名要求帮他整理手稿,记录诊疗病例,总结经验。但凡有不满意的地方,还会被“醍醐灌顶”一下。

1982年,南京市中医院推拿科医生合影

  当初分到中医院来的时候,我们有七个同学,后来陆续的因为其他的原因有的转行了,有的转专业了。我自己都没想到,我竟然能够在从医这条路上走的这么远。而朱老的这份关爱却是实实在在的伴随我走过了半个世纪。1979年,全国第一届推拿学术会议在上海举办,也是朱老带着我一起参加的。印象最深的是,我还跟朱老到新疆中医学院一起去讲课,他上午讲课,我下午讲课。跟着朱老学习的过程中,我开阔了视野,精进了技艺,就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其实,当我以过来人的视角看当初的选择,就像朱老当年跟我说的那样:“中医不同于西医,中医专科分类是比较细的,往往也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众学科,基于对治疗某一方面的疾病有特别的针对性,才能凸显出它的特色和优势。以它们特有的作用在推动整个中医体系的不断前进。很多东西,千万不能丢,丢了再想找回来那就太难了”

1985年,闻正怡(右)与老师朱金山合影

  跟着朱老学习的过程那是真的辛苦,因为我当时是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学的都是课本上那点浅显的知识,至于推拿专业那更是纯纯的门外汉。都是靠着朱老天天苦口婆心的跟我“碎碎叨,婆婆念”的积累才逐步走上正轨。

  朱老那时候已年近古稀,我们师兄弟三人跟着他,一边学习推拿,一边整理他的治疗手法、推拿技艺。那时候很少能像现在这样,能够有国家支持进行传承的推广,我们那会儿只是觉得反正师父的东西不能丢,得好好攒着。

  我们哥仨各司其职,分别负责文字整理,负责手法归类和图形设计,对每一个手法我们都要用相对应的图形绘上去。每一张每一节都要逐字逐句的让老爷子审定,但凡有不对的地方老爷子要么被打回重改,要么被拎过去“提耳面命”。

  1983年,经过师父首肯。我们把汇编的资料定名为《朱金山推拿集锦》,拜托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出版后一下子让我亲身体会到了什么是“洛阳纸贵”。除了院档案档案馆有留存的外,我们都没机会给自己留下个纪念,以至于我再一次看到的时候已经是三十三年后了。能再次见到自己和恩师一起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得益于后辈出国游玩逛书店的巧合,不过想来如果朱老知道自己一生钟爱的中医推拿术能流芳海外,估计也会老怀慰藉吧。

《朱金山推拿集锦》书影

  1985年,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院里面成立了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办公室。有意向各科室借调一批年轻人加入,我是其中之一。但那会儿的我对这个新生的事物还是很懵懂,而且性格使然,只想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上面继续深造,就想着法子找借口婉拒借调的事情。

  我到现在都记得那天晚上下班之后,师父单独要我留下来。原本朱老就有一个习惯,就是会要我们三兄弟每天留一个人下来跟他整理当天病历,所以一开始我是完全没当回事。按惯例我整理完之后是陪师父一起回家,结果老爷子坐那儿稳如泰山的跟我说:“你把《大医精诚》背一遍给我听听。”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但还是利利索索的把全文背诵了一遍。背完之后老爷子说:“你再背一遍”。我心想“背错了?不会啊……..”但这一遍背的时候就不敢那么快了,总生怕自己是刚刚哪里背错了。边想边背反倒是磕磕巴巴了,等背到“……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也……”的时候,老爷子突然说道:“年轻人不要总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让你去改革办也是悬壶济世。不要觉得自己只要技术提高了就是好医生,真的好医生是要想着如何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为国解忧,为民服务。你以为让你去改革办我会由着你把手艺丢了?你今儿就自己坐着好好想想,明早告诉准备怎么办,我自己回去了不用你陪了。”

1983年,闻正怡(右二)陪同朱金山(左二)到新疆中医学院讲学

1983年,朱金山(左)、闻正怡在新疆讲学期间

  那天晚上实在是把我愁的是一宿没睡,第二天顶这个黑眼圈跟师父请安后就老老实实的到经改办报到了,同时按照师父的要求每周还得回科室出三天的门诊,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现在我每周一、二、三上午上门诊,有很多实习医生需要带教。每一批来的学生我都会告诉他们“想学什么就提出来,不想学我们也不勉强你,想学的你们先在我身上试着练手法,我看看你手法做到什么程度。”

  所谓的医德,就是医生的信仰。我始终记得朱老讲过“摸底不清,不宜下手,五心不定,万事不成。”过去骨伤针灸、骨伤推拿,叫一摸、二接、三端、四提、五按、六摩、七推、八拿,所以必须要摸清楚,摸底不清你不能下手,万一是个骨裂,你手稍微重一点就骨折了。现在没关系,可以拍个片子,过去没有这些,就得用手去摸,去用心感悟。

  这话我也跟我的“爱徒”,也是金陵中医推拿术第三代传承人--陈正林(现本院养生康复科副主任中医师)说过:“不管哪一行,它都有职业道德。我们作为医生,要时刻记着 ‘大医精诚’绝不能是一句空话。”

广东省中山医院赖老师(左二)拜访朱金山(右二)。左一为周华龙、右一为闻正怡

  借调到改革办,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那个年代病房楼还没启用,从门诊过去就有个小二楼,地面上全是土和灰,跟前院明朗的水泥地完全是天上地下。我们几个小科室都挤在一个大通铺房间里面,环境和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的格局,真的是在院党委的领导和院里长辈的关心下,通过几代人积跬步、食埃土,锲而不舍的薪火相传才换来的成果。说实话,以朱老他们这一辈建院元老当时的年纪,很多事情其实都和他没事关系了,但只要是院里有需要,老先生们都会义无反顾的奉献自己的力量。在他们身上始终有一种,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成为灰烬的情怀。

  最让我挂怀的是老爷子临终时候对我交代的事情。他说:“闻啊,你现在负责院里的行政工作,但是师父还是有两个事情要拜托你:我们几个老人当年建院的宗旨不能忘,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医院当作自己家一样;二呢,我们这门技艺的传承不能丢,你要帮我把好关,挑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徒孙。”

朱金山(右二)与三徒弟踏青

闻正怡(左)、周华龙(右)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正林(中)合影

  师父交代的事情,我是一丝不敢怠慢,所以在2003年,我们院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住院床位数已经没办法满足就诊病人的需求的瓶颈时。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去就需要去外部寻找能够合作的医院。当时工作开展有一定的难度,院领导带着我们走访了多家医院,最后与建邺医院(奥体中心旁)进行了接洽、签订合作协议,并派出了专家和医护人员开展病房的诊疗工作。经过半年的合作,双方意向进行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开始筹备医疗联合体的组建工作。之后又根据市政府的指示,在岱山保障房片区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工作的全面托管,得到了省卫生厅的嘉奖。这在当时还是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到2014年,因为南京市要建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贡院的旧址--飞虹桥恰好在我们医院的病房和门诊大楼的之间,就涉及到土地征用的问题,那时候市政府也有成立南部新城医疗中心的意向,有赖于我们院党委领导班子的多方努力,和市政府几经沟通、争取,就把当前脚下这块院区的地置换给了我们。我们便从夫子庙老院区600张床位的境况,变成了现在的1500张床位,使得全院的医疗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培养传承人的上,我对金陵推拿术的手法传承,是毫不保留的,只要是愿意学习的,我都倾囊相授。医道也需要天分,我也很欣慰能在诸多弟子中遇到了陈正林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徒弟,这也让我能无愧于朱老所托。

  我如今也年近古稀,但对我们市中医院始终充满着很深的感情,我总觉得我永远是医院的一份子。院荣我荣,院忧我辱。我家靠着医院近,每天晚上出来散步的时候,我都会到医院里走一走逛一逛。

  朱老虽然已仙逝很久,但我总觉得师父的“魂”还在,作为传承人,我得把这份“精气神”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这代人的根。

闻正怡(右)陪同朱金山在重庆之一 

闻正怡(右)陪同朱金山在重庆之二 

闻正怡(右)陪同朱金山在重庆之三

  【历史现场】

  为纪念丁泽民70年行医功绩,中华中医药学会专门为丁泽民制作了半身铜像。2006年11月,铜像在南京市中医院揭幕。

  闻正怡作为新院区建设成员之一,他专程找到丁泽民先生的家人商量,特意在新院区肛肠科大楼旁选址安放丁泽民铜像,寓意丁泽民等一代人开创的中医肛肠医学事业的源远流长。铜像所在的中心花园,仿照了当年的飞虹桥旧景,绿荫笼罩、清水潺潺,象征着金陵医派“先为人、后为良医”清澈的医德情怀。

 

  【采集时间】2024年8月16日上午

  【采集地点】金陵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医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35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