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要闻

上海建筑设计专家团队第一时间赴定日重灾区 震区重建讨论会就在安置点边开

  记者 李楚悦 郑子愚 杨书源 雷册渊

  眼下正值寒冬,定日当地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8℃—20℃。如何确保在安置点帐篷中居住的受灾群众拥有温暖、安全的过渡居所,成为当地救灾工作面临的挑战。

  地震发生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汤朔宁立即组织了一支4人小团队赶赴重灾区。队伍中有资深的建筑、结构专业专家,包括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吴宏磊,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颖、结构工程专业教授李培振。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对灾后房屋受损评估,为重灾区房屋重建规划提供符合当地需求的解决方案。

  受灾群众即将住进板房

  为解决受灾群众在过渡时的居所问题,迫在眉睫的一步是要把他们从帐篷转移到活动板房。

  1月9日傍晚,中铁二十四局日喀则分公司昂仁县公路改建工程项目执行经理蒋团瑾带领数十名勘测人员到达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的安置点。受当地政府委托,他们要在包括森嘎村在内的几个重灾区建设本次地震后的第一批活动板房。

  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是本次地震的重灾区,125户居民失去了家园。地震发生后,相关部门紧急调运物资,设立安置点,森嘎村于8日实现了“一户一顶帐篷”的初步安置目标,为受灾群众提供了临时庇护所。

  据介绍,这次的建设目标是完成从帐篷到活动板房的无缝对接切换。在安置点附近选定场地后,在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空地上,将马上建起26个3×6米的集装箱住房,每个集装箱能住4—6人,预计能满足156位村民的过渡居住需求。

  整村搬迁在地震前完成

  一年多前,上海援藏拉孜小组帮助拉孜县吉角村村民从海拔4900米的老村庄搬迁到海拔4100米的新居。

  1月8日下午,同济团队一行四人在吉角村做灾后建筑评估,他们发现即使是村内受损最严重的一座楼房,结构也基本完好,仅仅是梁柱结合处有一些损坏。

  “真是万幸!幸好我们的整村搬迁在地震前完成了。”1月9日,从上海紧急返岗回到拉孜的上海市第十批对口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宫爱如,看到位于拉孜县查务乡的“老吉角村”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可以说,整村搬迁挽救了全村37户143人的性命。

  参与过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灾后援建工作的汤朔宁带领专家团队,在灾区进行审查,明确灾区建设的重点需求,推动震后房屋评估工作快速启动。

  为何在救灾阶段就要考虑重建问题?周颖告诉记者:“当地气温低、海拔高,受灾群众又不敢回到自己的房屋,有的受灾群众可能会形成灾后的心理障碍。如果可以对房屋快速评估,让部分受灾群众回到适合继续居住的房屋中,提高当下的‘入住率’,不仅对他们的身心有益处,还能精细化地预估未来灾后重建的物资调配。”

  1月9日深夜,在定日县长所乡重灾区受灾群众安置点附近,一场当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班子和同济专家团队关于目前救灾、灾后重建工作的讨论会就地展开。“我们团队会出两三种安置房的整体设计方案,让灾区百姓能自主参与重建规划,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拥有更多选择。”汤朔宁向定日县几位负责灾后重建的领导表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1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