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口述历史

张墨篁口述历史—— 怀念祖父张仲梁,探索中医诊断标准化

  【人物简介】

APR_9043.jpg

张墨篁,张仲梁之孙。

  张仲梁,1904年出生南京市江宁禄口,1971年去世。南京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主任中医师。字祖栋,为张氏医科第七代传人,幼年随其父张卓云学医。抗日战争前曾参加国民政府举办的第一届国医考试,名列榜首!后在南京明瓦廊等地坐堂行医,求医者众。1956年,携手侯席儒、濮青宇、傅宗翰、汪六皆、姚伯藩、丁泽民、谢昌仁、陈寿春、曹光普、张济群等 35 位名医,受命创建南京市中医院。先后担任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南京中医专科学校校长、南京军区总医院和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顾问、南京市人大代表和常委、南京中医学会会长、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委副主委等职。

  张仲梁为人忠厚,谦虚好学,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擅长内、妇、儿科,治疗内科杂病,对妇科经、带、胎、产四大症状有精辟研究,主张治疗中不能偏执经方,须依据病情分别对待。1960 年被南京市卫生局确定为急需继承的老中医名单榜首。1963 年被列为省重点继承的名老中医名单,1978年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老中医称号。

  张氏医科一脉源远流长

APR_8958.jpg

【口述内容】

张仲梁。摄于1946年。.jpg

张仲梁。摄于1946年。

  金陵医派当中有一个分支,就是张氏妇科。张氏妇科起源于明代末期,兴盛于清末民初,高速发展是在1949年以后,尤其是1956年南京市中医院成立这段时间。

  先辈从事中医,第五代是张德余,第六代是张倬云,他们把中医的妇科跟儿科汇集起来,形成了张氏医科。到第七代,张祖柏负责儿科的研习,张仲梁跟张墨园俩弟兄负责中医妇科的研习,形成了张氏医科在金陵城的两大派别,一个是儿科,一个是妇科。

  所谓张氏妇科,就是根据脉象的不同进行调脉,加上温补,以达到解决妇科问题。张氏妇科对妇科经、带、胎、产四大症状有精辟研究,尤其对不孕症,独创“调经养精种玉”法,对习惯性流产独创“补肾固胎”法,遣方用药独具匠心,对儿科痧、痘、喘、疳四大病症有独到见解与经验。

  我们家到了第八代就是张昭文、张晓初跟张志煌、张济群四位。到了我们这一代,已经是2000年后。我们怎么样去继承张氏妇科、张氏儿科优秀的传统?怎样让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展现、发展金陵医派,中医流派的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身上的担子很重。

  我从小跟着我祖父的大哥长大,他是中医名家,名叫张墨园,是我们南京白下区联合诊所的创始人。我祖父与他大哥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在上海行医,与祝味菊、丁甘仁等上海名医都是当时上海医行同仁,四十年代初回到南京。那时我们家在南京明瓦廊102号,后门就对着中山南路。家里面有几十口人,每天接诊的患者也很多。

右为张仲梁父亲张倬云,系清同治、光绪年间太医院监侍。左为张仲梁舅舅郑维臣,曾任北洋政府海军部司长。.jpg

  右为张仲梁父亲张倬云,系清同治、光绪年间太医院监侍。左为张仲梁舅舅郑维臣,曾任北洋政府海军部司长。

  【历史现场】

  张墨篁介绍说:我每天放学回来,必须要练毛笔字。我大爷爷规定我要练一个小时的毛笔字才能出去玩。大爷爷讲:以后不管你干不干中医,你以后总要考试吧?你要考试,字就要能见得人。我从那时就开始训练,一直到我读到初二的时候。那时,我大爷爷过世了。当时练毛笔字,给我带来了很多的益处,至少我开的方子,患者能看得懂。

  探索中医诊断标准化

APR_9053.jpg

【口述内容】

  中医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跟生活息息相关。中医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你必须得实践。在中医以外,要有综合的领悟。不管是人文、历史、地理、风俗,以及生活习惯、当地有什么特产,跟中医问诊都有极大的关系。中医讲究“私人定制”,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法。

  我学中医的感悟是:第一你得会看,把病看好;第二你得会写,包括医案、体会,边看病边写;第三条,你得会说,你得拥有能站在讲台上的能力;第四,你得会教,你得带好徒弟。

  我目前做的课题就是中医诊断标准化。举例来说:多个医生给一个人号脉应该只有一个结果,这个就是中医诊断标准化,如果得出不同结果,就说明诊断过程有误差。我们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希望能够以此项目推动相关项目的申遗。如果能够使中医诊断标准化,就可以方便更多的人学中医,已解决更多的病患,这也是我们作为中医能给大健康事业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是中医能够治未病的一个关键条件。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望闻问都怎么做到标准化?我们做过很多的临床实践。举例说望诊,一个女士,化很厚的妆,你看不到皮肤的底色,你怎么望?舌头如果今天吃了带颜色的食物,舌头上面发绿,或者发紫,就不是原色。如果早晨病人刷牙时刮过舌苔,所体现的舌象同样不真实,望诊就没有办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闻,过去要闻二便,就是大便小便都要闻,现在不现实。包括闻体味,现在不可能做。

  问,现在社会很多人讲究隐私,有时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病情,包括一些男科疾病、女科疾病等难言之隐,人家不好意思,或者不愿意讲出来,你问不清楚,你问不明白,怎么诊断?

  古代,医生帮女性号脉,讲究男女有别,医生看不到本人,同样更不能有肌肤之亲,所以会在病人手腕上蒙一块纱巾或者丝绸。虽然看不到本人,但是通过隔锦诊脉,仍然能够得到真实的诊断结果。

  我们希望中医能够回归到汉代以前的古法中医,把切脉放在首位。因为脉无法作假,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石,没有这块基石,后面的治疗可能会有偏激,可能对医生和病人都会产生负面结果。

  虽然每个人的脉象情况都不一样,但是每个医生诊断同一个病人的结论应该是唯一的。有了这个唯一的结果,从而我们调脉就可以找到方向,找准靶子,一击命中。

  我们在调脉的方法上面,用方不会超过十余味药,用针不超过五根针。传统方用药都很精炼。就像练武之人,如果要用300招才能把人打趴下,医生要用几十味药才能把这个病治好,病人的脾胃就会受到损伤,谓之药伤症。你用三五味药、七八味药就可以解决问题,方为正道。此其一。

  其二,现在有人说中药质量得不到保证,因为大多是人工种植,这也是谬论。李时珍为什么会写《本草纲目》?本身就是为了中药种植用的,而且在《本草纲目》之前,宋代已经有中药的种植。你想想看,如果人口超过5000万的话,野生的药草是达不到这种量的。所以现在市面上的中药都是种植的,但种植要严格按照规范,不能投机取巧。中药的种植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种植过程、加工过程当中不能投机取巧。如果投机取巧,这个中药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这是一个普遍的认知上面的偏差。

  我个人感觉,我们很多人对中医的认知远远低于古人的水平,中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实践产物,不是说现在我们科学发达了,你的认知就提高。所以我说,脉诊是中医的精髓,是国粹。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就要回归传统,做师承。

1962年2月,左起:钱世华、陈桂玲、刘玉炎与张仲樑诊疗带教。照片由钱世华提供。.jpg

  1962年2月,左起:钱世华、陈桂玲、刘玉炎与张仲梁(右一)诊疗带教。照片由钱世华提供。

  【历史现场】

7a7b5e893eb83ca023e3d79317431c3.jpg

  1959年春节师生合影。中坐者为张仲梁,后排左二为张墨篁大伯张晓初,二排右一为张墨篁大姑妈张绍文。

  36岁开始学习中医的张墨篁,之后到了北京跟随表哥学习中医。

  张墨篁介绍说:这之前,中医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虽然家中的好多亲戚都是学中医的。在我36岁有了后代后,我父亲就跟我谈,说你现在已经成家立业,而且有了下一代,我们张家世代以医立命,父亲给我原原本本地讲了我们的家世,并建议我去尝试、去学习中医。

  刚开始经过五个月的学习,我才慢慢地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就这样子,我坚持了两年多时间,背诵了经络、四汤歌、中药味性等中医基础知识,并一直跟着叔爷爷学临床。之后又跟着祖父的弟子陶崑老先生研习灸法,又陆续地跟着祖父的弟子们学习了中医外科,中医儿科,针灸等中医学科呢。

  中医传承有利于大健康

APR_8992.jpg

【口述内容】

  我讲的师承是徒弟跟着老师,24小时不离开,这样子才能带出好的中医来。如果像现在的院校教育,下课后老师各回各家,学生就像放鸭子,也不认认真真地去搞临床,离能看病还有一段距离。最重要的是把地基打牢,比如中医诊断最重要的就是脉诊,我要求我的学生首先是号脉,不要望闻问。号完脉,你要能够跟患者讲清楚患者是什么问题,要从患者的体感来印证。如果不是,或者患者不承认,可以拿西医报告来印证。只要你手上的活过硬,根本不要担心患者的质疑。

  漫长的农业社会在手艺人身上留下一些封闭性的习惯,就是不愿意把好的东西传给外姓人,或传给外面人,导致中医诊断标准化没有办法去形成。都是父传子,子再传子,中医也一样,方圆一百里两百里就是我家。但是你要知道现在地球都是一个村了,我们叫地球村了,大家都是一个村的人,你有什么不能传的?如果你的子孙不是这块料,你传给那些有悟性,又勤奋好学的弟子不好吗?这样子不就传承下来了吗?所以我们要打破中医只能传本家族群的这种现象,我们要打破这种观点,什么都传,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只要他有这方面的悟性,都可以传,传了以后影响力就会大增。我们这一代人要谈大数据,我教了十万个人,每个人看三个人,我就是30万个门诊量,这个就是最典型的大数据,有利于我们国家的大健康。

  虽然现在中草药贵了,但从根本上来说,中草药还是具备简廉便验的效用,这对我们整体的医疗费用是一个大幅的压缩。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不管是从效率、经济方面去考量,还是后面的并发症、后遗症,与其他医学门类相比,中医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表现之一:中医把好多病症分得非常细。比如湿气,是寒湿,还是热湿,还是不寒不热的湿,处理方法完全不同。西医会这样吗?不会。所以中医更个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在古时候都是奢侈品。一个普通人家要看诊,要去请先生,有的拿一两银子、二两银子才能把先生请来,你要知道过去的一两银子、二两银子是不得了的钱。如果一个大夫没有一定的水平,他敢挂牌行医?那都是有本事的。

  系统表现之二:中医是全科大夫,好多中医院都是分科的,这是现在的做法。中医大夫被人请去,什么毛病,患者有时讲不清楚。我祖父张仲梁曾经遇过,他是个内科大夫,去了以后发现这个孕妇难产,那就得做接生婆。那没办法,救命重要。你说你分科,我这个不会,在过去是不现实的。骨伤科、内外妇儿、针灸、推拿,没有分科的,只是在某一方面比较拔尖。人家就会针对你拔尖这个项目特地来找你,但是你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就像我们现在急救,你说我一个中医大夫,我人工呼吸都不会做,我心脏按压我都不会做,那你也不行,你也不合格,你最起码得会做。

  由此来看,中医是是临床的科学,是生活的科学。中医大夫,社会上方方面面都得接触,因为你要找到患者的喜切入话题,患者才能完全放松下来,这时候再号脉就很真实。如果他一直处于很紧张的状态,号脉就会有偏差。所以说,学习中医要下苦功,德行要好,手艺要过硬,这样学习的时间就很长。

  我们一直想把中医学习的时长尽量缩短,这也是中医诊断标准化的初衷。我带过一个学生是博士后,他在大学里面呆了11年,所有中医的经典,倒背如流。然而却不会看病。 我加强对他的实操训练,十个月他就得心应手。一是出于他的确悟性比较高。二是因为他的底子打得好。

  中医要回归传统、要传承,这对全民大健康来讲是个利好。现在,许多人练太极、练易筋经、练八段锦、练五禽戏、练导引术,这些都属于中医养生的范畴。以前老百姓生活条件不允许,现在有条件如火如荼地开展了,真是太好了,而且不花费国家财力。新时期,中医能不能再上个台阶?如何应对老龄化?这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历史现场】

  张墨篁介绍说:中医更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比如,西医治疗肿瘤,相当于把一棵树上的果子摘掉,但肿瘤再生的土壤还在。中医是把整棵树拔掉,肿瘤生长的整个环境就没有了,这是中医的理念,在哲学范畴里,中医是具有整体观的。比如好多人胃痛,有的中医大夫却去治肝,要知道肝气犯胃的,肝与胃好比自行车上的链条,环环相扣,治肝是为了治胃。

 

  【采集时间】2024年7月29日下午

  【采集地点】南京市中山南路219号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医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9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