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生菜可以创造多少价值?
在浙江,全省大棚亩均产出水平在9600元。而在平湖市广陈镇的“山塘共富大棚”,这个数字则是6万元,且每300克活体生菜售价达19.8元。
【在现场】
1月9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广陈镇山塘村的“山塘共富大棚”,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温室世界。
青翠欲滴的罗莎绿(生菜的一种)、芝麻菜等分区平铺生长在种植板上。板下流动的则是精准配制的营养液,能提供蔬菜生长所需的所有营养。5000多平方米的大棚内看不到人的身影,温度、湿度、光照、风向、风速等数据都能在管理者李開的手机上一目了然。
在A2—11和12区之间,有3台传感器正在实时采集数据。
“上面一台采集光数据,下面两台分别采集温度和湿度数据。”李開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拿昨天来说,中午11点,太阳照射下的温度达到30℃,顶窗、侧窗就会自动打开、调节,使得室内温度保持在27℃到28℃。下午2点半以后,太阳照射开始减弱,系统感知到温度低于25℃,这些窗就会自动关闭,室内始终保持恒温。就算我休息了,系统还是全天候运行。”
这个大棚由山塘村经济合作社投资建设,由李開所在的浙江后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数字化运维。
后稷公司的数字农业工厂,入选了浙江省“2024年数字农业工厂名单”,拥有国内领先的设施农业智能管理系统——AIPaaS系统(Agriculture Intelligence PaaS 设施农业智慧种植系统)。这款自主研发的“智慧大脑”,涵盖了20余亿条农业种植数据,不仅凝结了专家院士的研究成果,也体现了老农人的经验智慧。当然,“山塘共富大棚”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该系统能自动判断蔬菜生长状态,并预判采收时间,进行AI识别。“数据越多,‘大脑’就越聪明,种植培育的准确率就越高。我们在上海廊下、广陈龙萌村也分别设有工厂,数据可以共享,也可以将模式输出到其他城市,实现‘数据变现’。”李開表示,有了这个“智慧大脑”的数据支撑,“种植小白”都能变成“懂行专家”。
“山塘共富大棚”依托AIPaaS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AI种植模型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进行全程智能化控制,人工光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的种植模式不仅实现节水90%、节肥77%、节药100%,生产的高品质蔬菜“零农残”“零重金属残”且富含营养,而且相比传统陆地栽培,产量提高5倍、产能提高7倍,每亩年产值可达6万元。
“一茬生菜从播种到出货只要55天,一年能够生产6到7茬。而传统的生长周期是80天左右,全年只能生产2茬。单株生菜的重量也很可观,传统的在180克到200克之间,而我们的平均在270克,最重的达到327克。”李開表示,该大棚自去年11月投入运营以来,已采收1茬,收获了20吨生菜。所产菜品全部供应亚太国际蔬菜有限公司,并通过该公司配送网络进入长三角地区的高端商超和国际餐饮连锁店。
按照“保底收入+营收分成”的合作模式,大棚预计年营收60万元以上,也将直接给山塘村集体带来30万元的增收。
【微观察】
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大棚不再是简单的保护农作物免受风雨侵袭的工具,而已发展成为一种高效、环保、盈利性强的现代农业模式,引领着农业生产模式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李開告诉记者,今年将进行排茬生产,“以订单为主,时间可以倒推,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都由系统精准管控,按规律出货。”
也许,“数据革命”只是手段,深刻理解农业产业化运行逻辑,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