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首页>地方频道>扬州>民生

“治城先治水”彰显扬州城建民生情怀

  “千年古城江苏扬州,本着‘治城先治水’的理念,通过清水活水工程和恢复土地自身蓄水功能,大大改善了过去一遇大雨主城区就内涝严重的情况……”8月8日,央视新闻联播以《江苏扬州:治城先治水活水流起来》报道了扬州“清水活水工程”以及打造“不淹不涝城市”的经验和成果。经过5年努力,扬州“治城先治水”取得决定性胜利,主城区实现活水全覆盖。

  “治城先治水”:

  全城共识,顺应民心所向

  水是城市之源,更是扬州城市的发兴之源。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扬州的水管理,特别是城区水管理留下了不少欠账。硬化面积增多、径流加大,加之老河道填埋较多,城区水系打乱,河道自然排蓄能力削弱,地下管网建设不到位,强排能力不足;城区主干河道补水不足,流动不畅,水生态遭受到严重破坏……这些问题,成为城市发展之患,百姓心头之痛。

  2010年7月,一场暴雨来袭,金湾路、西区大润发、完美路等处一片汪洋,网友争晒“水漫扬城”的照片,并戏称“到扬州来看海”。

  水患不除,扬城不安。扬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调研,形成共识:水,是城市最基础的设施,是扬城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必须把“治城先治水”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并且明确“外防、内排、活水、治淮”八个字的治水方略。

  2011年,把扬州建成“不淹不涝城市”第一次写进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幸福工程“1号文件”。随后,每年的“1号文件”都把“治水”摆在民生实事工程重中之重的位置,全面启动“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全面启动“清水活水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将洪水挡在城外,把积水排出城去,把活水引进城里,把雨水蓄积下来,把污水整治干净。

  “清水活水”:

  疏通城市脉络,让水活起来

  “扬州城区北高南低,历史原因造成不少河道水系断头,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沟通水系,引入活水。”扬州市水利局副局长俞长健介绍。新城河是城市西区的主干河道,加上念四河等5条支流,6条河道全被列入市区必须整治的“8条黑臭河道”之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流量不够,不能满足正常的生态用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扬州城区的源头活水——高邮湖、邵伯湖水进入扬城,首先要通过扬州闸引进活水进入古运河,再通过黄金坝闸和便益门闸引流进入瘦西湖,然后,通过地下顶管至平山堂泵站上输至沿山河,最后经沿山河各闸站送达宝带河、新城河和赵家支沟,实现古运河以西主城区90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长140公里的35条河流活水全覆盖。

  去年,扬州闸、黄金坝闸和平山堂泵站等重要节点工程陆续开工,2015年相继建成,标志着市区“清水活水”工程取得决定性进展。

  “开闸、通水!”今年6月30日,蜀冈西峰脚下的平山堂取水泵站试通水,清澈的瘦西湖水首次流进了沿山河,首次实现瘦西湖水系与西部水系的“牵手”。这意味着较短时间内,可将污水区域河道换水一遍,扬州主城区活水成功实现全覆盖。

  “新城河终于变清了。”在新城河附近居住多年的市民向先生和邻居高先生,走在整治后的新城河边,由衷发出感慨。

  “不淹不涝”:

  既是民心工程,又是良心工程

  今年6月主汛期,扬州连续3场大雨,城区无积水;7月、8月暴雨接连不断,其中8月的一天,几小时内主城区降雨量达138毫米,创下今年以来最大日降雨纪录,市防汛防旱指挥部的记录是:1965年以来8月份最大的一场降雨。水利部门深有感触地说,那一天相当于14个瘦西湖的水量一下倾倒扬城,如果没有近年来大力推行的“不淹不涝”建设工程,后果将不堪设想。

  积水扰民、雨水漫城,是近年来困扰全国各地的大难题。水患如何治?2010年,经历大暴雨之患的扬州人拉开建设“不淹不涝城市”的“帷幕”。

  扬州组织编制《建设“不淹不涝”城市行动方案》,提出逐步完善市区排涝设施,基本建立主次干道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提高新建道路排涝标准的工作目标。市、区两级以主要积水路段整治为突破口,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50多个积水点整治工程,完成总投资6.5亿元。

  数年坚持,将功夫花在看不见的“地下”,这样做值不值?2012年11月,扬州市委主要领导负责人在《做客中央台》栏目给出答案:城市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做好城市下水道,虽然大家看不见,却是民心工程和良心工程。

  5月16日,《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现场,课题牵头人、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谈到“宜居扬州”,给出一个令人吃惊的指标——在2014年度,扬州排水管道密度指数位居全国前列。“不淹不涝”城市打造,已成为宜居扬州的重要加分点。

  原标题: “治城先治水”彰显扬州城建民生情怀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17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