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杨梦倩
随着冷空气来临,我市气温持续走低。电热毯、暖宝宝、热水袋等“取暖神器”开始大展身手,为市民带来融融暖意。
然而,大家千万要注意,“神器”使用不当会成为“凶器”,悄无声息的低温烫伤风险不容小觑。
低温烫伤容易被忽视
每当天气变冷,椒江的陈女士就喜欢热水泡脚。前些天,她感觉走路使不上劲儿,仔细一看,脚背脚踝都出现了红肿和小水泡。
这是怎么回事?陈女士赶紧去了医院。这才知道,她这毛病竟然是泡脚“泡出来的”。
“陈女士是糖尿病患者,身体受高血糖影响,皮肤对温度不太敏感,神经末梢感觉迟钝,血液循环差,很容易在泡脚时发生低温烫伤。加上免疫功能下降,伤口愈合会比较缓慢。”台州医院烧伤科主治医师傅建剑告诉记者,每到秋冬季节,因使用暖宝宝、热水袋、艾灸贴等物品,以及泡脚导致低温烫伤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
普通烫伤,通常是在高温气体、火焰、开水等接触下造成的,通常显而易见,也容易让人察觉和躲避。而低温烫伤类似“温水煮青蛙”,热源温度不太高,创面疼痛感不明显,多数仅在皮肤上出现小片状红肿、水疱、脱皮或者皮肤变白的现象,容易被忽视。
但是,低温烫伤带来的伤害并不比高温烫伤小。“低温烫伤发生初期,触及的只是人体表皮,如果及时撤离热源,损伤完全可控。由于温度并不高,大多数人会逐渐适应,时间一长,可能会伤及真皮层及皮下组织,造成严重的皮肤损伤。”傅建剑表示,如不及时处理,容易造成伤口溃烂,愈合困难,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烫伤后要科学处理
傅建剑强调,若不慎发生低温烫伤,应牢记烫伤五字诀“冲脱泡盖送”。
首先,立即用冷水冲洗烫伤部位15至30分钟,以降低伤口温度、减少热量的吸收、缓解疼痛,减少进一步损伤。不要使用冰块对伤口直接进行降温处理,容易出现冻伤。
在经过充分冲洗后,小心脱去衣物,如果伤口与衣物粘在一起,可以用剪刀剪开衣服,切记不可强行剥除衣物,以保证烫伤处水泡完整。
接着是“泡”。如果还感觉创面疼痛,可继续浸泡在冷水中半小时。然后充分降温处理后,再拿干净的湿毛巾或湿纱布等,覆盖伤口。最后,尽快送往医院就诊。
“烫伤根据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一度、浅二度、深二度、三度。低温烫伤可能导致浅度烫伤,也可能造成深度烫伤,大家很难分辨,最好及时送往医院治疗,不要耽误治疗时机。”傅建剑说。
如何预防低温烫伤?傅建剑介绍,人体烫伤的阈值是44℃,冬季常见取暖物品如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等,温度大多在45℃到60℃之间,都容易造成低温烫伤,使用时要谨慎。例如,在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时,温度不宜设置过高,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外面裹上毛巾或者隔着衣服使用,还有不能长时间接触,一旦出现红肿、红斑等异常现象,立即停用。
缺乏危险警觉的儿童,老年人群,患有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慢性疾病的人,长期卧床的人群,过度熟睡以及因醉酒意识不清的人,都是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在使用取暖物品时更需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