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强化线索核查、案件侦办、专项整治
南通警方“三驾马车”深化扫黑除恶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南通市公安局以线索核查、案件侦办、专项整治“三驾马车”为抓手,对黑恶势力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推动平安南通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截至目前,南通警方共侦办涉黑犯罪组织9个、恶势力犯罪集团47个,破获九类黑恶犯罪案件2069起,对涉案的4588名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移送起诉3565人,查封扣押冻结黑恶犯罪资产26.03亿元,组织开展的“大恳谈、大回访、大督查”系列活动荣获市改革发展创新创优一等奖。专项行动带动全市刑事警情、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0.4%和20.3%。
强化线索核查
专班推进“清仓见底”
前不久,核查单位根据一条举报陈某涉黑涉恶的线索,查破一起个案。市公安局扫黑办线索核查组在审核核查结果时发现疑点,经细致走访调查,最终挖出陈某涉恶犯罪集团,查明开设赌场犯罪36场次、聚众斗殴案两起、寻衅滋事案4起、敲诈勒索案1起、故意伤害案1起。
“确保每条线索结论准确,彻查见底。”市公安局扫黑办线索核查组负责人说,经前期宣传发动,涉黑涉恶举报线索大幅增加,工作异常繁杂,他们严格按照“线索清仓”要求,分类制定了业务警种、基层所队、监管场所等排查工作要点和规范指南,强化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核查专班力量建设,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开展线索接收、研判、串并、审核等工作,尤其是对重点疑难复杂线索开展复查复核,有效推动线索核查办理,相关做法被江苏省公安厅扫黑办推广。其间,全市公安机关共核查办结线索4464条,办结率达93.8%,根据线索破获案件158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32名。
为了确保核查质量,市公安局还严格落实线索核查公检法“三长”审核、集体通案等制度,同时组织开展“回访、督导、问效”活动。截至目前,市公安局对60多条重点线索进行提级核查,市级公检法“三长”会商线索35条,全市实名举报线索回访率达100%。
强化案件侦办
全力查清犯罪事实
5月8日至11日,市公安局接连发布通告,公开有奖征集多名已到案犯罪嫌疑人的涉黑涉恶违法犯罪线索。这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南通警方首次公开征集到案犯罪嫌疑人的违法犯罪线索,深挖余罪。
“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全力突破重点案件。”市公安局扫黑办负责人介绍说,针对当前侦办的黑恶犯罪案件时间跨度长、作案手段隐蔽、攻坚难度大、深挖彻查难等特点,南通警方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组建11支扫黑除恶专业队,对目前侦办的9起涉黑案件和47起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件均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专案组,逐案研究深挖彻查举措,与此同时,市、县两级公安机关综合采取提级侦办、指定管辖、异地用警、有奖征集等措施,全力查清犯罪事实,期间共打掉团伙27个,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188名,破案216起。
此外,按照逃犯清零目标要求,全市公安机关综合运用外出追捕和上门劝投等措施,对公安部督捕的本地26名黑恶在逃人员积极开展追逃攻坚,先后抓获23人,另有5名潜逃境外人员落网。
强化专项整治
巩固提升斗争成果
今年3月24日,市公安局对全市9个“套路贷”团伙案件进行挂牌督办,由县级公安机关“一把手”担任专案组组长,集中优势力量办案,确保实行全链条打击。这是南通市警方开展套路贷等非法金融犯罪活动专项治理的一个剪影。
市公安局扫黑办负责人介绍说,紧盯信息网络、非法金融等重点领域,南通市公安机关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专门出台工作规范,对接报的相关警情和群众举报线索开展“回头看”,同时落实合成侦查、挂牌督办机制,开展全链条打击。专项治理开展以来,全市警方共侦办涉网九类黑恶犯罪案件59起,打掉“套路贷”犯罪团伙69个,抓获犯罪嫌疑人455名,破获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案件325起,查扣资产4.34亿余元。
对软暴力、征地拆迁、小额信贷、水产品养殖交易、工程建设、渣土、交通运输、插手民间纠纷、传统黄赌毒等突出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市公安局严格按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任务清单要求,强化协作联动,对发现的行业监管漏洞,及时通报同级行业主管部门,推动落实源头治理措施。截至目前,共向市场管理、住建、城管等18家单位发送公安提示函140份。
两年多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促进了南通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的改善,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在省委政法委组织的第三方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中,南通公众安全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深入开展‘六清’行动,努力拿出合格成绩单,确保清彻底、清到底、清干净,确保打赢扫黑除恶决胜战。”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张轩说,今年是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之年。南通公安将坚决按照上级部署要求,聚焦深挖根治、长效常治,对照“线索清仓”“逃犯清零”“案件清结”“伞网清除”“黑财清底”“行业清源”要求,不断强化线索核查、案件侦办、打财断血、综合治理、机制建设等工作,确保专项斗争取得全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拓“强富美高”实践新境界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记者 张亮 通讯员 苏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