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文化热点

这四句诗,记录苏轼和江苏的一世情缘

  苏轼和江苏有着深切的渊源,他担任过徐州、扬州的地方官,最后在常州辞世。由北向南,雪泥鸿爪,苏轼写于江苏的诗词名句,讲述着他和这片土地的情缘。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40岁的苏轼被任命为徐州知州,上任不久,他就遇到了一场罕见的水灾。城外河水暴涨,洪水肆虐,苏轼脱去官服,脚蹬草鞋,吃住都在城头之上,日夜巡查,指挥军民分头堵水。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到十月初五,“洪魔”终于退去,徐州在苏轼的指挥下安然脱险。

  第二年,苏轼考虑到徐州东门是防洪要冲,决定在东门之上建造一座高大楼阁,涂上黄土,取名为黄楼。黄楼竣工之日,他写下了《九日黄楼作》,其中的“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等诗句是此次抗洪的生动记录。苏轼在徐州任职期间,还写有《放鹤亭记》《快哉此风赋》。为了纪念苏轼,徐州人尊称他为“苏徐州”。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北宋元祐七年(1092),苏轼被任命为扬州知州,在任时间很短,不到半年,但他对扬州很熟悉,此前已多次来过。

  大明寺内,有苏轼恩师欧阳修所建平山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元丰二年(1079),扬州知州鲜于侁设宴于平山堂款待路过扬州的苏轼。触景生情,苏轼回忆起老师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写下著名的《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蕴含着自己对岁月蹉跎、人生如梦的慨叹。在担任扬州知州后,苏轼又在大明寺内、平山堂北建谷林堂,以纪念老师欧阳修。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苏轼喜欢美食,也喜品茗。北宋熙宁七年(1074)春,他来到无锡,登上惠山,眺望太湖,品尝用惠山水烹制的贡茶“小龙团”,不觉心情舒畅,写下流传千古的《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诗中的“小团月”并非指天上的月亮,而是贡茶“小龙团”,产自福建的一种形如圆月的茶饼。苏学士流连于风景旖旎的江南山川,突然看到无锡的“二泉”,便带着形同天上明月的“小龙团”,汲取了人间最美的泉水,来烹制这沁人心脾的清冽香茗。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常州是苏轼的终老之处。苏轼一生十一次到过常州

  北宋熙宁六年(1073)春,杭州通判苏轼前往润州出差,路过常州东郊,夜宿通济桥下,写下“旅愁诗”《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诗中浸润的,是他的羁旅乡愁。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被贬谪到海南已经4年的苏东坡迎来了朝廷大赦,他选择了常州作为终老之地。好友钱世雄为他借得常州城内顾塘桥畔孙氏旧馆,让他栖身。六月十四日,苏轼由润州抵达常州。《邵氏闻见录》载:“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着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东坡顾座客曰:‘莫看杀轼否?’”常州万人空巷,人们竞相欢迎这位偶像级的大文豪。

  仅仅一个多月后的七月廿八日,苏轼在孙氏馆病逝。消息传出,“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3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