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口述历史

孙月口述历史——四两拨千斤,全为患者计

 

  【个人简介】

  孙月,1941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州苏城镇,外祖父为清代四大名医叶天士后裔。1959年,参加南京市中医院中医学习班,师从随建屏、沈济时、谢昌仁、张济群、彭慕贤、姚伯藩等名师。

  从医37年,一直以轻巧灵验医术治病救人。擅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治疗慢性咳嗽、咳喘、糖尿病并发症的调理,慢性肾炎、胃肠疾病调理方面有一定的建树。在遣方用药上,如用当归四逆汤治疗雷诺现象,大黄牡丹汤加味治疗阑尾炎穿孔形成的包裹性腹膜炎,疗效显著。撰写总结临床经验体会论文5篇,先后在省、市中医药杂志刊登,被南京中医药大学聘为副教授。

  【口述历史】

  我外公是很有名气的中医,据说他是清代四大名医叶天士的后代。我的亲戚从事中医的大约有二十几个人,像表哥、舅舅、姨母等都是中医。1959年南京市中医院办中医班,我来应试,就走上中医的道路。当时我表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上中医进修班,学了两年后,他分配到河北保定中医学院当老师,主讲《内经》。

孙月,摄于1962年

孙月,摄于1996年

  在我表哥的建议下,我来南京学习中医。中医班一开始有八十几个人,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到毕业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我们学习的方式就是上午跟师抄方,下午上课,课程为中医基础课,学古文、中医学概论,然后就是进入到《黄帝内经》、《伤寒金匮》的学习,临床阶段学习的是中医内、妇、儿科及西药内科学。

  跟师抄方的时候,我跟的老师主要有沈济时、谢昌仁、张济群等主任。学针灸的时候主要跟彭慕贤主任,一师带一徒。当时还有广州军区高级西医学习中医班,大约也有40几个人,在我们中医院学习,和我们一起上课,上大课。我们也同时学西医内科学,由院长、主任讲课。

  随建屏老师当我们的班主任。随老师经常跟我们讲: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要我们努力挖掘,加以提高,发扬光大。他又特别讲到,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很重视我们这中医的继承发扬,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中医政策。那个时候我们朦朦胧胧,还不太不懂。

1966年,孙月在南京市中医院飞虹桥旁留影

1969年,孙月在南京市中医院飞虹桥上留影

  我跟的老师一般都是主任级的老师,他们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特点。但是总的来讲,我们市中医院的医生都是属于金陵医派的这一派,他们用药都有特点,就是用量轻,我们中医院开出去的方子用量很轻,一般不超过12味药。

  我们老师经常讲,治病是四两拨千斤,不要用大量的方子。我的老师沈济时用药偏温一点,因为中医的地域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用药也不一样。1949年以前,我的老师在南京下关一带行医,比较有名气的。那时,下关这一带大多是逃难、逃荒过来的,他们干的都是体力劳动。比如,码头上、轮船上,这个扛大包的搬运工,他们受寒、受雨比较多,所以体质偏寒,沈济时老师为他们就多用一些偏温的药。我记得老师特别擅长治疗头疼、发热这些。像现在一些要打吊水的病,过去是不挂水的,就用一种汤吴茱萸汤加味治疗。沈济时老师用的药效果很好,一般的病人吃两副药就行了,烧也退掉了,头也不疼了,也不咳嗽,这个给我印象很深。

  另外,我也跟过谢昌仁主任,他用的加味温胆汤,治疗胃病效果很好。濮青宇副院长在治疗胃病的时候,有一个独特的点,他用的药握在手上只有这一点点,重量可能只有一至三钱,四样药都一点,但是治疗效果就是好。对于虚寒的病人,濮青宇老师用黄芪健中汤药效果也很好。当然,跟在濮青宇老师后面抄方,他把这种汤药名一报,你要马上写下来,如果发现一个错,他立刻对你甩脸色,我们有点受不了,所以跟他抄方要把药名、方子背的相当熟,他报到哪个方子你马上就要写出来。像现在,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同学出来,方剂往往还不熟悉,而那个时候,我们每天早上都要背,一定要背的很熟。濮青宇老师治喉科效果也很好。

  我还记得我们的姚伯藩主任曾经治疗一个病人:病人整个眼睛出血,看上去很可怕。姚主任只用了四样药,菊花、红花、丹参、甘草,而且菊花用三朵,份量轻的不得了,效果也很好。

1969年,孙月在南京市中医院大门(现中国科举博物馆主建筑明远楼)前留影

  虽然我现在八十多岁,但我记得清楚,在他们影响之下,我们用药也一直是这样。我们金陵医派用药轻巧灵验,就是药物轻,用药巧,而且很灵光,有效用,所以一直延用到我退休,我都喜欢这样。

  我们理疗科一个医生,他是两手指头疼痛且变白,有时发红,这个是典型的肢端动脉痉挛,又称雷诺氏现象,我给他开的以当归四逆汤为主的一副药吃了一个月,后来他好了,类风湿好了,手指头也正常了,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复发。像我们化验室刘医生的表哥,他患间质性肺炎,是由于病毒病变引起的一种肺炎,比较难治,我给他治疗蛮好的。另外,像我们骨科李主任介绍的一个病人,是原来在夫子庙地下商场做生意的,他一到夜里面就喘的厉害,不能平睡。我一看病人,是典型的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我们用了平喘利血的中药,减轻她的心衰,哮喘也就好多了。

蔡寅寿、孙月与儿子蔡智(左)合影

  【历史现场】

  文革期间,孙月在西北山区进行医疗服务。有一个来自山区的患者,得了阑尾炎找到孙月。

  孙月介绍说:因为当时农民没有劳保,也没有医保,尤其是山区农民很苦,舍不得来看病,等到他来看病,我一摸,右下腹部有一个包块,有鸭蛋大。他这个明显是阑尾穿孔形成的包裹性的腹膜炎,我用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红花、蒲公英等一些药治理,服了三剂以后他明显退热,腹痛减少,后来再吃几副药,包块都消掉了。所以我觉得用药不在乎量大,而是用药要轻巧要灵验。

  【采集时间】2024年8月10日上午

  【采集地点】金陵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医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21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