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

首页>地方频道>嘉兴>要闻

2025年度嘉兴民生实事诞生记

昨天上午,市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嘉兴大剧院举行。会场内,气氛庄重而热烈。参会的374位人大代表神情肃穆,手握承载着民意与期盼的表决票,依次走向票箱,投下神圣的一票。

“2025年度嘉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得票情况:教育助学项目赞成371票、医疗卫生项目赞成368票、关爱儿童项目赞成374票、交通出行项目赞成372票……”最终,10个民生实事项目、31个子任务在人大代表的庄严票决中尘埃落定,涉及教育、医疗、交通、养老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件件惠民暖心,令人期待。

一张表决票,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载着民主。这是嘉兴市连续第9年通过人大代表票决确定民生实事,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一次民心大考。十大民生实事项目的出炉,可谓民意满满。

民生实事项目是如何产生的?候选项目是如何编制的?群众建议征集是如何进行的?历时5个多月,记者跟踪、追寻、挖掘民生实事产生背后的故事,深切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浓浓为民情怀。

以“民声”定“民生”

2512条建议的汇聚

“我的建议竟入选了新一年嘉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真不可思议!”昨天中午,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刚一出炉,市民周宝昌就第一时间拿起手机查看,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去年在“中国嘉兴”官方门户网站留言区填写的“为重点人群免费开展结直肠癌筛查”的建议,成为今年嘉兴要全力干的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周宝昌70岁的父亲,去年在结直肠癌筛查中发现了肿瘤。因为发现及时,周宝昌的父亲不用开刀,在内镜下切除了肿瘤。父亲的经历,让周宝昌对“结直肠癌筛查”格外关注,得知被纳入今年的市政府民生实事,他一个劲地感叹道:“这是政府给百姓筑起的一道生命健康屏障。”

事关民生,无一不复。

去年12月,市政协委员芦苇岸又一次踏进市政府会议室,在2025年民生实事座谈会上畅所欲言。“停车位实在太少了,开着车总是在路上转圈找车位,花费的时间比办正事还长,情况能改变吗?机关企事业单位车位能否错时向市民开放?”芦苇岸坦言,这些都是日常履职中发现的问题,没想到在今年的民生实事“交通出行”项目里,果真有一条任务是“向社会免费开放机关事业单位错时共享车位1万个以上”,自己的建议能成为新一年的民生实事项目,也是对他自身履职的极大激励。

民生实事,源于民声,惠及民生。早在去年9月初,我市便启动了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征集工作。“门”一开,呼声就来。

“希望政府能加大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支持力度,让我们这些老年人上下楼更方便”“中小学生的营养午餐问题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希望能够进一步改善学生用餐体验”“政府要高度关注中心城区停车难、收费贵的问题,并分轻重缓急出台相关治理举措”……

走进嘉兴市政府督查室,至今可以看见办公桌上层层叠叠放着从全市各地征集上来的意见。细细翻阅,有部门提出关于养老服务、关爱儿童、食品安全提升等方面的意见稿;也有从村里寄来的有关拓宽村道、提升农村物流综合性服务站点的书信,字字句句都充满恳切之意。

去年以来,为更好倾听民意,嘉兴市政府创新思路、广开“言路”,不仅通过发布“市长公开信”的形式征集意见,还面向“两代表一委员”、各部门、村级组织和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李军市长还听取了嘉兴民生实事项目谋划情况汇报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谋划提出了“普惠性幼儿园免收代管费”“打造幸福河湖示范项目”等老百姓高度关心、切实有感的项目。

同时,线上线下征集渠道齐头并进。线上,群众可以在读嘉新闻客户端、中国嘉兴官方门户网站等媒体平台以及12345热线反馈;线下,征集活动先后9次走进“代表联络站”“民生议事堂”,面对面听取100多名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充分研究吸纳建议提案高频事项,切实将群众的急难愁盼纳入遴选范围。

以“民声”定“民生”。最终,经梳理,嘉兴市政府共收到2025年度嘉兴民生实事意见建议2512条,同比增长22.5%。

问需于民,问出的是百姓期盼,彰显的是政府民生情怀。“今年的群众参与度创了历史新高。”市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群众对民生实事征集的热心程度明显超过往年,大量意见建议令人眼前一亮,很多都找准了时下嘉兴老百姓生活中的痛点、难点、关注点,迫切需要找出解决方案。

在科学论证中做减法

“浓缩”至12个候选项目

今年元旦后,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认真研究吸纳的基础上,经过多轮比选、好中选优,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市委常委会审定,形成了12个候选项目、35个子任务。

从2512条建议“浓缩”至12个候选项目、35个子任务,是多轮沟通对接和专题调研、科学论证后的成果,是一道科学决策的减法题。

嘉兴如何听清“呼声”,推选高质量的民生实事“落地生根”?

——对标一流拉标杆,拿出“跳起来,摘桃子”的劲头。

“梳理意见过程中,最难的环节还是怎么从这么多建议中整理出最迫切、大家最需要、当年能见效的可行建议。”市政府督查室相关负责人表示,2512条民生建议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重合交叉,需要条分缕析、分类合并。

为此,嘉兴主动对标先进,拓思路、找差距,先后赴杭州、苏州等地学习考察车位共享、爱心暑托等先进经验,集中梳理省内各市和江苏、上海等地民生项目695个,学习借鉴创新做法,实地了解落实成效,增强项目谋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在全面高质量承接省定项目的基础上,嘉兴自觉拉高建设标准,奋勇争先。“就像幸福河湖项目,省里对我们的要求是完成幸福河湖农村水系整治70公里,而我们主动加压,在省定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幸福河湖示范项目7个’的目标。”嘉兴市水利局河湖农水中心主任张立岩表示,这也意味着,每个县(市、区)都要打造一个示范河湖,不远的将来,嘉兴人就能实现目之所及见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幸福实景。

——做好均衡共享的“标准化”与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的有机共融。

对于精炼和提升各种“建议呼声”,嘉兴既不是走流程做样子,也不是“胸脯一拍,照单全收”,而是主要聚焦缩小“三大差距”,把资源向农村、向“一老一小”、向特殊群体倾斜。

在2025年的候选项目子任务中,涉及农村的就有10个,占总数的28.6%;涉及“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的有16个,更是占到总数的45.7%。

“今年计划新建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1700个以上,其中建在农村的占大头,将达到1150个以上。”市发展改革委新能源处处长李晓春介绍,市发改委今年牵头负责公共充电桩项目,将在3A级景区村庄全覆盖的基础上提质扩面,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全力助推新能源汽车下乡。

——以群众满意为尺,提升百姓“感知度”与“幸福度”。

“就像去年的学生满意食堂项目,深受学生和家长好评,今年将继续扩面实施,力争所有食堂三年实现全面提质。”市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嘉兴优先安排群众评价好的续建项目、周边省市实施有成效的好项目、县(市、区)试点效果明显的优质项目,以盘活存量资源的形式,持续扩大项目惠及面,让群众享受“家门口”的便捷服务,真正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

“民”“政”共振

让项目落实到群众心坎上

一年一度的民生实事项目,是显示一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幸福感的风向标。

梳理今年的这些民生实事项目,其中既有“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等老百姓一直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有一些“新”意满满的项目,如为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改造提升人行横道、新增青年驿站等,满足市民的新需求、新期待;还有不少项目是对上一年民生实事项目的补充和升级,如开展游泳公益培训、更新加装住宅电梯、改造提升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等。一项项民生实事,蕴含的是跨越发展的速度、社会治理的温度、改善民生的精度。

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领单”、群众“验单”的“连环操作”,是嘉兴发展民生事业的“独门秘籍”之一。

“现场亲历票决过程,深切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倾听民声、汇聚民意的优势。”从会场走出,市人大代表杨士东依旧心潮澎湃,“通过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把‘百姓盼的’与‘政府干的’紧密融合,更广泛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相信我们的民生实事项目会办得越来越好。”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人民当家作主从来不是一句抽象的空话,当所有人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尽到自己的努力时,民主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当然,民生实事项目的出炉只是第一步,把实事办实办好才是票决的“终点”。

“落实”两字重千钧,既体现工作态度,也体现民生温度。嘉兴的民生实事项目,从来不只是纸上的蓝图,更是脚踏实地的行动。

今年年初,嘉兴新一年的民生实事工作动作频频:召开2025年第一场市政府民生实事推进会、首批群众体验团“探秘”民生实事现场……嘉兴以只争朝夕、实干争先的状态,扎实、加快推进新一年民生实事工作早部署、早落实、早见效。

“新一年还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让实事项目覆盖范围更广泛、内容更全面。”市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嘉兴将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让市民过得更幸福、更舒心,用为民办更多实事展示政府为民情怀,真正体现出“民生财政、节用裕民”的发展理念,让政府“过紧日子”,保障老百姓“过好日子”。

民生实事年年有,变的是项目,不变的是态度。站在新的起点上,嘉兴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这,就是嘉兴民生实事诞生背后的深层逻辑,也是这座城市砥砺前行、人民富足喜乐的民生密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9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