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要闻

南京师范大学“中华民族一家亲·云岭行”走进昆明

  日前,南京师范大学为期半月的“中华民族一家亲·云岭行”走进昆明暑期传播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团队在负责人金文茹的带领下,成员付志宇、武义壮、董紫怡、王峥瑜一行就“云南花灯发展现状”的调研课题,走访了相关馆、所、校等相关单位,专访了云南省级传承人李冬丽、昆明市级传承人李春丽,呈贡区老年大学花灯教学班教师王文、吕凤玉、邵金花以及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花灯专业老师畅云燕等多位专家,并与他们展开深入交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花灯戏的历史溯源、艺术特征、当代发展及民族文化融合现状展开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花灯”歌舞剧照

  首先,走访馆、所、院校梳理云南花灯戏系统溯源。团队通过走访云南省博物馆、呈贡区老年大学、龙街等地,结合文献与地方志,对云南花灯戏进行了系统溯源。花灯戏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节庆与社火表演,逐步发展为融合歌舞与戏剧情节的地方戏曲形式,吸收多民族文化元素,风格明快、生动,广受欢迎。云南省级传承人李冬丽介绍,云南花灯分布广泛,昆明、呈贡等地流派保留传统剧目,具浓郁的汉族风格;楚雄、红河等地则融合少数民族特色,展现民族文化交融。

右起:花灯歌舞表演者张艳红、省级传承人李冬丽、昆明市级传承人李春丽、实践团队负责人金文茹

  其次,对话专家掌握云南花灯戏“灯、歌、念、舞”艺术特色。通过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花灯专业老师畅云燕等专家深入交流了解到,云南花灯戏注重唱腔、念白与舞蹈的协调统一,尤其重视“崴步”这一标志性动作的表现,强调脚步与手势的默契配合,展现情感与动作的融合美感。此外,花灯戏还擅长运用扇子、手帕等道具,通过形体语言与细腻情感的表达,彰显高度的艺术表现力与舞台魅力。

昆明市呈贡区老年大学花灯教学班邵金花指导的花灯扇子舞蹈班子成员

  再次,调研花灯戏传播“困境”及“破局”新探索。专题走访云南省级、昆明市级传承人,共同探寻花灯戏传播“困境”及“破局”新思路。云南省级传承人李冬丽认为,相较于以往热闹非凡的演出环境,当下花灯戏的演出机会较少,呈贡地区的花灯活动多集中于春节、世界遗产日等重大节庆节点。即便有演出,也多以简短的小戏、花灯歌舞为主,真正完整的花灯“大戏”多在春节期间亮相,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花灯戏的持续传播和观众的深入了解。与此同时,人才流失问题也日益突出。王文老师认为,如今喜爱并愿意学习花灯戏的年轻人较少,传统技艺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邵金花介绍说,由于培养专业戏曲人才难度较大,目前呈贡老年大学花灯班主要以歌舞类花灯节目为主,真正具备戏曲表演能力的年轻人屈指可数,尽管如此,传承工作仍在有序推进——目前已成立专门表演花灯戏的班子,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凝聚了多方努力,展现出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

团队部分成员与石林彝族表演者合照

  第四、探讨花灯戏艺术的民族融合性。花灯戏艺术不仅是一种民间娱乐方式,它还是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承载着汉族与彝、白、回等少数民族之间深层次的文化交融与情感联系。通过走访和深入探讨,见证了云南地区多民族文化多元共融的独特生态。

  例如,大理地区的花灯,尤其以弥渡花灯最具代表性。这一地方戏曲形式最早由汉族花灯传入,当地白族群众在传承过程中将自身民间山歌、舞步等融入其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色彩的风格。弥渡花灯表演强调“跷步”动作,舞蹈性极强,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往往边唱边跳,十分贴近生活场景。在内容创作上,白族花灯常用家常语言,表达情感真实,注重乡土生活的展现,创作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如《十大姐》《弥渡山歌》等。例如,红河一带的彝族花灯则保留了很多传统彝族乐器和舞蹈元素。其表现:一是伴奏中加入彝族特色乐器——四弦;二是唱词中有时还会出现彝语词汇,语言幽默诙谐,表现出浓厚的民间气息和生活情趣。剧目中也融合了彝族传统节日文化和信仰内容,使整场演出不仅成为民族文化的传递载体,更成为体现民族融合的范本。正如邵金花老师概括的那样:“其实不光是彝族,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坚定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一家人,不管是彝族、回族、汉族,虽其民族文化各有分别,但于生活、工作等方面,我们早已是一家人。”

团队成员与参加火把节的少数民族表演者合影

  为更直观感受民族团结的风貌,实践团队在活动期间还专门参加了一次呈贡区洛龙村举办的火把节。活动中,彝族、白族、哈尼族等民族同胞身着盛装,展示服饰与歌舞,共庆传统佳节。夜晚,火把点燃,群众围舞欢唱,现场热烈祥和,展现出多民族共融共庆的团结图景。在云南这片多元共生的土地上,火把节早已成为促进民族交融、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平台,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真实写照。

  南师大昆明暑期传播实践活动在云南相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取得圆满成功。8月初,实践团队在整理走访、调研报告的同时,积极向社会宣传花灯文化,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向广大民众普及花灯戏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魅力及其在民族文化融合中的独特作用。团队不仅在云南走访期间利用赶集日、火把节等人流量大的场所向当地民众积极宣传花灯戏,还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一系列关于花灯戏艺术的短视频和图文资料,在彝族、白族等多民族聚居区建立文化对话空间,吸引了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南师大云南昆明暑期传播实践团合影

  通过对作为植根云南200余年的民间艺术专题调研,加深花灯戏以“灯·歌·舞”三位一体的独特形式承载着西南多民族的文化记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索、挖掘其跨地域传播与创新性转化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并通过未来“传统基因+现代表”的持续创新,让这盏文化明灯永远照亮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路。(图/董紫怡 武义壮)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88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