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首页>地方频道>苏州>人文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招生与就业“两旺”

给学生一技之长,提升高职高专教学核心素养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招生与就业“两旺”

     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工职院”),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武文强的名字,他是该校焊接专业的学生。2016年年末,学校的对外交流计划让他有机会在焊接品质精良的韩国学习。在那里动手实践多,而武文强一个不经意间的练习展示,让韩国的老师为之惊叹,决定以年薪5000万韩元留他在韩发展。他也由此成了学校的“网红”。

  武文强的故事只是常工职院学生受到市场青睐的一个缩影。每年该校都有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和计划,截至目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10多个国家116名外国留学生到常工职院留学,学校则每年定期选派本校学生赶赴韩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香港等境外展开研学交流。

  “行业、企业说学校和学生好,才是真的好。”常工职院党委书记袁洪志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的定位言简意赅。他表示,给学生一技之长,引导学生找到钻研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并深受企业喜爱,学校最为骄傲的事。

  “博闻强识”虽好,找到兴趣大门的钥匙更重要

  高考就像一把筛子,将基础教育较为适应的学生筛到全国重点高校、本科院校,而教学偏科严重或钝于思考而敏于实践又或学习之门还未完全打开的学生则被纳入高职教育大门。这些整体来说与本科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一定差距的高职学生怎么办呢?常工职院答案很明确:学校定位不同,培养方式各异。

  “高职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学术人才,而是希望将学生培养成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人才。既然‘博闻强识’的传统教学不合适学生,就推行以动手实践为先行的项目化课程改革。”袁洪志说。为此,从2007年开始,该校就推行改革试点,在真实或模拟的职业工作情境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手段,按“接受与分析任务、信息搜集与处理、任务决策与计划、任务实施与检查、结果讨论与评价、理论提升与拓展”六步法,引导学生通过协作方式,完成课内项目(入门项目、主导项目)和课外项目(自主项目、创新项目)。简而言之,就是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先做后学、边做边学,然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从现象问题引申到科学理论,由问题导入,探讨背后的原因与方法。解决‘听天书’式的枯燥教学,变枯燥为兴趣,诱导与辅导式教学并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设计者、常工程院副院长陈炳和告诉记者,“通过执行项目,并将过程性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知识应用、素质养成进行全面考量。”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项目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设计与要求,同样对老师的教学也有相应具体的考核。据介绍,常工职院的教师要求在转变职教观念、提升职教能力、完成单门课程项目化改造的基础上,校企合作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融入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将典型生产项目改造成教学项目,根据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凭借这套教学体制改革,常工职院斩获了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为高职高专院校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五对接”找到了契合的途径。

  教学课程透明化,照亮课堂教育的暗箱

  “以往老师领上教材去上课,期末递交一份试卷,就完成了工作任务。这一状态下,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学生对于核心知识点有没有掌握?其实这是个 ‘黑箱’。”袁洪志一语道破了各高校都存在的现实教学问题。

  而项目式教学的目标一旦得以确立,课程的效果评价也就有了相应目标。常工职院就在目标的实现路径上添加了一个环节——信息化监控手段,使教学课程透明化,照亮课堂教育的“黑箱”。

  信息化监控是一个平台,课程的教学现场反馈,学生的测验结果和评价信息,通过平台都能实时获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得到积分,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给教师打分,即便存在个别学生对老师有偏见的情况,但是通过对一个学期几十学时收集来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还是能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

  “这也是诊改的一个项目,常工职院先行先试,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实现高质量教学做出了榜样。”袁洪志表示,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更应该拥抱信息技术,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实现透明,提高高职的教学水平。

  人才集聚高职高专,凤凰自愿来此筑巢

  人才哪里都渴望,一所学校最关键、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师资。袁洪志心里有一本账:与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人才吸引力有一定的差距,学校的力量很难在这里实现突破。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加强产学研融合,这是常工职院解决“筑巢引凤”明智之选。

  在常工职院的校区,记者看到一栋崭新的地下工程中心大楼中放置着一台“大家伙”——一套价值两千多万的盾构机,这是上海城建集团与常工职院合作的项目。企业提供设备,学校培养专技学生与可研方案。今年刚刚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郁邦永博士便是这个项目的参与人之一,而他的到来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于常工职院与企业方面的紧密合作。

  无独有偶,来自东北的李书齐也是该校成功“引凤”的一名代表。“在这里我有更多的机会与资源做教育,而且教学与学术研究有平衡的机制。”李书齐告诉记者,她现在既承担着国家自然基金委的科研项目,又主带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对于一个刚刚入职不到一年的博士生,这样的机会是其他高校很难给予的。

  袁洪志给出了一组数据,常工职院通过大力引进高水平高学历人才,实现了集聚效应,2014年全校只有9个博士、正高职称教师19人,而现在博士生有近50个,正高职称的人数达到40个。人才集聚、师资结构优化的效果很快显现,学校科学研究有了改观。以往,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前瞻项目没有一项落到常工职院,在2017年这两个科研领域的项目都申请获批。

  常工职院院长吴访升感慨道:“如今,国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在研的科研项目全校有三个,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现在我们的底气足了,大家的自信心更高了。”

  可以说,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常工职院拼出了招生与就业“两旺”的局面,这也使该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汪宏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54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