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要闻

南师大当代“鸡公调”活态传承调研实践走进安徽

  7月上旬,南京师范大学当代“鸡公调”活态传承暑期实践团队在负责人付志宇的带领下,成员武义壮、金文茹、董紫怡、王峥瑜一行深入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木塔乡,对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鸡公调”的传承现状进行了专题探访,通过对当代“鸡公调”活态情况采集、对话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雨师老师、采访“文南词”及其省级传承人叶江红老师等相关调研,揭示了这个乡土剧种在时代浪潮下的艺术魅力以及面临的传承挑战。

非遗项目“鸡公调”的诞生地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木塔乡

  “鸡公调”是东至县木塔乡独特的一种戏曲艺术。于清末民初传入,是饶河戏腔与本地土语方言的衍生物,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唱腔高亢、响亮,节奏快并带有浓厚的尾音。现流行于木塔郑村及周边江西浮梁地区。主要是节庆之日,出谱及宗祠完工时的演出活动。“鸡公调”表演丰富多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容涉及到舞蹈、唱声、音乐、手工技艺、服饰美术等。它是以剧团为载体,以剧本为依托,以轻便自由为形式,蕴含着诸多要素的汉族民俗文化。

  据曹老师介绍,“鸡公调”之名,相传源于其唱腔如公鸡啼鸣般高亢激越。然而其艺术内涵远不止于此,实际融合了高亢与婉转的多样风格。伴奏以京胡、二胡、琵琶为主,形成独特韵味。为适应现代教学与传承需求,曹老师已着手将传统口耳相传的唱腔整理为统一乐谱,使其更具规范性与可读性。

南师大暑期实践团来到“鸡公调”发源地东至县木塔乡专题探访(右3为省级传承人曹雨师老师)

  这个扎根乡土的剧种曾历经劫波。六十年代中期后被迫中断演出,几近消亡。幸而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强,“鸡公调”迎来抢救性保护的曙光。作为省级传承人,曹雨师肩负起教授唱腔与伴奏技艺的重任。然而,缺乏专业剧团支撑、农村劳动强度大、演出报酬微薄等因素,导致学徒群体规模有限且集中于30至50岁年龄段。日常教学严重依赖录音资料,排练与教学常需依托临时演出任务才能勉强组织,人力与资金的匮乏成为常态。

对话“鸡公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雨师老师

曹雨师老师组织乐队为实践团做现场示范演奏

  在演出市场方面,“鸡公调”一年仅有十余场机会,或由政府邀请,或应社会单位之约。受众面狭窄与观众流失问题突出——数字娱乐的普及正不断挤压传统戏曲的生存空间。演出多以选段形式呈现,像《满堂服》(演绎“安史之乱”、“打金枝”等历史题材)这类需四十人阵容的大戏,因演员难以凑齐而近乎绝迹。

  团队在调研“鸡公调”的同时,也走访了东至县另一重要的省级非遗项目——“文南词”及其省级传承人叶江红老师。叶老师介绍,“文南词”以其唱腔委婉细腻、旋律优美流畅著称,音乐上融合了南北风格,演唱使用地道东至方言,是承载地方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伴奏乐器同样以胡琴、琵琶等丝竹为主,但风格更显柔美抒情。

  叶江红坦言,与“鸡公调”相似,“文南词”也面临专业表演团体缺失、年轻学徒难招、演出市场萎缩等共性难题。“方言是文南词的灵魂,但现在能讲地道方言、又愿意学戏的年轻人太少了,”叶老师不无担忧地表示。她也尝试创新,在保留经典剧目的同时,结合地方发展创作新段子,但核心的唱腔和方言表述是其坚守的底线。演出同样依赖节日、文化活动等契机,缺乏常态化舞台。

  鸡公调的高亢激越与文南词的婉转细腻,如同绽放在东至沃野上的艺术双生花,共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地域文化密码。它们的现状,清晰映射了众多乡土戏曲在现代性冲击和数字娱乐浪潮下的普遍困境:人才断层、市场萎缩、资金匮乏、固定舞台缺失。

实践团队还走访了东至县另一重要的省级非遗项目——“文南词”及其省级传承人叶江红老师(前排右2)

  然而,困境中也闪耀着希望之光。面对挑战,曹老师积极寻求“活态传承”之路。近年来,他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唱词,如庆祝建党百年、反映地方茶事活动等内容,尝试用传统唱腔承载现代主题。他坚定强调:“唱词内容可因时而变,但唱腔本体不可妥协,必须守住原有的韵味与结构。”

  曹雨师先生对唱腔本体的坚守与创新性编词,叶江红老师对方言艺术的执着守护与适度创新,都体现了民间艺人对文化根脉的深刻认同与守护智慧。他们因地制宜的“活态传承”实践,是传统艺术在当下寻求生机的可贵探索。

  在结束这次专题艺术探访活动时,曹雨师老师对实践团队全体成员深情表达:“守护好‘鸡公调’艺术本真,就是守护好东至乃至皖南地区不可复制的文化基因,这是一名真正艺术家必须地坚守!”(图/王峥瑜 董紫怡)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85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