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首页>地方频道>上海>文化

146件(组)作品亮相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逾七成首次与观众见面

  原标题:146件(组)作品亮相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逾七成首次与观众见面

  跨越千年,海上文脉一直传承创新

  古代上海是什么样子?前天在上海博物馆开幕的“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上,146件(组)遴选出的书画作品自三国时期到现当代,时间跨度逾千年,其中超过70%的作品首次亮相。“书画是传承中国文人思想和风骨的重要载体。”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表示,说到江南文化中的书画作品,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吴门画派。但从此次展览的这些书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作为江南文化的一脉,上海画派与吴门画派相互影响。据悉,“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将于8月9日换展,其中陆柬之《五言兰亭诗卷》展出至7月1日。

  城市变迁:从淀山湖到黄浦江

  上海是近代先进思想汇聚之地,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此诞生。此次展览展出陈独秀、黄炎培等人的书法作品。陈独秀曾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倡美术革命,“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

  云山淡荡,茅舍隐现,展览中一幅元代画家李升的《淀湖送别图》,记录了当时淀山湖畔的景色。这是目前传世所见最早描绘青浦淀山湖的代表作。有专家认为,其画史意义犹如《富春山居图》卷。这幅画作于至正六年(1346年),是为友人离开所作的赠别诗画。

  李升是山东濠梁人,后来定居在上海淀山湖畔,还筑有草堂。这幅画说明元朝末年,已有一批文人聚居在淀山湖周边。“苏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元末战乱频频,一批文人就迁徙到上海淀山湖边居住。”凌利中表示,上海在元末逐步成为文人画创作的中心。

  文徵明之子文嘉所作的《曲水园图》卷,画的是上海董宜阳“黄浦之上别业”曲水园景致,现址位于闵行临沧路148号古藤园。董宜阳是董其昌族叔伯,此次展出的董其昌《燕吴八景图册》则记录了当时的佘山风光。

  “《曲水园图》卷是明初以降,上海城市人文向黄浦江两岸迁徙的实证之一。”凌利中表示,从《淀湖送别图》到《曲水园图》,勾画出上海城市人文迁移路线图,与明初上海地理生态环境特别是以黄浦江为主的水系变迁与形成几乎同步。此次展览中多幅明代绘画中,可见舟行江上,岛屿连连,建筑则立在岛上:“如今路名带‘浜’的,古代很可能就是河,这样的居住环境就是古人所见的风景。”而徐光启的书法作品,用缂丝为载体,足见当时城市发展水平。

  上海绘画:不是一个“小渔村”

  一说到江南文化中的绘画代表,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吴门画派,尤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最。不过凌利中揭秘:“马愈其实是沈周爷爷辈的。”生在上海嘉定的马愈,是明初著名宫廷画家马轼之子,晚年移居苏州,与沈周祖孙三世交往,沈周的画风实则受到马愈的影响。但因其存世作品极少,就连一些专业人士都不知其名。

  “海上画派与吴门画派其实是相互影响的。”凌利中表示,对吴门画派产生影响的元末明初画家中,不乏上海艺术家的身影,如长期居住在上海的陶宗仪,被董其昌称为“吴门画派之岷源”;“元代两大巨擘”之一的张中,以“墨花墨禽”改革了两宋院体……而董其昌又深受“吴门画派”影响,引领后世潮流,“宋元之后,文人画渐成主流。一部文人画史,可谓半部与上海相关。”

  此次展览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了上海绘画历史,被业内认为与2015年“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2018年“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共同构成书画专题研究系列的“海上三部曲”。凌利中感叹:“青龙镇考古证明,古时候的上海不是一个‘小渔村’;此次画展也证明,上海绘画不是一个‘小渔村’。从中可见,绵亘千年的海上文脉一直以传承创新为动力,自古便勇立潮头。”(记者 简工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43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