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长三角

首页>乐活长三角>长三角旅游攻略

千年富庶之城沦为三线城市,原因令人唏嘘

  去年12月,被称为江苏“脊梁骨”的连淮扬镇高铁全线贯通,当高铁呼啸着跨过运河驶向远方时,标志着位于长江北岸的扬州正式从“运河时代”迈入“高铁时代”,也让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这座千年历史古城。

△扬州,一座运河上的城市

  扬州是个声声慢、有腔调的古城。一个“慢”字,贯穿了这座运河之都的成长基调。

  2500多年前,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通航,扬州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城迅速跃迁为繁华之都,开启了漫长的“运河时代”。经济长期繁荣滋养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韵调和烟火气,长久的生活富足也让“慢”成为了它的标签。

  而今,慢悠悠的扬州,逐渐湮灭于群雄并起的区域棋局中。曾经的经济高地,如今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城市知名度等在长三角乃至省内处于中下水平,与打开新时代格局的苏杭相比,落寞许多。

  根据《第一财经》发布的《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扬州被列入三线城市行列。同为运河之都,苏、杭则是多年稳居新一线,令扬州望尘莫及。

  “慢”扬州,还不着急吗?

  扬州,慢出“天下之盛”

  扬州,这个地名来头不小。

  扬州是中国保留至今未改、历史最悠久的地名之一,成书最早的先秦典籍《尚书》中《禹贡》篇分“天下”为九州,“扬州”即为九州之一,覆盖范围在今天淮海大地,所以有“淮海维扬州”之说,扬州的别名“维扬”即由此而来。

  历史上,扬州经历了汉代、隋唐宋、明清三次鼎盛期,几乎与古代中国的繁华盛世同步,可以说浓缩了中国古代通史般的文化脉络。

△如今,运河繁忙不在,唯有静水长流

  扬州的繁华起源于运河。这其中,盐业与漕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扬州,地处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三角洲北翼,长江在其南,淮河在其北。这时候,只需要一条运河,就能连通两大水系,若在此处修建城市,坐拥南北行商通货,必繁盛一时。

  古人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灭邗国、开邗沟、筑邗城,逐鹿中原。“邗沟”连接长江、淮河,邗城位于长江和邗沟交汇处,这即是扬州城最早的雏形。

  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在邗沟基础上开挖运盐河,即今天通扬运河的雏形,自此奠定了扬州此后两千年“擅运漕渔盐粮商之利”的历史,和长期富庶繁华的基础。

△瘦西湖内种植了隋炀帝钟爱的琼花

  隋朝统一南北后,为了加强南北联系,保证物资源源不断运往都城洛阳,隋炀帝下令开凿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扬州成为大运河上承启南北,货通天下的关键漕运枢纽,迎来了这座历史古城的又一个鼎盛期的开始。

  尽管隋炀帝功业未遂而天下大乱,他本人也客死扬州,成为埋骨于此的唯一重要帝王,扬州的繁华却因江南的大开发和京杭运河航力的提升有增无已。

  食盐贸易向来关系国之根本。唐开元年间,江淮转运使在扬州“置输场、盐仓,以受淮盐”。扬州迎来极盛巅峰,成为当时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享有“扬一益二”“天下之盛扬为首”的美誉。

△汪氏小苑,扬州保存最完整的清末民初盐商大宅门之一

  区别于当时的都城长安、洛阳,扬州的繁华带有浓厚的商业、人文和市井气息,更因交通是其繁华之基础,使之成为享誉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

  自唐代起,无扬州,不诗词。“春风十里扬州路”“烟花三月下扬州”……文人的诗词让这座城市享尽了风流旖旎;鉴真东渡、崔致远来华,又让扬州成为东亚文化交流的枢纽。

  明初,朱棣迁都北京,奠定了日后600多年封建王朝的新格局。政治中心在北京,经济中心在江南,这种格局使得航运交通变得极为重要;明朝弘治年间实行的“盐业管理改革”,更是大大促进了贸易便利化。

  当时,长江中下游所产粮食及税收贡赋等,先从扬州集散,经由漕运北上;苏北沿海所产淮盐,也在扬州集散,销往长江中上游。自此,扬州再度兴盛,迎来了第三次繁荣。

△五亭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

  期间,盐商们开始“斗富”,争相修筑园林,扬州园林因此名扬天下。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有载:“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

  瘦西湖,便是扬州繁盛时期的产物。据《扬州画舫录》记载,瘦西湖足有二十四景,“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

△扬州早茶煮干丝

  有财力,有闲情,自然需要娱乐。富足闲适的生活催生了著名的“扬州三把刀”:厨刀、修脚刀、理发刀;“早上皮包水(早茶)、晚上水包皮(泡澡)”的扬州传统也沿袭至今。

  早茶,只是开胃。扬派吃食的真正主角,是淮扬菜。

△扬州炒饭,经典淮扬菜

△古法红烧狮子头,清口不腻

△文思豆腐,天下刀工之极致

  一碗传统名吃扬州炒饭,俘获了无数饕客的胃;遵循古法传承的狮子头,食之滋味十足,清口不腻;天下刀工极致,非文思豆腐莫属:堪比绣花的细腻刀法,将平平无奇的嫩豆腐化为美味,连乾隆皇帝品尝后都连口称赞。

  如今,历经时光的淬炼,悠闲淡泊成为扬州独一无二的性格。若不慢下来,如何欣赏这良辰美景?

  漕运停摆下的失落城

  成也运河,败也运河。

  长期以来,扬州是整个长江-运河漕运体系中的“咽喉”。对“漕运经济优势”的过度依赖,也无形中让古代扬州成为一个“头重脚轻”的纯消费型城市。一旦运河不畅,扬州的独特优势便不再了。

  晚清,江淮盐业弊端不断,贪腐盛行。1832年,两江总督陶澍改革两淮盐法,虽整顿盐业,也导致大批盐商破产。这是扬州在近代前夜,由盛转衰的象征。

  对于扬州的盐商和其他行商来说,不停的政治接待和“捐纳”,让他们获得了各种政治资源庇护的同时,也慢慢耗尽了家底。江春、曹雪芹家族等这些大家族的败落,揭开了扬州商人乃至整个扬州整体衰落的序幕。

  那时的盐商已经式微,突如其来的战事,更是加速了扬州商业环境的衰败。

  1842年,英军占领镇江,封锁长江航道,导致扬州爆发逃难潮;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扬州频遭兵祸,导致漕运中断,“两淮精气,楚炬一空”。

  这场战争最为致命的,是对扬州外部营商环境的破坏。太平军兴起后,毗邻天京的扬州对外商路全部受到梗阻,“自江省军兴以来,江路梗阻,川楚江皖等省,商贾率皆裹足”。

  如果说因为战争导致的城市凋残和商业环境破坏还有可能恢复的话,那么京杭大运河的断裂,则对扬州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1855年,黄河改道,造成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淤塞。不得已,南方粮盐改道上海,以海运向北输送。自此,上海取代了扬州,成为中国新的南北货运集散地。属于扬州的“运河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扬州并非没有扭转局势的机会。

  1989年,中国留学生之父、江苏补用道容闳提出,中国应该构建一条从北京到上海之间的南北交通要道,铁路从天津铺设至江苏镇江,途经扬州,延伸至上海,这就是最早的“津镇铁路”计划。

  但扬州却生生错失了这条铁路。当时的扬州盐运使衙门和漕运使衙门认为铁路会影响到水运利益,以破坏风水为由反对修建铁路。最终,“津镇铁路”计划变更为“津浦铁路”,改道安徽,与扬州失之交臂。

  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铁路优势不言而喻。扬州,在漕运中断、盐政废弛之后,又错失了铁路,这对一座商业城市而言,是致命的。

  这之后,扬州日渐式微,从昔日的东南重镇、文化中心,慢慢沦落到连在江苏省内都排不上号的地位。

  就在扬州陨落多年后,1928年,久居上海的郁达夫,特地启程前往扬州寻访历史上的江南。然而进入扬州后,满怀期待的郁达夫发现,扬州城里“平坦萧杀,没有一点令人可以留恋的地方。”

  作家朱自清则在一篇文章《我是扬州人》中,阐述了自己对于扬州衰落的伤感,以及被新进崛起的上海人“地域黑”的辛酸:“扬州人在上海被称为江北老,这名字总而言之表示低等的人。江北老在上海是受欺负的,他们于是学些不三不四的上海话来冒充上海人。”对于从小在扬州长大的朱自清来说,再没有什么,比这座千古名城的陨落,更让他伤心的了。

  这又何曾不是扬州的失落?在海洋文明和铁路兴起的时代,千年繁华,终归一梦。

  长三角“后进生”的进击

  近年来,在长三角城市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扬州明显“体力不支”。

  2020 年,扬州市GDP首破6000亿大关,排名列全国城市第35 、省内第7(次于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徐州)。

  和高度发达的苏南城市相比,扬州仅比最弱的镇江市略强,其GDP总量远远落后于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四座“万亿元城市”,甚至也落后于徐州市。若论资排辈,在长三角区域,扬州只能位于三线城市之列。

  按照扬州人自己的话说,今天的扬州市是“兵头将尾”——在“苏中”数一数二,但拿到更发达的苏南“苏锡常”比,就相形见绌。

  扬州市经济发展这种尴尬的境地,可能与城市定位以及产业结构有关。

  首先,扬州的城市发展定位摇摆不定。早在多年以前,扬州就喊出“接轨苏南”的口号,却缺乏具体、清晰的思路和战略;“对标苏锡常”,但拿不出有竞争力的对标项目。

  反观另一座苏北沿江城市南通,城市定位“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清晰、坚决,近年来已将扬州远远甩在身后。

△2020年扬州市产业结构 陈娴制图

  其次,扬州的产业结构存在短板。2020年,扬州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5.08%、46.07%和48.05%,是江苏省内设区市中第三产业占比最大的,且近年来这一占比不断提升。

  此外,扬州全社会研发投入GDP占比仅2.5% 左右,在省内也并无优势。

  过分依赖服务业、三产,是扬州的特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老毛病”。三产对“大环境”依赖较多,变数也较多,“抗击打”能力相对较弱。此前新冠疫情及应对限制措施,就让已习惯于吃“名城饭”的扬州受伤不小。

  那么,扬州在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中的优势是什么?

△“烟花三月”时节,扬州游人如织

  作为一座骨子里“快不起来”的城市,扬州的老底子还在。

  撑起扬州经济半边天的,首先是旅游业。根据扬州市政府2019年报告,该年度扬州旅游业总收入达1010.2亿元,占比GDP近20%。“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官方定义,再度在世界范围擦亮了扬州的“名片”。

  你也许不知道,扬州还有不错的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布局,以汽车、农业化工和机械制造为主,拥有中外合资的汽车制造基地,虽规模不及长江中游的“车城”武汉,但发展前景十足。

  创新对经济发展作用日益突出,扬州打造“科创名城”的立意也是基于此。“十三五”期间,扬州始终坚持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聚焦发展“323 1”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2020年,扬州取得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破1600 家,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48.1% ”的成绩。虽然和省内诸强相比差距较大,但也可以看出这位长三角“后进生”不甘落后的决心。

△连镇高铁线路走向示意图 网络图

  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扬州的视野也愈加开阔。

  近年来,不断更新的交通格局,使扬州再次焕发了生机活力。随着宁启铁路通车,润扬长江大桥贯通,扬泰机场通航,连淮扬镇高铁交付运营,一度丧失交通便利的扬州,再次繁荣起来。

  尤其是搭上高铁“大动脉”之后,扬州实现了苏中地区与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等地区的无缝衔接,区位优势正在失而复得。

  洗尽铅华,千年名城扬州,正显露出其独有的竞争优势。但想要重振历史上“天下之盛扬为首”的雄风,还有不短的路要走。(陈娴)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59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