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长三角

首页>乐活长三角>目的地

“游”进博物馆的鱼文化

  扬中,作为长江第二大岛,仅长江水域面积就达100多平方公里。坐落其上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内,有一座鱼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设计、策展并提供藏品,自今年5月18日试运营以来,迎接了一拨拨参观者。在这里,人们可以从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两个方面了解鱼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其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

  走进博物馆序厅,迎面就可以看到一件巨大的艺术装置:高大的墙面用渔网营造出江水的动感,悬空的几艘木船旁是千万条“游走”的鱼,墙面一侧陈列着各种渔网渔具。博物馆负责人陈履庭介绍,这件艺术装置叫《漏网之鱼》,“渔网渔具都是由当地农业农村局收缴来的,它们是装置艺术的一部分,展示了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推进以来,鱼类资源呈现恢复向好的态势。”

  进入展馆,历史与艺术的有机结合随处可见。展厅内12米高、由几十艘木渔船堆砌起来的又一件巨大装置艺术品《休》,与《漏网之鱼》形成呼应,让长江大保护、十年禁渔等更为直观地刻进参观者的脑海。

  鱼文化博物馆,鱼的故事必不可少。现代渔业园区办公室主任蔡剑向记者介绍,展馆分为鱼的起源、演化、长江鱼的种类、远古鱼化石等篇章。通过几十件鱼化石和众多标本,结合实物展陈与展板资料,代表性地介绍鱼的祖先文昌鱼、4.4亿年前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鱼化石组合,以及江豚、长江鲟、白鲟、中华鲟、铜鱼、沙塘鳢、鳜鱼等长江珍稀鱼种。

  中国作为渔业大国,有着悠久的捕鱼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形成的鱼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漏网之鱼》《休》等装置艺术品之外,展馆最大的亮点是由269块鱼纹汉砖、283张鱼纹砖拓片组成的汉代鱼纹画像砖墙。墙一面是汉代墓葬出土的实物砖,另一面则是砖拓片。蔡剑告诉记者,这些鱼纹千姿百态,作为祥瑞图像,还搭配钱纹、蛙纹、龙纹、人面纹、几何纹和文字等,反映了鱼在古人精神世界里的重要性。

  展馆里还陈列着旧石器时代的捕鱼工具、新石器时代的鱼骨饰物、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鱼图、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璜、玉块鱼图等,说明鱼类不仅是人类食物来源,同时也构成精神世界的神秘意象。

  鱼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符号,代表着富贵、繁荣、团圆、和谐等美好寓意。从汉代的鱼俑、鱼陶铃,到民国时期福建地区的提篮、鞋箩,再到鱼形的油灯和做糕点的饼模,不同的器物都体现出人们对鱼寄予的美好愿望。

  节庆活动作为鱼文化的重要载体,各地的呈现也是丰富多彩。10幅贵州平坡苗族“杀鱼节”主题民间绘画,展现出苗族远古先民渔猎社会的生活传续到农耕社会的一种仪式。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鱼文化的摇篮,“保护长江”是展览的最后一章。陈履庭告诉记者,用博物馆的方式呈现鱼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长江的责任和义务。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4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