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口述历史

丁义山口述历史——接过父亲的火炬 闯出一片新天地

 

 

  【人物简介】

  丁义山: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南京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教授。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解放军海宁肛肠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现任名誉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肛肠学会会长(现任名誉会长),正师职干部退休。八十年代末,创南京及周边第一家肛肠专科医院。丁义山出生于中医世家,“丁氏肛肠技术”第九代传人,系统学习了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1961年曾在南京市中医医院师承金陵医派名中医傅宗翰教授三年余,长期受父亲丁泽民教授的学术熏陶,通过自身钻研,形成了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大肠疾病的特色,疗效显著。主编《中国肛肠病学》、《肛门直肠手术图解》、《肛肠病膳食疗法》《现代肛肠病学》专著及《便秘简便自疗》等多本科普著作。

  家教深厚,唯有勤奋才能得到真传

  【口述内容】

  关于我父亲丁泽民的故事,我母亲过去经常讲,因为我是长子,可能在弟兄四个里面,我较早地接受到中医教育。我父亲的医学启蒙者是我爷爷丁辅庭,过去中医都是家传,我父亲开始跟我爷爷学。后来,我爷爷又让我父亲跟朱霞林学,朱霞林是两淮官医,他不仅精通医术,也爱好中国文学,写有很多诗词。朱霞林招收了很多学生,我父亲就在扬州的大桥镇跟着他学。朱霞林见我父亲学业优秀,人品又好,就把他的宝贝女儿许配给我父亲。我母亲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那种封建的,她英语还不错,经常在家里面跟我们讲英语单词。

  1961年,我参加南京市第三批中医学习班,当时就在南京市中医院学习。1964年学习结束之后我就参军了,10月份入伍,到东海舰队,驻地在浙江温州。后来,我被选送到军医院校深造,一直在海军部队医药院校工作。退休时,属南京鼓楼区军队离退休干部第六休养所。

  在部队这么多年,我一直没丢掉自己的家传。我父亲丁泽民是“丁氏痔科”第八代传人,解放前就在南京行医。解放后,我们中医肛肠科有了飞速的发展。

  我爷爷和我父亲那一辈,他们的技术、精华由我们传承,同时,我们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比如他们那个时候治疗,手术引起的疼痛是必然的。到了我们这一辈,麻醉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病人开刀的止痛技术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病人的疼痛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关于麻醉技术,我们获得过两个全军科技成果奖。过去麻醉打多少麻药,没数量,大概就是这么个数字,现在就是很精确,当时我们通过测量300多人的骶骨实体,得到了在不同的人的骨性标志的数量下,精准测算个人麻药剂量使用的方法。这个是我和我的战友们努力的结果。还有一个是骶麻。因为肛肠科以及会阴外科的手术麻醉应该是骶麻比较好,用腰麻相对来说要差一点,因为腰麻必须要禁食禁水。如果是老人,在麻醉的状态下再禁食禁水,风险度必然就提高了。那么骶麻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它不涉及到病人下肢的腹腔神经丛的麻醉,不影响到病人术后的下肢行动。麻醉完了以后,病人可以下床走,可以小便,可以吃东西,可以喝水,用腰麻就会受到限制。腰麻以后要平卧,不能枕枕头,下肢不能动,不能喝水,更不能吃东西。所以说在这一方面到了我们这一辈,麻醉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来讲,我们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在南京市是用骶麻比较多的。

  另外还有一些比如肛周脓肿、肛瘘的治疗,中医在这方面却是优势的,特别是在挂线这个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保存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手术以后,病人的恢复时间比较短,肛门功能恢复得也会相对比较好,这也是中医治疗的一个特色。

  【历史现场】

  从明末清初起,丁氏大部分族人都从事中医肛肠病治疗,到丁泽民,已是“丁氏痔科”第八代传人。而丁泽民四个儿子,也续写了十代人专注医疗事业的世家传奇。

  老大丁义山,开办南京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院长、党委书记;

  老二丁义江,著名肛肠病专家,曾任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全国肛肠医疗中心主任;

  老三丁义涛,著名肝胆外科专家,曾任南京鼓楼医院三任院长;

  老四丁义林,从事小儿心胸外科多年,曾任南京市口腔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在医学领域,丁泽民就是一座高山。而在四位儿子的心目中,父亲更是一位严师,家风纯厚,言传身教。

  眼光开放,举办民营医院提供优质服务

  【口述内容】

  我们弟兄四个都是医生,都是院长,甚至我们每个人的夫人都是行医的,这个也是比较少见的,包括我母亲也是医生。我们家里的特产就可能是医生多一点,主任多一点,院长多一点。

  就丁氏肛肠科来说,到我们这已是第九代。第十代丁家后人,有三个是肛肠科医生,有一个是五官科医生,在上海市五官科医院。我们丁家第十一代也有医生了,就是丁义江家的孩子。

  我觉得,家教对人的培养重在细节,并不是到了一个大事件的时候,出现大问题的时候再扭转方向,不是的。实际上我们家这些孩子们在小的时候,已经形成了这么一个观念,就是我要当医生。

  其实,我有很多次差点就离开了医疗行业,但是命运又鬼使神差地把我拽到这个行业里面。比如说,我在部队军校的校医院,这个医院有内、外、妇、儿科,还有口腔科、放射科、B超、理疗,各个科室都有。因为我以前在中医院学的是全科,就很熟悉,干得好,所以领导有意提拔我去做行政管理干部,但我更愿意留在临床,不脱离医疗业务,不脱离病人。

  我在部队工作开展得顺风顺水的时候,丁老和我说希望我开个医院,那个时候没用“丁氏痔科”,用的是“丁氏肛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父亲对我说:你对丁氏肛肠要有个传承,我希望你能够开个医院。对父亲的话,当时我还没有听进去,也没认真思考。我当兵多年,一直受党的教育,在当时要去开一个私人医院,还深不以为然。只要有机会,父亲就跟我讲开设私人医院的事情,前前后后跟我讲了五次,这才引起我思想的重视。

  父亲为什么会劝导我退休后去开一家私人医院呢?现在回想起来,是父亲的眼光看的比较远。当时,我们国家搞改革开放,见识广博的父亲,觉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医疗行业很多的是民营的,民营并不是差的代名词。美国的有些医院很小,但是在世界上都很有名,都是民营的。所以父亲才会说,医院不在于你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而是在于你有一个很好的为老百姓服务的观念。父亲曾经给我们医院题了一个词叫“诚信行医”,这四个字就一直挂在我们医院门诊的大厅。父亲是在对我说:要从事丁氏肛肠科的事业,要给老百姓谋福利,就要有诚心诚意这么一个底线。

丁泽民全家福

  一家民营医院,太关注赚钱肯定是办不好的。但如果太关注社会效益,那连自己都养不活,怎么能谈发展和壮大呢?受南京市卫生局委托,南京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有机会参加全国民营医院研讨会,南京市卫生局的一个处长带队,领着我们到北京去参会。在与会过程中,我们也慢慢地看到了全国各地民营医院风起云涌的现象,眼界也开阔了。在这次全国会议上面,父亲提出了一个“三脚架”的理论,他说照相机为什么那么稳,地并不是那么很平,可能还会是在一个高低不平的地上,但是你只要有三个点确定了,就能确定一个平面。所以父亲就讲了三点,第一,民营医院首先是要保证医疗质量,如果没有很好的医疗质量,这个医院不要开,开了就是浪费资源。第二,民营医院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民营医院医疗质量不好,服务态度不好,那这个医院开的没有意义。第三,父亲提出来要合理地收费。我们参加这次民营医院研讨会的同志把丁老办院的这个理念归结为“三脚架”理论:第一医疗质量,第二服务态度,第三合理收费,我们医院的每一个同志都很认同丁老办医院的理念。

  现在我们看看民营医院,举目皆是,口腔科、肛肠科、眼科、骨科,各式各样的专科医院也很多。我觉得大部分做的都还是好的。南京市有国营的医院,肛肠科多的是,也有民营的。我们那个时候是归鼓楼区管理,鼓楼区经过统计以后,说我们这个医院的收费是最低的。我们每一个病人住院多少钱,那都是有账可查的。鼓楼区政府对我们医院既严格管理,又给我们许多方便。比如说当时干部医疗,我们没有申请,鼓楼区就给我们一个干部医疗经营资质,所以我们也很感动,政府信任我们,我们更要让政府放心。

  我们在鼓楼区做的很好,医院面积显然就不够了,最后就搬到现在的新院区。南京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现在的院长叫张兵,他很注重医院的管理,医院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他都很关心,每一个职工的思想他都很关心。跟他在一起,我觉得省了很多的心。以前,我担任院长时,什么事都要管,日子过得很谨慎小心。不过这么多年来,我们医院从来没有发生过医疗事故,病人对我们的反映都非常好,在国内的民营医院里面,我们还是走在前头的。

  现在我们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在做一些学术上的联通,省人医每天都有主任医师以上的医生到我们医院来做肠内镜。我们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对我们医院的医生起了极大的开阔视野的作用。有一些病从现代医学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好办法,花了很多钱,效果也不好。我们用中医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有时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另外,现在肿瘤病人也在逐步地增多,肿瘤病人放化疗以后,会有放射性直肠炎,这个病人也越来越多。有的患者大便次数一天有十几次,脓血便,吃药也没什么好转,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来治疗放射性直肠炎,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医有很多的地方大家还不了解,没有深入下去,就不知道中医的能耐。所以说,中医是瑰宝,我们应该更好地去继承,把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起来。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对丁氏痔科作专题报道

  【历史现场】

  多年来,丁义山专注于从事痔本质的研究,从血管微循环角度,首次提出“痔静脉泵功能下降与内痔成因”新学说,首创的“液氮浸冷弹射针治疗内痔”获良好疗效,1990年该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丁义山介绍说:治疗内痔,有一些人是过敏体质,稍微用一点药,就会过敏,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那么我们用这个冷针,就避免了药物造成的过敏带来的一些麻烦。

  【采集时间】2024年9月6日上午

  【采集地点】金陵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医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36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