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首页>地方频道>徐州>要闻

徐州统筹做好产业转型大文章

“343”创新产业集链成群,工程机械稳中提质,绿色低碳乘势崛起,数字经济拔节生长,大硅片、新能源重卡、磁存储刻蚀机给徐州制造增添了新亮色,徐州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让高质量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我市“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重要抓手,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之举,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的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提升产业质态,今年我市将统筹做好优势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提升、未来产业布局“四篇文章”,为迈向万亿城市俱乐部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第二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19年底以来,我市进一步破解徐州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统筹推进资源枯竭城市、采煤沉陷区、独立工矿区综合治理,打造新时期国家示范试点升级版,建设全国范围内有影响、有特色的资源枯竭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典范区,走出具有徐州特色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径。

转型发展的“徐州之路”是什么

城市转型是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性工程。作为全国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徐州的转型一直在路上。徐州正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系统解决方案,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更多江苏经验、作出更多徐州贡献。

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正平认为,徐州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起步早,走出的是一条始于工矿区塌陷地的特色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重视矿区农村文化重塑和社会经济振兴、逐步拓展到城市总体环境建设和主导产业的城市转型实践。

沈正平分析说,近年来,徐州市一直在协同发展中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加快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等“四个中心”建设过程中,推动产业转型、生态转型和城市转型,有力促进了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形象提升。可以说,徐州在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上的独特经验和治理模式得到了高度认可,“徐州之路”也被赋予了全国推广的价值。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徐州“壮士断腕”实施钢铁、水泥、焦化、热电、化工五大传统行业整合整治,企业从480家压降到105家,同步实施总投资658亿元的37个转型项目,全面达产后将新增产值580亿元,经济效益“不降反增”。最近几年,徐州又在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这是具有徐州特色的转型发展新模式。

在生态转型方面,徐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聚焦“减污”,先后对超过30万亩采煤沉陷区实施生态修复,90%的采石宕口成为各具特色的公园,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5257家,市区75条黑臭河道去黑返清,优良天数比例从56.7%提高到79.%,“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走在全国前列。有了这样的魄力,城市怎能不美丽?

在城市转型方面,徐州坚持把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全面拉开中心城市发展框架,城市辐射带动力全面提升。“米”字型高铁开通6个方向、直达全国186个城市,轨道交通三线并网运行,高架快速路网成环,内畅外联立体化交通网络加速形成,城市能级大幅提升。

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变绿变轻

一个个机械臂旋转挥舞,一辆辆AGV智能叉车来回穿梭,一道道指令远程控制产线运行……在徐工履带底盘支重轮智能制造车间,生动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正每日上演,绿色和高效贯穿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徐工核心零部件向绿色发展从容迈步。研发绿色产品、推进绿色生产、实施绿色管理,打造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2024年1月,徐工履带底盘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正成为徐工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3月15日,协鑫科技发布2023年财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337.01亿元,归母净利润25.1亿元,核心因素归功于公司颗粒硅量质双双大幅攀升。“即使面对行业波动、周期调整,公司对科技创新的坚守从未改变,充分展现了公司以科技制胜、研发为王,在新周期中的韧性和定力。”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告诉记者。

此外,在赋能全球光伏产业链绿色发展方面,2023年,协鑫科技进一步发挥链主效应,先行探索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助力行业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公司与下游客户合作,测算出各产品的碳排放因子,打通协鑫光伏透明供应链的碳数据通道,帮助下游客户拿到零碳通行证,为客户争取最大碳溢价,全力打造光伏低碳零碳产业链样本。

徐州安全应急产业发轫于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不断对矿山安全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并带动江苏省成为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先行省份,徐州市成为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先导区。徐州市立足自身优势,抓住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先机,打造了国内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最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大数据时代,给应急管理变革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对当前应急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对下一步安全应急产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徐州安全应急产业正在提前布局好数字化新赛道,推动先进技术与市场需求深度对接,让灾害来了也能够“防得住”“救得下”,带动安全应急产业智能化场景不断“上新”。

我市发力集聚“新”“绿”要素,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调整,深入实施“343”创新产业集群十大行动计划,前瞻性谋划布局氢能与新型储能、深地空间利用等未来产业,2023年,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产值实现1327亿元、增长8.1%,数字经济产业产值增长9.1%。194个年度实施市重大产业项目稳步推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全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8位、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第二位。

转型发展让徐州辐射带动能力更强

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赋予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着力推动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统筹重大生产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布局,聚焦打造“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同步推进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中心城市已经形成“双心、六组团、十五个功能集聚区”的空间结构。

徐州近年来先后实施的城市轨道交通、会展中心等城建重点工程,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持续强化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目前全市有大专以上院校13所,在校学生超过26万人,有三级医院24家,均居淮海经济区之首。“十四五”以来,全市完成老旧小区整治211个,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53.5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和市民居住条件。

随着徐州辐射带动能级持续提升,我市不断加强与济宁、临沂、连云港、宿迁等市在工程机械、新能源、新医药、现代物流、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等区域特色产业合作,共同延伸产业链,做强区域供应链。打造“飞地经济”淮海模式,在与淮北、宿州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中,重点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徐州高新区—宿州埇桥等4个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园区建设。

徐工集团发起组建淮海经济区工程机械产业联盟,持续加强与山推、临工等同行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与区域内16家配套企业形成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技术协同攻关和产销供应合作。连云港恒瑞制药发起成立新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联盟,不断深化与徐州医科大学研发合作,与徐州、济宁龙头医药企业开展中枢神经、细胞治疗等新药研发。

徐州与周边城市还共建共享平台载体,持续深化区域科技合作,在徐共同举办淮海经济区科技成果对接周。与连云港自贸区共建共享、联动创新协同发展,徐州、淮北等市成为创建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依托淮海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区域内城市加强区域外贸出口协作,今年1至2月,徐州中欧班列进出口总货值约1.7亿美元,同比增长95.5%。

徐州正在以示范区转型升级引领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带动全面振兴,全力打造以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世界级地标性产业集群为代表的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国家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样板、区域中心城市引领资源连片地区协同发展样板,为全国同类型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示范。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6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