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首页>地方频道>镇江>要闻

新民洲上,垦荒创业精神传承不断

国庆前夕,京口区新民洲临港产业园内,新民洲大道东侧的五四路华丽变身为彩虹路。这让江苏翰雅金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胡立军喜出望外——路旁的公司外部环境有了质的提升。今年秋收的5000多吨稻谷运输将更为通畅。

望着五四路两侧已长成的水杉林,今年72岁的共青团农场老职工陈继荣陷入了深深的回忆。60多年前的新民洲上是江苏省国营共青团农场,1960年至1962年,600多位青年和有技能的职工分三批来到这里垦荒种田,他们硬是用最简单的农具——镰刀、钉耙、扁担……把原本荒凉的芦苇滩地变成了万亩良田,还手挖肩挑、用江泥等筑起了近20公里长的江堤。

在陈继荣的记忆中,到上世纪70年代时,前后有4000多名镇江青年响应号召奔赴新民洲这片热土。当时缺少机械,青春路、五四路等知名道路也都主要靠人力建成。到上世纪80年代时,农场已形成8个大队、10多个养殖种植基地的规模。五四路周边更是集中了粮油加工厂、服装厂、皮鞋厂、印刷厂、酱醋厂等场办企业,集体经济在北洲五个公社中首屈一指,吸纳了不少周边农民进厂务工。五四路上常年车水马龙、热闹不凡。陈继荣感叹:“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们党的领导,还有广大知青和职工的无私奉献,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与陈继荣感受相同,今年80岁的农场老职工杨在其1961年从苏北来到共青团农场参加建设。老杨补充道,水患是那时农场面临的最大威胁。堤防简陋,江水一大就会涨到与堤持平、甚至漫堤,严重内涝、淹毁农田。当年防汛时,大家要用身体压着芦苇编织的砂石袋在堤上拦堵洪水,保卫家园的豪情万丈。

艰辛岁月已成往事。在2002年共青团农场正式划归京口区管理后,新民洲先后经历了生态工业园、港口产业园和临港产业园等几个重大发展阶段,跑出了一条让绿色生态岸线产生黄金效应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如今,日新月异的新民洲除了拥有高标准的农田、高科技的农业、高产出的效益外,更有着“港口特色镇、生态木业城”的新定位。特别是前年和去年,北排泵站和东排泵站两座先进的水利工程先后竣工投入使用,让新民洲彻底告别了水患。

在新民洲的朝阳河与东环河交汇处,离入江口约400米处的东排泵站好似一尊白色的守护神。新民洲农业水利部负责人王影华告诉记者,这个新泵站比原先的排涝站的排涝能力提高了一到两倍,3台新式轴流泵在顶水时排涝流量能达到8立方米/秒,可在24小时内实现区域内水位下降50厘米的目标。

新民洲稳如磐石,老人们在这片生机勃发的土地上安享晚年。杨在其对每月5000多元的退休金很满足。用他的话讲,是“吃不完、用不完,还能支持儿孙”。前些年,老杨在农场搬迁安置过程中分到了新红旗社区的新楼房,小区各项服务、设施齐全,大学毕业刚工作的孙子还给他安装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真是说不出的幸福”。老杨表示,尽管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始终教导儿孙“要牢记党的恩情,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感谢党,永远跟党走!”

从起初芦苇茅草屋到后来的挂瓦板房、空心斗墙,再到如今林立的新居和厂房,老一辈新民洲人对这里的巨大变化最有发言权。他们说,共青团农场的垦荒创业精神始终在这里有着很好的传承和弘扬,就像当年著名作家袁鹰所描述的那样,新民洲充满了希望、大有前途。(通讯员 戈晨 蔡杨杨 徐莹 记者 栾继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6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