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阜阳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传承创新——
“厚家底”如何变身发展新引擎?
何为非遗?源于遥远的“过去”,亦有当下活态“在场”的传统文化精髓。非遗的魅力源于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
安徽省非遗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安徽看非遗,南看黄山,北看阜阳”。关于非遗,阜阳到底有多少“家底”?非遗又是如何赋能经济发展?
颍淮沃土藏着“活态宝藏”
前段时间,网红博主李子柒的回归,让世界看到中国的非遗之美。人们对非遗的喜爱,不受时空的限制。
近日,2025“多彩四季”安徽非遗嘉年华第二季暨“当景区邂逅非遗”巡游表演活动在阜阳举行,临泉杂技、肘阁抬阁、颍上花鼓灯、阜阳剪纸、杜氏刻铜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令观众震撼。
“我是第一次看到肘阁抬阁,真没想到是临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原来阜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么丰富。”阜阳市民李磊告诉记者,他还看了界首彩陶、阜阳剪纸等。当这些经常在网上看到的文化艺术出现在他眼前时,他被深深惊艳。
让人惊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阜阳有多少?
动作韵味十足、地方特色浓郁的颍上花鼓灯,展现农民质朴的界首彩陶,中国最古老、最稀有的舞蹈艺术之一肘阁抬阁,“嗨”出淮河两岸的嗨子戏……这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阜阳共有10项。
除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阜阳还有太和清音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项,市级代表性项目122项,省级非遗工坊7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6个、市级45个。
“阜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晓燕说,临泉县(杂技)、阜南县黄岗镇(柳编)被评为文旅部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临泉县(杂技)、太和县(书法)、界首市田营镇(彩陶)、阜南县黄岗镇(柳编)被评为2021-2023年度“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传统技艺“圈粉”世界
非遗记录时代与社会变迁,也面向未来承载美好期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阜阳“非遗”在融合中守正创新,以“非遗+”新模式保持着活态与新意。
在阜阳,无论是景区还是街区,游客都有机会遇见非遗。
每到周末,临泉县长官镇非遗市集早早开市。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肘阁抬阁、舞龙舞狮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火热开演,游客们不自觉地加入表演队伍,体验非遗带来的乐趣。在长官杂技研学营地里,非遗与研学碰撞出新的火花。
“既能看到惊险的杂技表演,又能学到杂技知识,这样的非遗之旅让人难忘。”5月25日,游客黄媛媛被精彩的杂技表演震撼到。
在颍上县八里河旅游区、管仲老街、明清苑、尤家花园等景区,游客经常能与有着“东方芭蕾”之称的颍上花鼓灯撞个满怀。“我们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增强游客体验感。”颍上管子文旅集团相关工作人员说,“非遗+”让景区越走越远。
老手艺“炼”出新经济
在阜阳,“非遗+”场景应用越来越多,“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演艺”等新业态,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非遗之美,感受非遗的魅力。
如今,阜阳非遗不再是养在深闺里的技艺,在大放异彩的同时,还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走进阜南县天亿工艺品有限公司展厅,“藤椅”“树叶盆”“中国风灯笼”等各式各样的柳编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公司负责人高甲甲介绍,他们的柳编产品不仅销售到北京、上海、青岛等3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还出口到法国、瑞士、美国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阜南柳编,年出口创汇超5.8亿美元,是阜阳出口最多的产品之一,带动就业10万余人。
“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传统技艺变致富事业,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界首彩陶年产量也近3万件,年均经济效益约1300万元;临泉杂技从业人员超过28万人,年收入逾5亿元;还有阜阳剪纸、阜阳枕头馍、太和贡椿和方集馓子等众多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力度,通过“非遗+”的多效融合,实现非遗的高水平保护、高效能传承、高质量发展,让非遗成为推动阜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