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首页>地方频道>镇江>要闻

全球镜片之都丹阳:一副眼镜背后的“至精至诚”密码

齐梁故里,王者之都。历史上,丹阳是南朝齐梁两代开国皇帝的故里。

水美丹阳,眼镜之都。在现代,丹阳是世界最大的眼镜镜片生产基地。

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城的丹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雄秀兼备、砥砺风节。丹阳眼镜,容纳了丹阳人对生活的向往、美好的追求,诠释着美丽宜居的生态之城的独特魅力。

磨于“工”,是丹阳人弘扬匠心匠艺“至精”精神的传承

每逢节假日,大江南北的顾客,或自驾出行或乘坐高铁,或牵手结伴或阖家同行到丹阳。丹阳眼镜城人流如织,顾客精心挑选、试戴心仪的眼镜,验光室前排起长队……丹阳眼镜为何如此令人痴迷?答案,或许就藏在精益求精的匠心里。

小城崛起大产业。丹阳,古称曲阿。丹阳人传承精益求精、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铸精致镜片育“曲阿之魂”,融入江南小城之柔和风骨。“戴丹阳眼镜 看美丽世界”,是丹阳眼镜的品质品牌;“一副眼镜 瞩目全球”,是丹阳眼镜的气势气韵。

一生专注一件事,做到极致。这是丹阳眼镜人一直在追求的目标。当年的手工作坊和如今机械化的生产完全没法比。一般情况下,生产一副眼镜架要50道工序,生产一块镜片要七八十道工序。一副眼镜真正完成,则要将近两百道工序。只要经历精益求精的打磨,才配得上“丹阳眼镜”的称号。

至精至细愈显匠心,背后蕴藏的坚定、踏实、耐力,就是丹阳城市“至精”精神的体现。“至精”是指丹阳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勤奋踏实、敢闯敢干的劲头,都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这在丹阳产业发展中尤为突出。做到极致的丹阳眼镜,正是一代代丹阳人潜心追梦的缩影。

一心只做“良心匠”,以工匠精神制胜未来。丹阳人坚守“一生专注一件事”,做到了从无到有、从有至优、由优而精的境界。目前,丹阳拥有1600多家眼镜相关企业、5万多名从业者,镜片年产量为4亿多副,占全国镜片生产总量的75%、全球总量的50%。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丹阳人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与细腻精巧。

配于“技”,是丹阳人践行季子挂剑“至诚”精神的体现

一个眼镜店铺就是一个视光门诊,每个配镜过程亦有一个“镜”里故事。配镜配于“技”也讲“德”;售后服务是“信誉”亦是“承诺”。

配镜于“技”,在于“严”的过程。验光配镜,按不同的年龄、屈光性质、体质等因素各有不同的检查方法及原则。比如,青少年的视功能检查,必须要进行BCC检查、NRA检查、PRA检查、调节灵活度检查等12项检查检测和数据采集。视功能检查40分钟,制作镜片15分钟,如果遇到疑难症状,检查时间更长。国家一级验光师赵龙生说:“一家眼镜店就是一个眼视光门诊。”

售镜于“诺”,衷于“诚”的服务。“至诚”总结了丹阳自古以来的诚信文化。丹阳眼镜城党委提出“诚信党建”口号,中国眼镜博物馆开辟诚信党建专栏、举办镜都诚信讲坛,制定了“九条标准”、诚信经营承诺书、诚信“十不守则”等多项守则,并对15家党员诚信经营户统一授牌,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丹阳眼镜城商户徐升贵荣获“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称号。丹阳吴良材眼镜店先后作出“退换服务”“保真服务”“维修服务”“上门服务”等售后服务承诺,从而成为华东地区单店销售量最大的零配店。浙江大学一位50多岁的老教授订做了眼镜,因佩戴不合适,来回邮寄四次更换,最终满意。因为这份感动,他先后介绍10位教授前来配镜。

一杯热茶,暖的是心;一份初心,守的是诺。丹阳是诚信之邦,吴季子札因三让王位,被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历史跃千年,“季子故里、诚信丹阳”不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更是丹阳眼镜行业从业者的日常行为准则。

创于“新”,是丹阳人接纳开放包容的“创新”精神的坚守

曲阿丹阳是一部书,丹阳眼镜是这书里一段颇费思忖的章节。“创新”是丹阳的一种文化。回眸历史,丹阳人身上始终活跃着创新的因子。唐朝会昌年间(841-846年),丹阳就被定为“望”县,跻身于头等州县的行列,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县份之一;至民国时期,丹阳丝绸、纺织、酿酒、粮油加工等工业相对发达,为当时江南商贸最繁盛的城市之一。眼镜之都,余味不绝,让人清醒、让人思考、让人深邃。

眼镜之都,怡养着自己的精脉,又包容一切。一块镜片一个故事,一副眼镜一种风物。从“手工”到“智能”,从“单一制造+市场”模式,创新进程是传统与现代的契合,也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更是革故与守旧的撞合。丹阳眼镜产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一批学徒从上海等地的国营眼镜厂返乡,部分乡镇开始尝试眼镜制造,迈出了集体创业的第一步。万新光学董事长汤龙保回忆,现在生产设备与制造技术之先进,创业之初无法想象。丹阳眼镜的技术进步,恰恰代表着丹阳的城市态度——永远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拥抱、温暖每一个踏上这方热土的人。

保守性格又宽纳一切。眼镜之都,不流失自己的性格,又宽纳一切。一名工匠一种人生,一副眼镜一个故事。从“学徒”到“工匠”,从“制造+市场+健康+时尚+数字+智能”模式,更新迭代中,是招才引智的谋划,也是广纳贤才的妙招。目前,丹阳市眼镜行业已有1.8万余名一线产业工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1617名技术人才获得技术等级证书,其中高级职称128人、中级职称1421人。丹阳诞生了了一批“眼镜工匠”,为推动更多的丹阳眼镜企业向AR/VR领域拓展、向元宇宙进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万新光学董事长汤龙保说:“从‘一批学徒’到‘一批工匠’,这是丹阳眼镜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丹阳眼镜,是一张“城市名片”,需要好好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丹阳眼镜展风采,凸显了丹阳人敢于挑战的勇气,敢攀高峰的志气,敢创奇迹的豪气;迸发出“至诚、至精;创新、图强”的丹阳精神,实现了“魅力丹阳”的再造,完成了“明珠丹阳”的童话演绎。

时下,新时代的丹阳故事正在续写,扎实稳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丹阳新实践。(记者 佘记其)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9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