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市际间如何协同发展?“合淮合作区”探新路

  原标题:2021年5月创立,历经三年建设和发展——

  “合淮合作区”探新路

  在淮南人眼中,省会合肥是真的近。

  数不清的淮南人在合肥工作、买房,路边也随处可见“淮南牛肉汤”的餐馆。

  合淮两市,地域相接、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具备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天然基础。正是这种近水楼台的关系,“合淮合作区”便成为合肥都市圈市际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

  记者近日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这个创立于2021年5月的合作区,历经三年建设,探索出了都市圈市际间协同发展的现实路径。

  为“大厂”做配套

  5月上旬,蔚来第50万台量产车在位于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的蔚来第二工厂下线。

  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蔚来粉”或许都知道这个地方,这里是蔚来汽车重要的制造基地。

  3年前的4月,位于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附近的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开工,这个园区定位为“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

  如今的园区,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17个,协议总投资665亿元。总投资287亿元的蔚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在产车型4款;总投资110亿元的蔚来汽车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二期、总投资51.6亿元的蔚来电驱动二期等一批产业牵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

  这个产业园区的地理位置很有意思,处于合肥与淮南寿县之间,到寿县刘岗镇仅10多公里,20分钟车程。庞大的产业园,必然带来齐全的产业链,其辐射带动效应是明显的。

  比如整车生产基地,迫切需要一批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淮南市借助蔚来整车制造基地落户的契机,吸引了45家配套企业落户,产业分工协作之间,实现了多方共赢局面。

  近年来,合肥市与淮南市共同编制《合淮产业走廊发展规划(2018—2025年)》《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总体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推进10项重点合作项目及事项,互促共融、协同发展的格局逐步构建。

  利益共享,适当“让利”

  跨市合作,付出的成本和获取的收益如何分配,一直是件麻烦事。

  简而言之,就是“谁来掏钱、挣的钱怎么分”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各有自身利益考量的不同行政区域来说,尤为突出。

  合淮合作区就创新探索出一套利益共享和成本分担机制,由传统园区的“援建”变“共建”、由“输血”变“造血”。

  比如,园区实行所有收支共享共担,园区GDP、投资、产值等各项发展收益双方5∶5分成,水电气路、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双方5∶5承担。

  有趣的是,已开工的蔚来电驱动二期项目“一厂跨两地”,厂房一半在合肥、一半在淮南,这在省内第一次实现了重大产业跨市横向分工、跨区域布局。

  合作,最重要的就是真诚与真心,有时适当“让利”会让合作更加顺畅丝滑。这一点,在合作区表现得比较明显。

  在税收方面,合肥市坚持“产业项目摆过去,把资金投过去,把税收留下来”,不参与园区的地方税收分成,将合肥经开区产业政策同等延伸到合作区;同时,寿县将合作区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园区建设,双向赋能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共享分成、彼此让利,这样的市际合作便形成了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

  “管委会+公司”

  因为是跨行政区域的合作,市际合作的园区,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直接影响到运行效率。

  这就要平衡好市与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合淮合作区通过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逐步健全园区管理体制。

  合肥、淮南两市选派干部共同参与园区建设、项目引进等。双方还共同出资成立投融资平台公司,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支持和引导的管理运营体制。

  合作区不断深化行政管理改革,梳理13类行政管理和9类执法行政许可、授权、处罚等1568项事项,以不打破行政边界为前提,争取省政府将这些行政权限由淮南市调整至合肥市,满足企业“统一行政主体、一门受理、一站式办结”诉求,保持营商环境、规划建设、市场监管、招商引资、政策兑现的统一性、完整性。

  强省会战略,是被安徽近些年发展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战略选择,也是中西部省份发展共同的战略路径。省会渐强,如何顺应全省域期待,发挥更大更直接的带动作用?

  安徽“合淮合作区”的试水和探索颇具意义。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化机制为驱动,以互利为目标,区域合作之路正渐行渐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6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