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文化>民俗

徽剧 老树著花绽新颜

  原标题:传承数百年的戏曲瑰宝展现勃勃生机,擦亮安徽地方文化的“金名片”——

  徽剧 老树著花绽新颜

  生旦净末丑讲述文化故事,宫商角徴羽奏响民族精神。

  徽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安徽地方文化精华的名片。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承数百年的古老徽剧迎来新生,在中国戏剧史上书写浓墨重彩的华章。奋进新时代,徽剧感受时代脉动,不断推出精品大戏,大力培养名家名角,持续焕发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

  培根 古老剧种迎来新生

  徽班,徽剧,根在安徽。

  何谓徽班?顾名思义,即徽人之戏班。考之史料,最早的“徽班”之名出现在浙江文人冯梦祯《快雪堂日记》里,是在400多年前的1605年,即明代万历三十三年。徽剧原名“徽调”,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展开一系列关于戏曲改革的工作,徽调才正式定名为徽剧。

  1956年7月,第一届安徽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合肥举行,历时33天,演出98场,其中有吹腔的《凤凰山》、徽昆的《三挡》、老二黄兼西皮的《龙虎斗》。会演期间,时任文化部艺术管理局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先生,专程来合肥观摩了部分演出剧目。大会闭幕后,他向安徽省委建议组建一个全民所有制的省级徽剧团,带动公办和民间徽班,从而深入挖掘、鉴别、整理徽剧遗产,同时培养新一代徽班艺术工作者。

  在田汉的建议下,我省于1956年冬成立安徽省徽剧团,在恢复原来面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徽剧,剧本、唱腔、表演各个方面的挖掘整理工作正式展开。

  省徽剧团深入访问老艺人、老观众,收集各地徽班散落在民间的剧本、曲谱、服饰等资料。截至1962年底,剧团已积累了徽剧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声腔、不同流派的传统剧目:《借靴》《审乌盆》《三挡》《扈家庄》《水淹七军》《打龙蓬》《九件衣》等。

  新生的徽剧团诞生了,从1958年开始就不断接到演出任务。1959年5月,省徽剧团进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演出,被首都各界誉为“第二次徽班进京”。

  1990年12月至1991年1月,原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市政府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 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省徽剧团带着《水淹七军》《贵妃醉酒》《哭剑饮恨》《临江会》四个经典传统折子戏应邀出席。三天公演,首都观众反响强烈。“《临江会》这个小生太棒了、太好了,简直是‘活周瑜’。”著名徽剧表演艺术家李龙斌回想当年北京演出盛况,对戏剧界的评价依然记忆犹新,并颇感自豪。

  新机 创作排演精品力作

  徽剧剧目多、流传广。从《水淹七军》《贵妃醉酒》到《临江会》《白蛇传》,一大批经典徽剧剧目为“国粹”京剧提供有益养分,至今在戏剧舞台上传唱不衰。“北京京剧院拥有20多个流派的传人,每年演出800场,多数是源自徽剧的传统剧目。”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说。

  剧目是“王道”,出角儿靠剧目,传承发展戏剧也要靠剧目。徽剧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不断地推出精品力作。

  1997年,省徽剧团推出大型徽剧《刘铭传》,展现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保卫台湾的英勇壮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和含恨离台的悲壮晚年。自首演以来,《刘铭传》收获好评无数,先后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文华奖·文华新剧目奖,成为徽剧经典剧目和安徽品牌剧目。

  20多年来,《刘铭传》经过不断打磨提升,于2021年复排演出,创新运用池州傩戏、青阳腔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唱腔,结合光电声响等现代技术,为古老徽剧注入了全新活力。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秘书长崔伟评价道:“刘铭传这个人物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刘铭传》将徽剧剧种的艺术风范体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徽剧和西方名剧能碰撞出什么火花?2013年,省徽京剧院推出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的徽剧《惊魂记》,将故事背景“移植”到我国的春秋时期,讲述了一位英雄人物子胤面对权欲的诱惑难以自拔,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该剧综合运用多种戏曲艺术方式,生动地刻画了原著中麦克白等人物的性格和灵魂,被中国戏剧界誉为“西剧中移的成功范例”。

  “创作这出戏,剧院就像抱了‘金娃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对《惊魂记》赞不绝口,认为其实现了“情”与“技”的统一,在突出“技”的过程中,更凸显了演员的功力。

  近年来,《惊魂记》先后登上英国、保加利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马其顿、西班牙等国家舞台,并受邀参加国际剧协第35届世界代表大会演出,成为西方了解和感受古老徽剧艺术魅力的重要桥梁。

  赓续 大力培养名家名角

  没有老一辈徽剧人的耕耘不辍,没有中年徽剧工作者的日臻成熟,没有青年一代的崭露头角,就没有徽剧的进步、发展和繁荣。

  “又只见庞德小儿逞刚强,莫不是昨日里打胜了仗……”在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上,著名徽剧表演艺术家章其祥、谷化民“压轴”呈现徽剧《水淹七军》中的一折《关羽观阵》,虽年逾古稀,风采不减当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称赞道:“唱腔如行云流水,形体如苍鹰矫健,中气十足,用‘老当益壮’实不足以形容。”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章其祥、谷化民是徽剧舞台上的一对“黄金搭档”。1958年,《水淹七军》创排之初,二人就开始搭档,一起演了60多年“关公戏”。他们曾为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徽剧经典剧目,回忆青年时代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演戏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二人如数家珍。谷化民说:“徽剧赶上了好时代,我70多岁还能参与一场场重要演出,感到非常光荣!”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一个剧种想要吸引观众,除了得拥有经典剧目,更需要打造一批演艺人才,尤其是名家名角。一个名角儿就相当于剧院的一块“金字招牌”。

  1992年,李龙斌凭借《临江会》中饰演“周瑜”一角,获第三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2年后,他携徽剧《吕布与貂蝉》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徽剧界摘得的首朵“梅花”。

  1993年,张敏凭借《哭剑饮恨》中饰演“百花公主”一角,获第四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2011 年,王丹红携徽剧《贵妃醉酒》《虹霓关》《纪年珠》,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古老徽剧呈现既出作品、又出人才的喜人态势。

  “扫狼烟平叛乱率部出征——”2017年,广州,第二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竞演,省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汪育殊携徽剧《惊魂记》惊艳亮相。只听他时而高腔,时而低吟,大小嗓结合圆润自然;身段干净利索,展现“耍翎子”“高扑虎”“滑僵尸”“变脸”等技巧如行云流水。最终,评委投票结果揭晓,在15名梅花奖获得者中,汪育殊得票数排名第一位!

  近日,“新时代 新徽班 新气象”精品剧目展演活动火热开演,徽剧《刘铭传》再次唱响大江南北。当年,汪育殊扮演“刘铭传”之子“刘云带”;如今,他又扛起了主演“刘铭传”的大旗。两代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演员接力主演《刘铭传》,唱响了传统徽剧赓续传承、创新发展的佳话。汪育殊说:“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守正创新。守正,要继承好优秀剧目,这是艺术家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创新,要根据当下人们的审美推动优秀剧目向前发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1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