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

首页>地方频道>宿迁>要闻

在新春烟火里遇见基层的“浪漫”

宿迁网讯(记者 刘海)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向好、人民生活蒸蒸日上,2025年宿迁的春节格外热闹。去冬今春,宿迁市新闻传媒中心“新春走基层”活动再次启动,于春景熙熙中,再遇基层的“别样浪漫”。

连日来,记者们进社区景点、访田间地头、探市场企业、走农家街道,将笔尖瞄准基层民生、用镜头定格追梦身影,以一篇篇文字、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呈现西楚大地的烟火繁荣、各行各业的平凡坚守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风貌。

基层的“浪漫”之年味

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今年宿迁各地春节活动所展示的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彩。

1月30日下午,宿城区西楚大街北广场热闹非凡,2025宿迁“走北边”民俗巡游活动在这里启动。

花车在前方引路,“七仙女”“五路财神”“土地公”“项羽”等行走在人群中央,后方则是锣鼓喧天的踩高跷、跑驴表演队伍……巡游的场景被记者用文字生动呈现。这天正好是大年初二回娘家的日子,记者顾园园、仲文路放弃与家人团聚,早早赶到现场采访,这才有了《“走北边”祈福迎新年,传承传统文化》一文,让未能到场的市民也能感受到新春的喜庆氛围。

“只有离得足够近,才能感知足够美,才能把最贴切的现场呈现给大家,这是我们走基层的意义。”顾园园说。

当然,民俗巡游聚起了人气,现场许多中华老字号、江苏老字号和宿迁老字号也支起了摊位,开展文化展示、技艺传习、手工体验等特色活动,推动国货“潮品”新消费。

新春的年味自然少不了皂河龙王庙会。2月5日,一来到市湖滨新区皂河镇,记者臧子青就被一阵节奏感极强的锣鼓声所吸引。仔细一看,热闹的大集上九节龙在演员舞动下,时而“蜿蜒盘旋”,时而“昂首腾飞”,气势非凡。

今年82岁的刘林桐是这支舞龙队的组织者,“舞龙一直是庙会的重头戏,不仅为了欢庆新春,还是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刘林桐说。

记者一边看表演、一边听故事,于是一篇新春庙会热起来的报道就跃然纸上。

春节期间,一场场热烈的民俗活动点燃了宿迁市民群众在冬日里的久违激情,随之点燃的还有浓浓的“烟火气”。

1月24日,泗阳县第十二届平价年货大集热闹非凡。各种年货应有尽有,熟悉的烟火气和年味儿在年货大集上涌动。记者李淑艳有感而发,写下《年货大集上的炒货飘香四溢》。

1月27日,记者王甫君、见习记者王帅甫走进宿豫区来龙镇光明村。年前,“大强子”送来的年货和红包让整个村子洋溢着别样的喜悦。聚焦村民的过年准备,记者图文并茂展现了“光明村里的幸福年”。

1月30日,正月初二,记者杨芹夜访沭阳县城区多处商场、夜市、影院,看到人潮如涌、消费火热,创作了《“夜经济”火爆 消费活力释放》。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很多人说,随着科技发展,购物都兴网购,年味愈发淡了。然而在宿迁,从升腾的烟火气、热闹的民俗展里映照出的一幕幕喜庆画面,验证着这座小城里的年味依旧,温暖更甚了。

基层的“浪漫”之守候

“盼小城无恙,等烟火寻常”的背后是有一群人在守万家灯火。

1月28日,市公安局洋河新区分局洋河派出所的民警苏雯雯即将度过她从警生涯中的第3个春节。今年这个来自扬州的小姑娘主动申请在除夕值班。当晚,苏雯雯像往常一样走进食堂,还没来得及坐下,身后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让她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原来所里默默地为她准备了一个惊喜,将她的母亲接了过来,陪她一起过年。

所长徐立永告诉记者:“既然值班的同事不能回家,那我们就把她的家人带到身边,过个团圆年,让派出所这个家变得更加温暖。”

此情此景让记者骆游深受感动,写下稿件《除夕团圆夜 警妈“探”警营》。

“可以说我们的团圆是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团圆换来的。”骆游说,“作为记者,我们不仅要记录这些感人的瞬间,还要用心去感受那份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让笔尖流淌着鼓舞人心的光亮。”

2月6日下午,宿城区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创始人王爱东为50多名前来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们上了一堂特别的“安全课”,坐在台下的记者汪正文也认真上了一课。

1月29日,将不慎滑落水中的男子拉上岸;2月2日,将不慎落水的小女孩救上岸……在与王爱东的交谈中,他得知今年春节假期,500多名宿城区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志愿者坚守救援码头参与值班,默默守护古黄河。此外,黄河救援队还每天组织一场公益培训,全力守护着市民安全。

过年了,文艺活动也多了。2月2日,记者张甜甜来到宿豫区千鸟园广场“迎新春 贺新年”文艺演出现场,一个个精彩的节目登台亮相,舞台前的市民看得如痴如醉。

“春节期间,几乎每天都要跑三场演出,但看到那么多人爱听,还是觉得很开心。”宿豫区黄梅戏研究会会长王小燕告诉张甜甜,他们团队总共40多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

张甜甜回忆,当天最低气温只有1℃,为了达到演出效果,演员们衣着单薄,被冻得瑟瑟发抖,但是他们却始终脸上带着笑,眼中闪着光。深受感动的她用饱含深情的笔和镜头,创作了新闻特写《舞台上的春节》,记录下这个“身冷心暖”的瞬间。

在记者的笔触和镜头中,坚守的身影数不完、温暖的故事讲不尽,还有许多诸如《春节在岗是“火焰蓝”不变的坚守》《警察“走亲戚”》等感人的新闻作品。当然,在这里也要向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的记者们致敬,他们走着难走的路,却见着旖旎的景,让西楚大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流过笔端,跳动于字里行间。

基层的“浪漫”之前行

只有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才能感受社会变迁的冷暖。

年前,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记者贾伟与《宿迁日报》记者王晨、骆伯玮,来到了宿城区古城街道居民陆涛(化名)新搬进的家中。39岁的陆涛虽是一名智力障碍患者,但此时也难掩脸上的激动。

陆涛自幼跟着奶奶生活。2024年奶奶病逝,他便居无定所。宿城区古城街道新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钮生侠得知情况后,为陆涛申请了低保、临时救助。不仅如此,钮生侠还主动联系陆涛的亲戚,说服其为陆涛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固定住处,也就是陆涛如今搬进的新家。

“陆涛的及时救助得益于宿迁持续深化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机制。”贾伟感叹,新春走基层,不光是徒步走,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走、去问、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将故事讲好,才能将先进的经验传播好。

1月30日上午,沐浴着和煦的春风,记者殷朝阳客串了一把“大学生”,在2025“乐业宿迁”就业创业“春风行动”大型公益招聘会上“四处打探”。从求职者的微笑中,从与企业的交谈中,她证实了“好工作就在家门口”,写下了《“春风送岗”!挣钱顾家两不误》。

殷朝阳说,近年来宿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大批项目,通过一系列优惠措施和便利条件,吸引大学生归乡、农民工返乡,既为百姓“造岗”,也为企业“稳岗”,有效地破解了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两难”的困境,宿迁抓就业抓到了点子上。

基层是时代的末梢神经,也最能敏锐感知时代的崭新变化。来自田间地头、村庄农舍的时代脉动,都深藏着奋斗者的足迹,都蕴含着宝贵的“新闻富矿”。

2月10日上午,气温骤降。记者李尚程、仲文路一早就奔走在沭阳县新河镇的花卉大道上。

虽然天气寒冷,但中华木绣球等网红植物已经有花苞了,属于花农最好的季节就要来了。

花木电商人张超告诉记者,他2006年在互联网上卖花木,近20年来,身边快递点越来越多,一批一批的人致了富,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休闲广场、篮球场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乡村变化感触颇深的还有宿城区耿车镇曾从事废旧塑料回收加工行业的李平,如今她种植的60亩蓝莓迎来了一年中关键的开花期、结果期,孕育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希望,记者周妮由此写下《“洋果”在宿迁安家》。

当然,并肩前行的路上也少不了各个企业的火热生产场景,《节后复工“加速跑” 奏响早春“奋进曲”》《复工复产忙 全力冲刺“开门红”》等稿件,也呈现了宿迁经济发展的最美画卷。

一路走,一路感动;一路写,一路收获。

记者们践行“俯下身、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的要求,收获了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也在走基层中获得了锻炼和成长,收获了更真切的体会、更真实的感动——再苦再难,也要到一线去。

“走田间地头,听北风呼啸,看溪水荡漾,我们才能体会到冬去春来、四季轮回的春节意蕴,从而更真实地触摸时代的脉搏、体会群众的心情。”宿迁市新闻传媒中心(市传媒集团)党委书记、主任、董事长徐海涛认为,既然记者矢志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群众心坎上,那就要到基层去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去采撷泥土的芬芳、收获泥土的厚重。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9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