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首页>地方频道>淮安>要闻

我市探索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路径

汇金融“活水”,润三农“沃土”。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普惠金融若干政策措施要求,整合地方资源优势,完善财政金融协同机制,不断优化“三农”金融服务,降低农户及涉农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探索出普惠金融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淮安路径。在财政部公布的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中,淮安市成功入选。

创新模式,提高农业保障水平

农业生产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为此,全面的金融保障尤为重要。我市加快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持续提高三大粮食作物保险保障水平,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种植的大豆和玉米纳入农业保险补贴政策范围,落实好保费补贴政策,不断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面。

广覆盖,多维度。开展“农业保险创新年”专项行动,创新推进“农业保险+”模式,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信贷”试点,鼓励承保机构加大险种创新研发力度,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保险保障,推进农业保险与信贷等金融工具联动,为农户提供生产经营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以点带面,特色延伸。我市扩大生猪“保险+期货”试点范围,复制试点产品模式,探索饲料、鸡蛋、龙虾等农产品“农业保险+期货”试点新路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贴近“三农”客户需求创新产品服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开发组合产品,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形成“一县一特、一行一品、一类一亮”的市场化、多元化、特色化金融服务农业农村“淮安样板”。

降低门槛,减轻农户融资成本

中小农户大多微利经营,降低贷款利息将大大减轻融资成本。我市针对农村普惠金融难点、堵点、痛点,设计推出助力农业产业振兴的政银产品“乡村振兴贷”,开展“以息促农”专项信贷行动,统筹安排1000万元示范区财政奖补资金,适度贴息,以不高于LPR+100BP带动至少20亿元专项贷款落地。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用于生猪、粮食、油料生产的贷款,我市在省级现代农业发展专项中统筹安排资金予以贴息支持,具体贴息比例由各县区根据实际确定。同时,积极争取省新增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创新“再贷款+特色金融产品”融资机制,加大对乡村产业、城乡融合、强村富民等重点领域支持;引入农村专项贷款投放市场化竞争机制,切实降低“三农”主体融资成本,推动各项涉农指标任务在全省进位争先。2023年,全市新投放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83.9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740.92亿元,同比增长21.05%。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新增146.03亿元,同比增长64.54%,增量全省第二、增速全省第一。

提升效率,搭建涉农征信平台

贷款降利率,服务提效率。我市创新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广泛采集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等政府部门涉农经营主体的替代数据,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强平台的推广应用,依托平台数据创新支农惠农产品与服务,加强对经营主体的首贷助贷、发放信用贷、苏农贷、乡村振兴贷,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同时,协调涉农部门加大政策资源整合,支持金融机构推出政策引导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的助农信贷产品,加快构建“信用报告+授信对接+风险补偿”三位一体的征信惠农体系。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录动态管理,试点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机制,推动评级结果与金融机构信用体系互联共享。

授信端整合资源,客户端升级服务。我市实施2023年惠企“码上贷”信贷融资服务平台升级提升行动,优化平台金融产品供给,拓展平台助农融资功能,提升平台服务性能和便捷性,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信贷融资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市财政局将平台推广应用作为“为民办实事”工作,联动政府部门、银行机构强化工作对接,组织开展“汇金润淮·共创未来”政银企系列对接和银行机构携码入企进园活动,将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纳入平台服务对象范围。拓宽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首贷支持对象范围,协调政府相关部门梳理筛选全市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主体有效无贷户清单,指导督促银行机构落实人员逐户对接,对有融资需求且符合授信政策的无贷户及时提供针对性融资解决方案,实现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首贷户数、贷款金额持续增长、首贷户占比不断提升,平台累计访问近13万人次,促成授信333.36亿元,利用企业征信信息支持中小企业融资459.6亿元,为3500多户企业发放信用贷款33亿元,涉企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27%。

深化改革,完善担保激励体系

融资担保是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险增信作用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市财政局发挥市级风险补偿基金增信作用,构建政府与银行、担保公司风险共担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发放“小微贷”“乡村振兴贷”,合作融资担保机构提供“见贷即保”服务,不向企业收取担保费。落实政府性融资担保代偿补偿政策,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提高“三农”业务占比,切实降低担保费率,财政对不良贷款给予一定比例代偿补偿。

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改革,加快整合市级担保机构,统筹运用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资金充实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支持推进参(控)股县级担保机构,推动市县一体化发展。

支持推广批量融资担保模式,创新高效率、低成本的政策性担保服务,有力提升业务覆盖面。取消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盈利考核要求,融资担保代偿容忍度放宽至5%,建立尽职免责机制,将容忍度范围内的代偿纳入尽职免责考核范围,形成“敢担、愿担、能担”的长效机制。

推动淮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江苏信保集团合作,帮助符合条件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争取国家融资基金入股,增强担保能力,切实做大做强担保再担保业务。对市县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展支小支农融资担保业务,2023年末在保余额达到注册资本5倍、6倍、7倍、8倍的,分别给予不超过其2023年末在保余额0.5‰、1‰、1.5‰、2‰的资本金补充激励,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为小微企业增活力,为创业就业添动力,为“三农”发展引“活水”。我市将继续落实落细示范区建设方案,积极整合政府优势资源,持续推动普惠金融政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精准“滴灌喷灌”,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0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