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走进天长市草庙山林区,林农们有的在林间栽种、培育中药材,有的在收获新鲜果蔬等农产品,有的在林间放养鸡鸭和牛羊,一片繁忙景象。近年来,天长市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充分借助发展林下经济具有“不与粮争田、不与农争地”的突出优势,探索发展出多样化的产品品类、多元化的产业业态,为林农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
林业生态价值转化提速
近日,金集镇马塘村在草庙山林区林下开发的2000多亩茶园里,茶农们挎着竹篓穿梭垄间,指尖翻飞采收夏茶的繁忙景象,勾勒出“绿叶变金叶”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通过林权流转盘活资源,村里利用林地间隙建成2000多亩林下新茶园,年产干茶8000斤,年产值突破330万元。”马塘村党总支书记吴建民指着林间绿浪翻滚的茶垄和低矮的茶树介绍道。
天长市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60.06万亩林地资源持续释放新活力。目前该市林权流转5.49万亩,颁发林业经营收益权证107本,通过推进产业园建设、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撬动银行资本服务于林业发展等多种方式,构建起权属清晰、流转有序的林业经营体系。
今年,该市出台林业经营收益权登记管理办法等专项文件,启动林权登记数据库建设,同步推进草庙山生态茶叶园、长山苗木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森林旅游+茶文化+苗木+花卉+养殖”林下经济新业态。随着各类林下经济产业园建设提速,天长市绿色生态价值转化通道正加速打通。
小苗木培育出大产业
大通镇的5000亩樟树、池杉、石楠、紫荆景观林苗木基地,一片葱茏。苗木间,一群群鸡鸭悠闲地啄食着小虫和杂草芽。
“可别小瞧这些鸡鸭,它们可是我们免费的‘劳动力’啊。”苗木基地负责人王业桃拿着尺子,测量着樟树苗的树高和树围。他介绍,基地采用“苗木下养家禽、以家禽护苗木”的复合型绿色发展模式,不仅为鸡鸭提供了天然养殖场地,家禽粪肥还能滋养土壤,促进苗木生长。
基地通过“苗禽循环”模式,有效提升苗木基地综合产值。基地可养殖10多万只家禽,不仅节省了70%的人工除草、施肥等培育成本,还减少了近40%养殖成本,同时林下纯天然养殖的家禽成了抢手“土货”,土鸡土鸭每斤高出市价15元,每年家禽、禽蛋销售额近千万元,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
不仅如此,为支持“苗木+养殖”产业发展,天长市创新推出“小微产权分割登记”政策,客户认购60株苗木(约0.09亩)以上即可办理不动产权证。此外,客户还可通过苗木交易微信小程序进行转售,截至目前,交易流水量已达60万株,真正实现“林下经济”绿色可循环、能增值的发展目标。
苗木基地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据王业桃介绍,通过土地流转,基地一次性支付了350多万元的土地流转金和水电配套费,带动250多户农户参与基地劳务和建设,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像大通镇这样的苗木基地,我市还有六七家,林下经济的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天长市林长制办公室主任赵成刚说。
激励护林员林下种药材
“如今除了巡山,咱还有个新任务呢,那就是种药材。”6月2日,冶山镇生态护林员李玉堂,望着长出新苗的柴胡、苦参以及仙鹤草、野菊花等中药材,满是期待。
2020年,摘掉贫困户“帽子”的李玉堂成为一名生态护林员。去年,天长市鼓励护林员在林下种植中药材,他积极响应,自家15亩林地全套种了柴胡、苦参等中药材,“加上巡护林工资、种植补贴及日常务工等,年收入达到9万多元。”他欣喜地说。
天长市创新发布“林长+护林员+科技员+产业”推广项目扶持方案,通过林长统筹协调、护林员主体实施、科技员全程护航、产业链价值延伸协同模式,构建起林下产业发展网络。
“‘林长+’机制的实施,实现了多方共赢。”天长市林业局工作人员胡洋说,“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上升9%,效益也可观,以白术为例,4年后亩产收益可达6至8万元,是传统林产业的12倍。”据了解,今年,天长市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预计突破2.15万亩,带动就业23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