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首页>地方频道>南京>要闻

越来越多南京志愿者站上国际舞台——用青春激情打造最美“中国名片”

这几天,24岁的苏恺韵正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德语。3月15日,他将离开家乡,到德国的一家养老机构当志愿者。

与此同时,南京鼓楼医院医疗志愿者、妇产科医生周怀军也在为出国做准备。今年5月,他将再次带领团队飞赴桑给巴尔,开展宫颈癌筛查志愿服务。

春节过后,来自爱德基金会的张超一直在考虑如何帮助更多尼泊尔当地村民解决喝水问题,今年已经是他在尼泊尔开展志愿服务的第九个年头。

……

3月5日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近年来,越来越多南京志愿者走出国门,在国际志愿服务舞台上展示风采,传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回信时强调,积极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促进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梦相通相融。

如今,这张“中国名片”正愈发美丽。

从单一救助到系统帮扶,南京国际志愿服务越来越专业化

发生于2023年2月6日土耳其的那场地震,让南京的救援志愿者再一次站在世人面前,包括南京蓝天救援队在内的众多志愿者不顾危险,跨越山海奉献爱心的举动,让人感动落泪。

很少有人知道,在救援志愿者与死神争分夺秒“抢人”的同时,南京还有数名志愿者也在第一时间赶到土耳其震区,他们走遍震区,解决最迫切的民生问题。

来自爱德基金会的崔亚洲就是其中一位。土耳其震后第三天凌晨,他抵达震区,并整整待了14天,足迹遍布马拉什、哈塔伊等受灾严重地区。他的关注点主要在受灾群众身上,包括调研灾后生活、提供紧缺物资等。

“只有深入灾民的生活,才知道他们睡的地面是多么冷,他们没有袜子、内衣内裤等贴身衣物……”崔亚洲说。于是,他乘坐几小时的车,跑到受灾较轻的相邻城市采购了一大批防潮垫和贴身衣物,送到灾民手里。

张超参与灾害救援志愿服务已有11年。2015年尼泊尔地震,他第一时间赶到震区,从那时起,他几乎每年都要跑1—2次尼泊尔。

“除了评估灾民损失、提供生活物资,我们还提供搭建过渡房的材料和工具。”张超介绍,为帮灾民获得更多工作机会,他还与当地机构合作,教授种植、养殖技术,免费培训计算机、厨师等技能。

张超发现,尼泊尔一些山区农村缺少供水设备,尤其是旱季,村民为了喝上水,往往要花大半天时间翻山越岭找水源,十分不便。为了让村民在村子里就能喝上水,一个名为“活水行”的志愿服务项目由此诞生,一直延续至今。

十多年的志愿服务经验让张超意识到,做国际志愿服务不仅要有热情,更要求专业。“以灾后救援为例,我们提供的志愿服务除了生命救援,还有灾情评估、灾民安置、灾后重建,甚至帮助灾民掌握生计技能等,体系日趋完善。”他说,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服务,才能在国际社会上展示中国志愿者的能力和风采。

因为足够专业,南京的援外医疗志愿者一直广受好评。

在2016年的一次培训活动中,南京鼓楼医院妇产科医生周怀君了解到桑给巴尔当地宫颈癌患病率较高,但没有医生会做这项手术。2018年,在省卫健委和鼓楼医院支持下,他带着志愿服务团队飞赴桑给巴尔,号召当地妇女做筛查。至今,该团队已5次飞赴非洲,完成19425人次宫颈癌筛查和锥切327例、根治术32例,以及其他妇科手术9例。

2022年,南京援外医疗志愿者在圭亚那志愿服务期间,开展了胆囊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一系列高难度复杂手术,同时,还帮助当地医院建立了肝胆胰外科、中医和宫颈癌筛查3个医疗中心。其中,肝胆胰外科的建立填补了圭亚那这方面的医疗空白,让原来只能保守治疗的患者终于有了手术的机会。

从一对一看病,到宣传普及健康理念;从做疑难手术,到帮着建立科室、培养人才……南京援外医疗志愿者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专业敬业的中国志愿者形象。

从单打独斗到通力合作,南京国际志愿服务越来越多元化

1964年8月,江苏援外医疗志愿者跨越近万公里来到非洲,展开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志愿服务,其中不少志愿者来自南京。

从那时起,一批又一批的南京志愿者开始走向世界。

2009年,南京团市委在全市“海选”赴圭亚那的青年志愿者,700多人报名,14人脱颖而出。学地理信息的志愿者张胜被分配到圭亚那农业部林业委员会,他帮当地政府完成了电子地图的绘制和升级工作;南京大学经济学系研究生王德鑫成了总统秘书,参与了圭亚那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第二次草案的修改和制订工作;志愿者梁兴江从事地质勘探工作,时常穿梭于繁茂的热带雨林,勘查矿藏。

2019年,志愿者曾辉来到柬埔寨西港中柬友谊理工学院教中文。一次,课上到一半突然停电,学生们纷纷拿出手电筒照亮黑板,这一幕让曾辉非常感动,“我庆幸此刻我身在柬埔寨,为这个国家一点一滴的变化而努力。”

如今,又一代年轻人成长起来,他们走出国门,在全球践行志愿精神;他们的服务领域不断延伸,且越来越多地与全世界志愿者携手合作。

23岁的周正是南京大学德语系毕业生,去年,他得知德国有家社会组织正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志愿者,立刻报了名。他的志愿服务项目,是去德国的青少年中心照顾放学后的孩子。

周正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团队一共有15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虽然还没正式见面,但大家已在网络会议中多次碰头。“下个月我就要去德国了,我对未来的一年充满期待。”小伙子笑着说。

24岁的苏恺韵参加的是一项助老志愿服务,所服务的养老机构位于德国一座小镇。考虑到老年人未必会说英语,苏恺韵已学了小半年德语,“我还不知道自己具体要做什么,但这是一次与全世界志愿者交流的机会,我会努力的。”

民心相通,让更多中国故事“走”出去

作为博爱之都,南京的志愿服务基因早已深入血脉。多年来,南京在开展城市志愿服务和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南京已拥有“小青柠”“紫金草关爱行动”等国际志愿服务品牌,以及外籍人员志愿组织FCTA等志愿服务团队。

2022年4月,由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与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共同发起的国际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秘书处就设在南京。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强介绍,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开展国际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中国志愿者的形象,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软性方式,是彰显中国助人为乐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凝聚共同价值、拓展人文交流、夯实社会民意基础、促进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积极开展并参与国际志愿服务,可以让更多的中国故事、中国理念走出去借鉴交流,让更多国家和地区了解中国。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6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