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奋力解除全体人民疾病医疗后顾之忧”的工作目标,市医保局以提升服务效能、便利群众办事为导向,将“高效办成一件事”理念融入医疗保障工作全过程,加快医疗费用报销直接结算。去年累计直接结算1956.8万人次,医保统筹支付51.16亿元。
网办扩容“减时限”。采取服务集成式办理,通过后台数据共享对接,多部门协同办理。参保群众可以通过“亳州医保”公众号、医保服务公共平台,实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网办即申即享。与财政、银行等密切配合,上线“医保钱包”功能,采取“1+N”账本模式,保障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全领域共济使用,打破地域限制。去年累计办理个账家庭共济参保4.8万人次、共济消费15.89万人次,累计共济金额3702.3万元。
备案升级“减跑动”。在传统窗口、手机APP、微信小程序备案基础上,创新“铃音指引+短信备案”智能通道。将原有6步线上流程简化为“一键短信”操作,群众仅需拨打专线电话、按铃音提示发送短信即可完成异地就医备案,解决了老龄化、“数字失能”人群个性化办事需求。备案后同步实现长三角地区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免除出院垫资、往返手工报销等流程。2024年累计办理94854人次,其中长三角备案47133人次。
服务延伸“减环节”。强化信息平台对接,对医保领域大数据进行整合应用,加快接口改造、测试上线,完成医保信息系统迭代升级,门诊慢特病跨省费用直接结算病种由5种增至10种。按照“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就医地管理”的原则,慢特病患者治疗费用可享受跨省直接结算。去年累计跨省结算45189人次,报销金额4180.5万元。
打通结算渠道,“减材料”。推行省内医保关系转移“无感办”模式,实现免申请、零材料自动接续。推行“市内跨县区就医报销无异地”,参保群众在市内各级定点医药机构门诊就医均可直接结算报销,县(区)经办机构无差别提供标准化服务。去年,省内医保关系“无感”转移3967人次,全市跨县区基层门诊就医18.15万人次,医药总费用6954.5万元、医保报销4767.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