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

首页>地方频道>马鞍山>要闻

长三角一体化跑出“嘉”速度,秘诀何在?

  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

  于山巅之上,方可极目远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长三角城市群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和机遇。嘉兴和马鞍山,也在其列。

  地处安徽“东大门”以及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核心地带,以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为主攻方向,坚持全市域、全领域与沪苏浙同频共振——这是马鞍山。

  地处浙江东北部,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全力打造浙江省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这是嘉兴。

  两地面积相近,都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是久久为功的课题,更已成为两地发展的重大战略。

  嘉兴是一座“很拼”的城市。从“杭嘉同城”到“沪嘉同城”,从“通道城市”到“七型城市”,嘉兴定位愈来愈清晰,“嘉”速度越跑越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锋。2019年,嘉兴GDP从过去十多年的全省第六晋升为第五,又三年,由全省第五一举晋升为第三。在高手如云的长三角,嘉兴宛如一匹“黑马”突出重围。

  嘉兴曾被人说是“躺赢”的城市,亲历此地,才感受到嘉兴很“拼”。所谓的“躺赢”,其实是嘉兴在面临机遇时,能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区域机遇、政策机遇,奋力将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对于对标一流、奋起直追的马鞍山来说,值得思考、学习和借鉴。

  交通先行:由“门户通道”蝶变“中心枢纽”

  一体化发展,要从交通破题。

  推进高水平交通强市建设,建设“枢纽型城市”,是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题中之义。嘉兴将交通作为“先手棋”“突破口”,拔高城市发展“上限”,释放区位优势最大能量。

  工程车来回穿梭,吊车火热施工。日前,在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起始站——嘉兴南站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在加速建设地下二层岛式车站。现场负责人介绍,自去年7月项目开工以来,设备昼夜不停,争分夺秒抢工期赶进度,确保本月基坑开挖,进入全新施工阶段。该项目是沪苏嘉城际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嘉兴南站始发,途经曹庄、嘉兴科技城、湘家荡、七星、归谷、嘉善、枫南,全长35.1公里;从中兴产业园始发,途经姚庄、西塘、祥符荡,全长20.4公里……在嘉兴市铁投集团市域铁路公司总经理余锋的办公室里,张贴着嘉兴至枫南、嘉善至西塘这两条市域铁路线路图。

  融沪、连杭、接苏、通甬。

  “这两条总投资254亿元的市域铁路,是长三角地区首条跨两省一市的快速铁路——沪苏嘉城际铁路的嘉兴段,更是完善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的关键一子。”余锋介绍说,建成后,将实现时速160公里的“公交式”出行,直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虹桥商务区,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区域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推动一体化发展。

  喜讯如春潮。3月10日,在浙江海盐,世界最长跨海高速铁路桥——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铁路桥海上首桩开钻。未来,坐高铁10分钟过海,实现嘉兴至宁波、苏州“半小时高铁圈”。

  早在三年前,嘉兴坚持以战略眼光,全面吹响了“枢纽嘉兴”大会战的攻坚号角,行动刻不容缓、渐次展开。

  “三纵三横”高速路网全面建成,苏台高速、杭浦高速海盐联络线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提速推进;通苏嘉甬高铁、沪苏嘉城际铁路、金山至平湖市域铁路等“轨道上的嘉兴”建设热潮掀起;市域一体化“一环十一射”快速路网工程正加速推进;4条千吨级航道同时在建,湖嘉申线二期、京杭运河二通道基本建成;嘉兴军民合用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成功入选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不久前,嘉兴高规格召开交通强市誓师大会,启动“大干交通,干大交通”新篇。未来五年,嘉兴计划完成交通投资超2000亿元,向着高速公路枢纽、铁路枢纽、航空枢纽、海河联运枢纽“四大枢纽”全力进发,建成长三角核心区重要枢纽中心志在必得。

  从前,嘉兴被称为长三角的门户,如今,关于嘉兴未来发展提到最多次数的,就是“枢纽”一词。这两个词相近却不相同,门户是进出通道,枢纽则是各类资源要素进来后能产生化学反应的地方,蕴育着无穷能量。

  同为长三角中心区27城,是本省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先头部队”,马鞍山可以向嘉兴借鉴的地方很多,比如,“适度超前”的理念和眼光,建设综合立体多交通,提升城市枢纽功能、着力补齐交通短板等,将区位优势发挥到极致,实现城市发展突围制胜。嘉兴和马鞍山正处在交通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建设交通强市,未来可期。

  产业合作:从“点状突破”走向“链式创新”

  风起长三角,强邻环伺,是安然度日,还是借势而起?嘉兴选择了后者。依托交通建设带来的同城效应,与长三角各城市“链”接建立各类产业园区,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邻居”,变成共谋创新、共抓发展的“伙伴”。

  初春瞰嘉兴,人才与产业齐飞、科创共水乡一色。

  祥符荡科创绿谷位于嘉善西塘,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大产业转化平台。祥符荡科创绿谷布局智慧绿洲、科创集智、国际服务、生态低碳、未来数字、医械智研、尖端转化等七大创新单元,依湖荡勾勒出“七星伴月”轮廓,致力打造世界级的科创绿谷。

  风车旋转、木制院落、智能数字大屏闪烁……全国首个零碳科创聚落竹小汇就坐落于此。国内顶尖科研设计团队综合运用低碳建材、光伏屋顶、发电风车、地源泵热、污水处理等技术实现碳平衡。“未来将在示范区甚至全国进行推广,打造零碳示范的样板。”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团队成员介绍。

  结合G60科创走廊建设,人才资源链、创新资源链、产业资源链在此集聚,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实验室纷纷入驻,激荡起嘉兴人才的“春水”。嘉兴史上引进的最大科创平台——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签约以来,引入专业人才50余人,科创绿谷研发总部已有6家研发单位入驻,300多人的研发团队常驻。

  本月,嘉兴海宁市建设沪浙首个省际产业合作园荣登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实践名单。

  沪浙首个省际产业合作园——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成立以来,两地深入推动“一体化”,依托上海漕河泾总部泛半导体优势建设一流装备制造产业特色园区——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导入“科技绿洲”模式建成浙江首个花园式产业园区;实施产业园区资源转移共享平台合作协议……目前,海宁分区内已集聚规上工业企业268家,累计实现规上企业总产值2867.02亿元,利税259.07亿元。

  “融入长三角,接轨上海,对嘉兴来说,现在更多的是通过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各取所需。”嘉兴市长江办相关负责人一句话点明了嘉兴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主动找定位、错位发展的路径。嘉兴围绕主导产业引进培育“链主”型项目,通过新兴产业强链补链、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紧密配合协同合作,带动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成为辐射长三角核心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数据见证发展:2022年,嘉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42万亿元,位列全省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8%,位列全省第一;新引进超亿美元项目67个,位列全省第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4家,列全国地市级第四。

  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新起点上,无论是嘉兴推动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创新强市”,还是马鞍山加快推进制造业三年倍增,马鞍山和嘉兴都将智能制造作为转型发展攻坚战的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链式集聚为导向,以培强扶优为路径,从“接轨”走向“融入”,从“点状突破”转为“链式创新”,嘉兴为马鞍山树立了标杆。

  民生福祉:

  以“数字改革”擘画“同城蓝图”

  复盘加速融入长三角的嘉兴答卷,既有沪苏嘉城际铁路开工、示范区建设、产业创新发展等经济发展上的一体化布局,也有与企业生产、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方面的一体化。

  打开手机里的“浙里办”,点击“区域协同万事通”应用,查询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心卫生院的病历和发票等就医记录,动动手指,几分钟就完成了线上申请报销。经过审核,当天,报销费用就到账了。

  近日,家住嘉兴嘉善县的冯女士切身感受了一回跨省报销医药费的新体验:“黎里中心卫生院的骨科特色门诊挺有名,我关节不好,经常去那里看。以前,要在嘉善报销吴江的医疗开支,需要准备病历、整理发票,跑去线下办理,办结得花20天,现在只要一天就能报销!”

  在嘉善、青浦、吴江三地,市民跨省就医情况普遍,但由于病历、电子票据等资料涉及个人隐私,跨省访问数据无法开放权限关口,之前异地报销还是得“线下跑”。如今,嘉兴打破了跨省数据共享的难题,“我们运用区块链技术,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互通。”嘉善县政务数据办总工程师潘高峰说。

  从20天到1天,是嘉兴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在探索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区域协同联动新模式过程中,为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22年,由嘉善牵头打造的全国首个跨省领域区块链平台“区域协同万事通”应用场景上线,依托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打破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区域行政壁垒,实现11类数据跨省共享,26类数字能力跨省复用,实现1306项民生服务一网通办,207项行政检查事项一网统管。目前,已上线运行10个子场景,使用量达60万左右,治理效能提升50%以上,实现示范区一地创新、三地共享。

  以无边界的“数”,绘一体化的“图”。

  通过示范区政务服务地图,青吴嘉三地57个线下办事大厅、215个综合自助终端和49个政银合作网点得到整合,实现了“一图尽览、一键预约”,助力企业群众办事更高效;一张“敬老通”,刷遍长三角,让老年人出行、文旅、社区生活等惠老服务一卡搞定;推动跨省医保智能理赔提速10倍以上,长三角异地看病像同城一样方便……“区域协同万事通”累计服务示范区群众80余万人次,更拉近了长三角2.3亿人的心理距离。

  互联互通,是一体化发展的美好愿景。嘉兴不仅全力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串起“双城”甚至“多城”生活,更致力于打通数字空间的断头路,让长三角区域的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等资源公共数据共享共用,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再顾“杭嘉湖”,马鞍山有对标一流的决心,也有上下求索的意志。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浩荡大潮下,前浪拽着后浪,后浪赶着前浪,洪波涌起,潮动不已,推动着长三角的城市你追我赶、携手并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0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