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

首页>地方频道>台州>社会

一道台州文化的大餐

   范正来千百年的发展历史,虽然记录下来与留存下来的挂一漏万,但依然浩如烟海。

  2015年对于康艺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继年初正式出版了厚厚的一本教育专著《民办教育的多视角透视》后,年底又出版了一本20多万字的新著《台州人文散记》,这不禁让我惊叹于他的多产与高效了。

  康艺是我读师专时的同学,他的文学才华和学术研究能力,在学生时代就已领教。没想到,如今年过半百,他依然风华正茂,著述频仍,真不知他这时间何来、精力何来。多年前,我操办的《今日椒江》小报,曾为他开辟《读古诗·看椒江》专栏,后来他将该专栏汇集出版。他说,那是他关于地方文化研究的初步接触。没想到他从那时开始,就已经更上层楼、再拓领域,在原来教育研究并不松懈的同时,在台州地方文化方面,又进行含英咀华、深耕广种了。

  细细翻阅这本有点厚重的《台州人文散记》,第一感觉是亲切。作为一本地方文化的著作,前前后后,诸文罗列,眼界所触,尽是我们日夜往来的土地上,历朝历代曾经发生的故事。大多是我们平时似有所闻的,或隐约留存的,或至今鲜活的。不管是开头几篇线上的《古代台州的社会历史演变》,面上的《章安时期台州的社会经济面貌》,还是接下来关于台州的名称、别名,台州式的硬气,台州话,台州的月节等等,还是最后部分,作者游历到的前童、响石山、延恩寺等等,诸多点上的引述阐发、求证考察,以及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无不让我感到亲切。是因为亲切,我才拿起来,看得下,而且如本书《序》中赵和平先生所说的,“饶有兴致”地想知道身边许多历史文化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也正因此,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那些变幻的风云,那些更迭的沧桑,那些在我们记忆中渐行渐远、若隐若现的足迹,被康艺精心地予以清洗,拓出了履履印痕,我们渐趋模糊的印象,又一次在脑海中清晰了起来。

  读这本书的第二感觉是丰富。台州这么大一块地方,一度曾经比现在还要大得多,千百年的发展历史,虽然记录下来与留存下来的挂一漏万,但依然浩如烟海。作者虽也只是挑其中万一,于他觉得有兴趣、有必要的内容予以演绎,但依然涉及方方面面,依然洋洋洒洒一大本。具体而言,与台州的历史一样,这本书既有关于政治的如“民变”、方孝孺的仁义治国理念,有关于经济的如民间“会”与股份制、路桥自古多“商家”,有关于军事的如倭寇、戚继光、抗战,更多的是关于民俗的、教育的、人物的,如济公、王士性、洪颐煊、书院、书屋、勤学故事、求签、送大暑船、大奏鼓等等。如果有人要说这是本大杂烩,那也是,因为历史也好、现实也好,本来就是一本大杂烩,作者只是没有特地从某个角度,作出特别选择而已。何况,杂烩自有杂烩的味道,喜欢不喜欢,不妨尽可以来尝尝。不过这也说明作者涉猎面之广,兴趣点之多,眼界之开阔,资料搜罗之不遗余力。

  读这本书的另一感觉是独特。虽然有杂的感觉,但本书仍是有特点的,甚至可以说是独特的。其最主要体现在于,有不少的篇幅,作者在搜罗大量资料的同时,将相近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应该说,我们从中读到的,与平时读到的一些文章相比,作者的分析要更客观全面一些。比如《谈台州人“数易其变”的性格》,就突破了原来我们只强调“台州式的硬气”并以此为荣的老看法。而且,作者对贬义的“数易其变”,也作了中肯的辩证的分析,认为其中既有狡诈的成分,也有灵活变通的优点。比如讲到我老家“白鹤”的地名,作者不只讲到了这个名字在台州各地的移易,更引用道教中关于王子乔“吹箫控鹤”的典故,说明了更远的源头,并且分析了台州民俗中的“鸟神信仰”,资料详实,说得有理有据。又如作者论及的李清照两首词的创作地在椒江一说,虽不能作为定论,但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又何妨自立一说?

  前个周末,寒潮来袭不能外出,在家认真读完全书,笔者深感享受了一道台州文化的饕餮大餐。这样的书不但可读,读后也会有很多收获,至少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更多,热爱更甚。一本书不可能没有遗漏和缺点,但贵在探索,贵在创造,贵在可读,贵在有益。正如康艺自己在书的后记里所写的:“在研究的方法上,采取文化普及的写法,与学院式的纯粹的理论探究有很大区别;在研究的领域方面,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零打碎敲,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点什么。”他的这一探索,至少在我看来是成功的。对台州这个地方来说,文化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挖掘、普及与创造,希望这样的书多些再多些。这里,也对康艺老同学为家乡所作的又一贡献表示感谢。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255
收藏
分享